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镇远古码头
镇远古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镇远县阳镇
阳河西门至青龙洞段沿岸,均为方整青条石依地势而建,糯米砂浆勾缝砌筑,平面大多呈“凹”字形,又称为“十二码头”,它们分别是:
大河关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阳镇顺城街中段东侧临河,坐西朝东,临水平台用青石铺砌,从平台沿23级台阶可至街面巷道。东岸的中河山与西岸的石屏山东端夹流对峙,如门扉,故又叫“石门关”。清乾隆《镇远府志·关梁》载:“石门关在府城东,旧名‘河关’”。这里是府城重要的水上关卡。清代在此设厘金总局,负责督办税务事宜,过往客商船主要在这里停泊登记纳税。关房建在码头后石台之上。
府城大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阳镇兴隆街东段南侧,坐北朝南,原有四段平台,长12米,宽8米,用大块青石铺砌。沿8米宽巷道,登28级青石台阶至街面。20世纪90年代初,因建电站将部分平台淹没。后改建为两层平台码头,现仍在使用。
禹门码头:始建于清代,位于阳镇兴隆街中段南侧,坐北朝南,由台阶、平台组成,占地近100平方米。临水台阶与街面高差7米,共33级台阶。台阶两边为三层平台,每个平台各有圆形缆船柱一根。临街处有三门牌楼一座。该码头是明清时期府城闹市区最大的码头之一,货物装卸量大。
城隍庙码头:位于阳镇兴隆街中段南侧,俗称“月亮码头”。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维修。坐北朝南,三级临水台阶,东西长9.8米,南北进深最宽处10米。沿台阶经巷道登高7米至街面,巷道宽2.4米,台阶24级青石铺砌。
冲子口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阳镇兴隆新中街交汇处南侧,坐北朝南,三级临水台阶,长6米,宽2.5米。平台两边为36级台阶,东西向,沿台阶登高6米至街面。
米码头:始建于清代,位于阳镇新中街东段北侧,坐南朝北,码头平台呈半月型西向迎水,长14米,宽6米,青石料铺砌。基本保持完好。运粮船只常在此卸米上岸,故称为米码头。
天后宫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府城新中街南侧。码头与天后宫成为一组完整建筑群,是天后宫的附属建筑。码头临河平台为半圆形,东西长16米,南北进深3.8米,边沿高出水面1.2米。从平台登高至街面共有石阶53级,高10米。石阶及平台均用细凿青石铺砌,码头平台的石料多凿成扇形,原临街处有四柱三间仿木砖砌牌坊一座。
卫城大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阳镇周大街西段北侧,坐南朝北,占地约150平方米。青石铺砌,26级台阶,长13米。与府城码头隔河相对,均为连接两岸交通古渡口。左侧堡坎镶“永定规目”石碑一通。现部分台阶被淹,仍作渡口使用。
吉祥寺码头:位于阳镇周大街与联合街交汇处北侧,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坐南朝北,6级台阶临水,平台居中,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平台、台阶均用青石料铺砌。与府城城隍庙码头隔河相对。
杨柳湾码头:历史上称为“杨柳湾渡口”,又称“镇安渡”,位于阳镇和平街中段北侧,始建于明初,20世纪80年代重修。坐北朝南,由台阶、平台组成。台阶用大块细凿青石铺砌,平台两层,临水平台为“凹”字形,南面中部有石阶7级,宽2米,升高至二层平台。
上北门码头:始建于明代,阳镇平街上北门外,临
阳河南岸,与上北门城门、车道、护城堤连成一组泊船,防洪、防兵之古建筑。码头为方青石细凿阶梯式建筑。自水面向上石阶九级,石阶宽11米。九级阶梯通高2.4米,通宽8.3米。阶顶有1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东面有梯形缆船台。至城门有7.8米,石阶39阶,石阶中有两条宽0.3米的石条垂带。其间相距1.7米。
老西门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阳镇西门街西段北侧,坐北朝南,由台阶、护城堤、车道组成。台阶宽6米,左侧有护城堤,车道在护城堤与城墙间穿过。该码头为航运装卸和渡口两用码头。
在以上码头中,北门码头和城隍庙码头于1984年6月27日被镇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城大码头、卫城大码头、禹门码头、大河关码头、冲子口码头、米码头、老西门码头、杨柳湾码头、吉祥寺码头,于1986年10月28日被镇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明:镇远古码头是新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出版时还尚未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