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县·高门楼坡土法炼钢炉遗址
位于三穗县款场乡三联村下寨组高门楼坡。现存七座土法炼钢炉,均呈圆台体形状,1958年春开工修建并投入使用,1961年“大跃进”结束后被遗弃。2015年5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春,三穗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关于掀起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指示精神,分别成立县钢铁和粮食生产指导委员会,由县革委、县人委主要领导分工负责。4月24日召开县、区、乡、村共332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议提出: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要敢想敢干,反对保守思想,开展技术革命,要求工业与农业齐头并进,1958年实现“千吨钢”(指标310吨,力争496吨)、“万吨铁”(指标5710吨,力争1.35万吨)和粮食亩产双千斤(力争2500斤),抽调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建设。
1958年5至7月,工矿企业一哄而起。在龙脚(今三联)、界牌、蜜蜂、大塘、贵坪等五地,兴建钢铁厂和其他工厂740个,工人总数达到上万人。县委书记、副书记和县长等领导坐镇指挥,126座炼铁土高炉和129座炼钢炉拔地而起。在工地上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昼夜苦战。同时,为解决铁矿短缺的问题,在全县开展“砸锅献铁运动”,确保10月20日“百吨钢铁卫星升天”。到1958年11月24日,全县累计生产钢197吨、生铁1.83万吨。虽名为“钢铁”,实际却没有成材,绝大部分是废铁。
三联是三穗县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主要基地。据当地老百姓回忆,当时炼钢炉多达50多座,今仅存7座。坐西北向东南,1号炉高3.8米,底周长6.1米;2号炉距一号炉2.3米,高3.3米,底周长7米;3号炉距二号炉2.55米,高4.1米,底周长7.25米;4号炉距三号炉1.62米,高3.8米,底周长9.4米;5号炉距四号炉1.53米,高3.8米,底周长5.25米;6号炉距五号炉3.01米,高3.7米,底周长8.8米;7号炉距六号炉200米左右,高3.2米,底周长6.2米。
说明:该遗址是新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出版时还尚未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