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仔”的由来
贵州的壮族喜食糯食,过去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糯食,更不用说逢年过节和喜庆活动了。由于对糯食的喜好,周边的其他民族便戏称壮族为“糯米仔”。
“糯米仔”是如何修得的?
我们知道,饮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经济水平、创造才能等有密切的联系。各个民族因自己的生活地域、气候特征、宗教信仰等不同,都有自己某方面独特的饮食文化。甚至同一民族因居住地理环境不同,也在饮食文化上出现差异,表现出地域性的特征。糯食文化是贵州壮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应该是壮族进入贵州后,受生态条件、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贵州壮族喜食糯食,一是因为壮族迁入贵州后,受到当地民族如苗族等民族饮食习俗的影响。贵州九万大山地区的苗族,历史上多喜欢食用糯米。《黔南识略》卷十三记载:“军户多食晚米,苗人惟食糯米。”在逢年过节或办理红白喜事时尤甚。各民族相处时间长了,习俗文化相互浸染,饮食上受到影响是很正常的。二是地理环境使然。贵州壮族聚居的九万大山,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水源丰沛,日晒时间短,积温相对少,多泡冬田和冷水田,对农作物品种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而当地的特产香糯稻,生长期长,适宜深、冷水田种植。《黎平府志》卷三记载:“黎郡地惟近溪河者……水田皆宜稻,独冷水田糯……按黎郡倚山而居,溪水常流,水田固有十之七八,而高冈大阜旱田亦有十之二三。”耕作环境如此,不种植糯谷也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再者当地的糯谷品种确实优良,得到人们的由衷喜爱。贵州从江壮族地区盛产的香糯,因其秸秆和米粒散发出清香的气味而得名,是从江县特有的地方品种。由于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方法,从江香糯米质纯净,口感糯香,营养丰富,尤其对老弱病者有补血养气的功效,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除营养价值丰富之外,从江香糯还有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用从江香糯蒸成的米饭,凉而不干,冷而不硬,可放置一两天而随时食用,特别适合于携带到田间地头作干粮。贵州壮族招待贵客时喜欢摆长桌宴,蒸熟的糯米饭就堆放在清洗干净的长桌上,主客入席前先洗手,席间用手抓食即可。客人想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由客人自己定夺,很是方便随意。二是饭粒圆润,晶莹剔透,营养丰富,油而不腻,可长期食用而不伤脾胃,强身健体。三是用香糯打成的糍粑,可较长时间存放而不皱裂,不长霉,稍加烘烤或油煎即软和如初,食用很是方便。贵州壮族民间有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家家糯米是主粮,鱼鲊腌肉四季藏。秋后重阳酿煨酒,热天饭菜配酸汤。客来邻舍皆陪伴,还带酒肉敬客尝。先食糯饭后饮酒,席间对歌喜洋洋。”这是对从江壮族饮食习惯和好客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吃了糯米饭,上坡下坎干活很抗饿,感觉“三餐籼米不比一顿糯饭”。因此,不仅是逢年过节及喜庆日以糯食为主,就是日常早出晚归的生产劳动,也以糯米为主食。
吃新餐前祭祀·交代原由
从江县秀塘乡南马寨
吃新餐前祭祀·烧纸钱送钱
吃新餐前祭祀·陪饮,告慰先祖
贵州壮族喜食糯米,形成独特的糯食文化,浸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在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宴、招待宾客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糯食文化的踪影。
我们先看看生产习俗上的糯食文化。
在物种的繁衍和延续链中,不论是动物界还是植物界,优良基因的载体——良种,永远是传承下一代以及带来丰收的保证。贵州壮族为了保证糯食文化的传承,十分注重糯稻的种子选育工作。糯禾谷种的选留方法比较独特,人们在收割前,先到田里选秆粗禾高穗长、品种纯正、粒多饱满、没有受过虫咬鸟啄的稻穗作为谷种,挑选好的谷种单独晾晒,挂在谷仓的上部保存,既保持干燥也防鼠。由于选种时要对禾穗纵横对比,认真仔细,故花费的时间较多,往往是一人一天也完成不了这项工作。因为谷种经过精挑细选,单独晒干和保存,使谷种的发芽率较高,品种也比较纯正,避免品种的老化或欠收。
香糯的收割工具独一无二。贵州壮族收摘糯禾所用的工具和收割黏谷的工具不一样。收黏谷用的是镰刀,以谷桶脱粒。收糯禾用的是摘禾刀,摘禾刀比镰刀小巧且精致。从江秀塘当地的摘禾刀刀片长3厘米,宽1.5厘米,嵌在月牙形的铜片或木片中间,铜(木)片后部开一小孔,孔内系上带子,用时就把带子套在手上,把摘禾刀夹在中指、无名指中间,拇指、食指捏住禾穗,手腕稍微向外一翻,便把禾穗剪下,使用起来很方便、轻巧。收割糯禾时是一穗一穗地摘,非常细致,一人一天最多仅摘禾谷60公斤左右。由于糯禾的收割方式比较独特,使它成为妇女的主要劳动之一,男同胞一般以“手粗握不好摘刀”为由,很少参与糯禾的收割。
