二、寻踪·潘家梯田
时间:2015年2月23日
据寨子里的老人说堂安人修梯田是很讲究的,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动手的人多了,梯田就砌不好,会垮。不过因为没有亲眼所见,这份神奇也只能止于听说了。值得一听的,还有堂安村的后山有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的传奇故事:清光绪四年(1878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筑田,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片“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注: 潘家梯田全景)
(注: 这块青石条据说是潘传大空手搬来的)
为了亲眼见识一下神奇的潘家梯田,我们在第三次到堂安时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专门到后山找寻,很费了些功夫。因为当天大雾,能见度相当低,这片梯田据说在村后山坡的最高处,我们只好凭感觉从瓢井后的青石小路一路向高处寻去,一边向村民打听“潘家的石头梯田”,好不容易才在钻了不少刺蓬、攀上了村后的水泥水窖之后,才在大雾中隐隐约约看见一道长长的石头砌的像城墙一样的建筑,虽然还不很确定,但它确实符合“在山坡的最高处”和“是用石头砌的”这两大特征。走近“城墙”才看清楚,这确实是一道石头砌就的梯田的堡坎,不但在山坡高处而且这堡坎也相当高,约有四五米高,所以人站在山下或者半山,就只能看到这一溜长长的城墙,不经村民指点,或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想像“墙”上竟然会是一片田。我们一面手脚并用地往高高的石头田坎爬去,一面抱怨着“真是鬼师修的梯田啊,种个田都得这么费事,估计现在这田也没人种了”,哪知爬上去才发现上面真是一片水田,不但没有荒,而且明显是有人在种着东西的,只是此时种的东西已经收割,田里储着水。也才发现,我们之前是走了弯路,其实同样沿着瓢井后这条小路,一路向上逢分路便右行,便能很容易地到达这片梯田。梯田沿着山坡修建,山坡算是田的一条边,另一条边就是弯弯曲曲的,围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腰子形状。试着用脚步丈量了一下,长是150步,宽20步,按每步40厘米来算,梯田大概长60米宽8米,和传说中的“长150米”差别有点大,不过按周长来算的话也说得过去。石头梯田附近还有不少梯田,多是在土地上开垦出来的,且面积都不算大,衬得这一片用石头砌成的梯田相当惹眼,让人不由得对当年把这么多石头弄上半山修建梯田的潘姓鬼师心生敬意。田埂的中间部位还用条石嵌入设置了两处台阶——有村民说,“据老人说修梯田的这个潘家的祖宗,力气特别大,别人两个人都抬不动的青石条,他一个人提起两条来就走……那里有一处沟上有两条青石搭起的过路的,就是他放在那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