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黎平县·述洞独柱鼓楼
所属图书:《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 出版日期:2015-10-01 文章字数:1769字

黎平县·述洞独柱鼓楼

黎平县述洞鼓楼

述洞鼓楼俗称“独柱鼓楼”或“杉树鼓楼”,又名“现星楼”。位于黎平县岩洞镇述洞村述洞下寨。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5′20.7″,北纬26°06′22.4″。1990年,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收入上海世界吉尼斯之最;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楼的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由述洞当时著名工匠杨正儒掌墨建造。现存鼓楼系民国11年(1922)由述洞掌墨师杨锡珍按原样重建。该楼坐北朝南,为四角七层密檐攒尖顶木结构塔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45米,通高15.6米。台基为毛石所砌,高约0.3米。

该楼的结构特点是以一根贯通上下的中心柱做骨干,四面立12根檐柱,每面二间三柱,檐柱上下以额枋及地脚枋连接,构成外环柱。四根檐柱与中心柱之间以梁连接,构成第一层十字交叉梁,其上以瓜柱及梁、枋构成半屋架,其中多数梁、枋直接穿斗在中心柱上。位于纵、横中轴线上的檐柱内侧亦以瓜柱及梁、枋构成半屋架。此屋架除利用挑檐枋的杠杆作用分担一部分荷载外,主要靠十字交叉梁上的抹角梁承重。八品半屋架之间以本枋连接,从而形成以中心柱为骨干的木构架整体。在第四层十字交叉梁上装楼枕,上铺楼板,为悬挂木鼓的处所。第六檐上部装有能开关的木窗。楼冠檐下饰如意斗拱。楼冠顶部为楼刹,高约4米,刹身为陶罐仰俯扣合而成,形如宝珠;刹座为古钟形,基座部分覆0.4及0.54米口径的铁锅二口,并以油灰抿实,防止雨水下漏。

楼内底层的西南角设直径1.4米的圆形火塘。楼门设在南边中檐柱东侧,在中檐柱与东角檐柱之间另立一柱,作为门的支柱。门两侧柱外各斜向挑出一望柱,形成简单的八字门。其他7根檐柱外侧均挑出一根吊柱,吊柱间以木枋连接,木枋间横装木板,成为底层的栏板及坐凳靠背。檐柱与吊柱之间设坐凳,高约0.5米,宽约O.45米。纵、横中轴线上的4根檐柱内侧的第一根瓜柱制作成垂莲柱,作为楼内装饰。其中西侧的垂莲头为长方形,刻有“天官赐福”四字。

述洞“独柱”鼓楼建在寨中心,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执行乡规民约、击鼓报信、交谊歌舞、摆古聊天、迎送宾客、举行祭祀仪式和盛大活动等的场所。以鼓楼为中心的公共建筑文化体系,是侗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物质载体。

述洞鼓楼的重修年代虽然较晚,但以中心柱为骨干的结构形式,是侗族地区唯一使用“通心柱”做法的侗族鼓楼,被誉为现存“鼓楼之宗”,其保留了中国高层木构塔式建筑的早期做法,可谓“时代不早、手法古老”,体现了侗族鼓楼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成就,是研究中国建筑技术史的宝贵实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黎平县述洞鼓楼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名    称:述洞鼓楼

地    点:黎平县岩洞乡述洞村述洞下寨

年    代:明代

级    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 护 范 围:

BH1:X=42327.6370  Y=92927.9935

BH2:X=42337.3920  Y=92929.2924

BH3:X=42364.9763  Y=92920.2365

BH4:X=42350.9322  Y=92913.5629

BH5:X=42351.8579  Y=92912.4777

BH6:X=42341.2507  Y=92897.5898

BH7:X=42321.4974  Y=92909.5017

BH8:X=42324.8126  Y=92916.2505

BH9:X=42322.1112  Y=92917.6818

占地面积:660.5497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

KZ1:X=42308.4453  Y=92936.3484

KZ2:X=42344.2710  Y=92938.6827

KZ3:X=42369.8598  Y=92923.8397

KZ4:X=42363.3905  Y=92914.5912

KZ5:X=42366.5971  Y=92912.6125

KZ6:X=42360.9837  Y=92898.7967

KZ7:X=42348.8937  Y=92885.8458

KZ8:X=42323.2359  Y=92883.6904

KZ9:X=42308.0712  Y=92914.7150

KZ10:X=42304.8091  Y=92930.2489

占地面积:2580.7432平方米

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