香糯的晾晒方式也简单明了。糯禾收摘好后,人们把摘回来的糯谷禾把晾晒在“禾晾”上。糯禾把挂在禾晾上晾晒十天半月,待自然风干后,才一把一把地收下堆在禾仓里。“禾晾”是壮区独特风景的亮点之一,既向外人展现壮家的丰收成果,也是壮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气的最好诠释。因为糯禾挂在禾晾上十天半月,夜间不收回,也无人看管,非太平盛世是看不到这道风景线的。
香糯的加工方法也比较复杂,是妇女们负担的主要家务活之一。糯禾要舂成米,首先要脱粒。糯禾脱粒的方法是,将禾把放在簸箕内,妇女手持拐棍光脚站在簸箕里,一脚踩住禾秆,一脚用力揉搓禾穗,将谷粒搓下。好在壮家妇女们的脚板相对粗糙,否则实在是难以应付这项工作。搓下的谷粒要用碓舂去壳,壮家的粮食一般都是现吃现加工的。一般鸡叫头遍后,壮家的寨子里便此起彼伏地响起舂碓声,这是妇女在为一家人一天的饮食做准备了。同时,壮家的寨子,在河边、沟边,水车特别多,这也是为了加工粮食而设。加工出来的糯米,先用水浸泡好,再舀入甑子里蒸熟,这也是妇女们的主要工作。为此在“走新娘路”期间,专门有接新娘来“上甑子”和“提禾上炕篮”的仪式。壮家如讥讽某男是“钻石王老五”,会嘲笑他“自己泡米自己蒸”,因为过去壮家有了妻子的男人,在家里是不挑水、不舂米、不做饭的,全由妻子包办。而没有妻子的男人,一切靠自己,当然也只好“自己泡米自己蒸”了。
吃新餐前祭祀·给先祖奉饭
吃新餐前祭祀·给先祖添香
再看看生活上的糯食文化。
可以这么说,壮家的节日文化无不与糯食文化浸染在一起。清明节是新年开始后的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染黄糯米饭,杀鸡宰羊,男女老少上山扫墓。四月初八是牛神节,壮家传说四月八是牛的生日。这一天,为感谢牛终年劳累,要特地做白米饭给牛吃,而人吃枫叶、黄花染成的黑黄糯米饭,表示拜牛为“大哥”,让“大哥”吃新鲜米饭,而人为弟,吃“发霉”的米饭。这一天,牛不下田,休息一天,人们把牛关在栏内,由专人割青草来喂,或由专人把牛牵到水草丰美处放牧。也有的人家会给牛喂一碗糯米饭。五月初二祭社王时,全寨要杀猪、蒸糯米饭,由师公烧香念词祭社王,以祈求禾苗生长良好,粮食丰收。吃新节在糯谷将熟时选卯日过,家家户户到田间摘些谷穗来炒干舂成米煮饭,表示尝新。同时在走廊间用一小把谷穗、鸡、鸭、鱼肉等,烧香祭供祖宗,感谢神灵祖先赐予的粮食和美酒。吃完新米后人们才开始摘糯禾。吃新节是庆祝劳动的收获,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秋收结束后壮家要举行送火神仪式,也叫“退火殃”。壮族的住房均为木制房屋,因此最忌火。每年秋收后,待农作物都收回家,即选好日子送火神。到时全寨各户都要把灶火熄掉,不留一点火星,各家把房子打扫干净,带上酒和糯米饭,全寨人都集中到山溪或水塘边的平地上杀猪宰羊,送火神后,由寨老按户每家分肉一块,各家各户便将所分得的肉和带来的酒、糯米饭在水边吃完。
糯禾把
摘禾刀
在男女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到糯食文化的踪影。逢年过节,壮族青年男女互相串村走寨。如果外寨男子进寨,是夜这些男子会凑钱买来香猪、鸡、鸭等,聚集于某个姑娘家,而本寨的姑娘们则端来自己蒸好的糯米饭以及亲手酿制的窖酒、制作的腌鱼腌肉等,大家边吃边唱,往往至天明方散。
糯食甚至也成为男女私订终身的凭证。如男女双方在“坐姑娘”或“讨棉花”、“吃乡食”中相识,愿意结为秦晋之好,但女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那么女方悄悄将随身带的信物交给男方,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准备秘密私奔。到约定的时间、地点碰面后,两人连夜赶到男方家,男方将一桶泡好的糯米叫女孩提进家中,即表示该女已是男方家的人了。这与“走新娘路”中新娘“上甑子”和“提禾上炕篮”的寓意相同。
当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满月后,媳妇要带孩子回娘家省亲。她回娘家时,要带上一坛酒、几十斤糯米和鸡、鸭等祭拜祖宗。在娘家住一个晚上后返回。媳妇回婆家时,娘家舅妈及房族等就送粑粑、红糯米、红鸡蛋,有的还送几把禾穗(一般是12卡禾)。如果是外婆等一同送回来,婿家就要杀猪请客,请族内的长辈、兄弟姊妹及邻里都来陪客,他们来陪客时都带有糯米饭、酒、肉等。
从江县秀塘乡上敖村
由此可见,贵州壮族的糯食文化,涵盖了饮食的历史、习俗及与其他文化的内在联系,反映着一定地域内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概貌。虽然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壮族地区良种稻推广面积逐渐扩大,糯稻种植面积已越来越少,籼米已成为壮家的主食,人们亦学会用面粉做馒头和“面疙瘩”,但壮族糯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非常厚实的,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搏饭掬水而食”的传统习俗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由此看来,“糯米仔”的称呼还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