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台江县·九摆苗族鼓楼
所属图书:《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 出版日期:2015-10-01 文章字数:1725字

台江县·九摆苗族鼓楼

台江县九摆苗族鼓楼

位于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上寨。2011年1月,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苗族侗族自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楼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光绪初年重建,1988年进行过维修。

该楼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式木质建筑,小青瓦覆面。平面呈正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为7米,楼高7.1米,原四周不装板,1988年维修时除留出东西两面的通道外,四面增建了“美人靠”。

楼身以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通顶柱为中心,四面围立16根檐柱,每根檐柱的直径均为40厘米,每面均为四间五柱。相邻檐柱之间以木枋连接;中心柱与檐柱之间以梁或圆木连接,并形成挑檐。此外,还用32根瓜柱与数十块穿枋构成上部结构,承托屋面。用中心柱做骨干,是中国早期木塔的结构形制,现存实物很少,九摆鼓楼具有中国古代木塔建筑的标本价值。

该鼓楼是当地苗族同胞在祭祖节(俗称牯脏节)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在中心柱西侧50厘米处放置有大青石一块,其上凿有一个直径为23厘米、深10厘米的圆洞。祭祖之前,用一块直径为27厘米的圆形木板盖住洞口,木板之上竖立一根高25厘米、直径10~20厘米的圆棒;以圆洞为中心分别在东西两侧80~90厘米处各订立高约30厘米的木桩,两桩的顶端拴上一条竹篾;沿竹篾南侧平行放置长14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的一根木杠。这就是被当地人所称的“地鼓”。祭祖时,要先击地鼓,意思是唤醒沉睡的祖先之灵魂,请它们转回到家园享受祭品,保佑子子孙孙幸福安康。击地鼓时,击鼓者手持鼓棒,按照一定的节律敲击木杠和竹篾,便从地鼓中发出深沉的声音。然后,击铜鼓,吹芦笙,众人围鼓跳舞,称为“踩鼓”。按照当地习俗,每三年一小祭,每十三年一大祭。第一个三年踩鼓三天,第二至第四个三年分别踩鼓五、七、九天。届时,台江、雷山、凯里等县市的苗族同胞都赶来参加活动。

咸同年间,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杨大六举行武装起义,曾在该鼓楼内议事。

台江县九摆鼓楼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名    称:九摆鼓楼

级    别: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清代

地    点: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上寨

保护范围:

(注: 点号 X Y 边长A1 1029.2252 528.7331 18.45A2 1047.6708 528.9133 33.60A3 1051.8500 495.5782 29.24A4 1052.9853 466.3573 23.06A5 1029.9258 466.4220 29.99A6 1025.0958 496.0195 7.88A7 1029.5019 502.5476 19.68A8 1028.7230 522.2109 6.54A1 1029.2252 528.7331 S=1494.8平方米 合2.26亩)

建设控制地带:

(注: 点号 X Y 边长B1 1022.5776 539.2865 13.06B2 1035.4415 541.5343 7.60B3 1043.0319 541.2234 8.60B4 1051.5900 542.1084 5.32B5 1056.9068 542.1084 9.06B6 1056.9111 533.0512 4.02B7 1060.8670 532.3380 3.45B8 1060.7422 528.8956 0.94B9 1059.8194 528.7246 12.07B10 1059.6289 516.6606 23.06B11 1059.1688 493.6006 11.86B12 1059.2541 481.7449 1.83B13 1059.3985 479.9207 12.87B14 1059.5841 467.0551 1.99B15 1057.8647 466.0547 4.85B16 1057.8647 461.2077 29.32B17 1028.5426 461.3360 8.11B18 1020.9422 464.1637 5.28B19 1018.5876 468.8639 16.80B20 1018.5917 485.6647 13.32B21 1017.8372 498.9759 2.80B22 1020.1627 500.6979 16.11B23 1020.5993 516.8017 8.68B24 1021.1631 525.4674 13.89B1 1022.5776 539.2865 S=3244.1平方米  合4.92亩)

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