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
贵州壮族媳妇生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夫家必须在第一时间告诉婴儿的外婆,婴儿的外婆知道母婴都安全了,赶紧带几筒糯米、一只仔鸡前来炖鸡稀饭给婴儿的母亲吃,以免月中腹部疼痛。
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早上,婴儿的爷爷会叫上寨子里的几个公公一道,拿一只母鸡到寨外神树下敬“奶娃拎”,即送孩子来的观音菩萨,感谢她送来孙子,祈求她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该活动必须在天亮之前完成,不能让别人看见。同时,娘家及其亲戚中的中老年妇女每人会带一筒米,或带一只母鸡来探视,届时寨上的亲朋也来作陪,叫“满三朝”。
竹米筒
婴儿摇篮
婴儿坐椅
壮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接生婆”,婴儿呱呱坠地后,接生婆便及时清洗污物,剪掉脐带,把孩子包好。第三天早上举办“满三朝”后,“接生婆”才可以回自己的家。婴儿降生时,若其父亲出门在外,这时赶回来是不允许从大门进入的,要从侧门或后门进入。婴儿“满三朝”时,主人家用一筒糯米、一元二角钱、一个鸡蛋去请师公来写八字,并根据婴儿的生辰八字推算,看看这个孩子的命里是否犯有灾难,应该在满月前“禳解”的要“禳解”完,使孩子一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在贵州壮族社会中,男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男孩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自然获得这一权利。因此,壮家生男孩时办满月酒很隆重,到时外婆家大队人马前来做客,婿家则隆重招待,大户人家宰杀水牯牛或黄牛,一般人家也得宰杀大小香猪和鸡鸭羊等,并请本寨同辈男女来陪客,开怀饮酒对歌,名为“外婆会”。当然,一些大富人家,生了女孩子也会大摆宴席招待宾朋,大家同喜同乐。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家,生了女孩子后,“满月酒”就简单多了。
竹饭盘
“满月酒”宴席摆的桌子与汉族不同,壮族将四方形桌子一张连着一张,中间的那张桌子,只能坐四个人,当头的两张,每张也仅坐六个人,来客人数较多,则以堂屋这一排桌子为中心,在两旁摆长桌。吃饭之前,要把婴儿的外婆们带来的所有礼物摆设好,供大家欣赏。亲外婆送来的背带摆在正中,其他外婆的背带分挂两边。宾主入座,用“感恩酒”祭祀祖宗后,主人或本家族的头面人物代表主人说道:“各位亲戚朋友不辞劳苦,光临寒门,带来深情厚谊。饭菜不好,请大家不要客气,请端杯用餐。”客人中有一位代表大家表示感谢,宴席开始。
酒至六七成醉了,婴儿奶家的一人站起来朗诵四言八句,大意是:盘古开天辟地,清浮为天,重浊为地,气息为风云,肌肉为平川,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旋风称羊角,闪电叫雷鞭。言语相符,阳春有脚,天地加人和,新岁为皇春,去年称客岁,吉日呼良辰,天地为乾坤。独阳不发,孤阴不生,荣辱伉俪,相敬如宾。阴阳相构,五行相生,养男育女,为奶当婆,故有今日,亲友尊重,远道而来,惭愧的是,淡酒粗茶,菲薄素肴,亲友既来之,则安之,漫谈畅饮,唱歌作乐,酒壶在奶家手,起歌由奶先开口,起得不好请原谅,娱乐东南西北处处有!
之后,以奶家为一方,婆家来的客人为一方,宾主开始唱“酒令歌”“宴席歌”等,由奶家的“歌首”(即领头唱歌的人)起歌三首: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酒令歌对唱·女方敬男方酒
“左右”的含义
贵州壮家习俗崇尚“男左女右”,同时以左手、左脚代表主人,以右手、右脚代表客人。在自己家里洗脚时,应先洗左脚后洗右脚;而到别人家做客时,进门时要先踏进右脚,后进左脚,表示自己是客人,洗脚时也先将右脚伸进盆里,再把左脚伸入,两脚同时洗。如果“反客为主”了,会被人认为“此人无家教”。
婴儿奶家的“歌首”唱完这三首歌之后,大家将酒敬给在座的每一位客人,并请他们喝干。婆家的众人饮了酒之后,也由一人用四言八句讲万物的起源和人情世故等,由“歌首”唱歌三首作答: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婆家的“歌首”唱完上述三首歌后,也每人端上酒杯,回谢奶家。奶家人接过酒杯后说:婆家的“歌首”唱得好,大家干杯!
之后双方你来我往,但多是赞美对方的歌。奶家的“歌首”唱道:
婆家“歌首”答道:
奶家“歌首”唱道:
婆家“歌首”答道:
奶家“歌首”唱道:
婆家“歌首”唱道:
奶家“歌首”唱道:
酒令歌对唱·女方唱
婆家“歌首”唱道:
羊瘪
“羊瘪”,又被称为“百草汤”,是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一道独特的烹饪佐料。它是在宰羊时,将其小肚、叉肠内的黏液取出,加适量的水中和,过滤干净,再加入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放入锅内煮沸,文火慢熬,将液体表面的泡沫及杂质除掉,即得“瘪”。“瘪”呈黄绿色,入口清凉,微苦,有健胃、祛热和助消化的功效。在烹制羊肉将熟时,放入适量,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待客上品,据说经常食用可治胃病。食“羊瘪”之俗由来已久,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只有吃青草、嫩草并健康的羊,其小肚和叉肠中才有“瘪”,吃干草、老草的羊,肠、肚中没有“瘪”,即使有“瘪”,其成色也不好。
同一种内容的歌唱得差不多了,奶家的“歌首”会把对歌转向另一内容,起歌唱道:
第一首:
第二首:
婆家“歌首”唱道:
在酒桌上,主方应夸赞婆家送来的礼物,从背带开始到其他物品,必须每一件都要唱到,唱到哪一件,送那一件的主人便兴歌作答。礼物多,唱歌的时间也多。送的礼物唱完了,主方又夸奖正在坐月的媳妇如何孝敬老人,如何聪明能干,我们应该感恩外公外婆送女送孙等等。外婆那边则谦虚地唱,这女儿不懂事,现在就全靠家公家婆的管教了。由于对歌内容多,双方你来我往,一般都是通宵达旦,酒足歌酣方罢。
孩子满月后,夫家房族兄弟必须请新媳妇到家吃一顿饭,谓之“见人”,之后才能登别人家门或回娘家。
酒令歌对唱·男方敬女方酒
酒令歌对唱·男方敬女方酒
孩子满30天或36天的时候,必须要背他回外婆家“解月”,壮语称为“背呆改链”。“背”意思是“去”,“呆”意思是“外婆”,“改”意思同“解”,“链”意思是“月份”。“背呆改链”需要备办一坛“谢婆酒”及一头猪,请叔或伯一个人挑酒和猪,另请一位姑娘背婴儿一起回娘家。同时必须带一把生米,由媳妇上娘家梯子前撒于地上,住一夜便回。外公外婆及舅舅们见外甥来了,十分高兴,他们欢聚一堂,把外甥带来的香猪宰杀,打开煨酒,边吃边商量确定“松喉兰”(“松”意思是“送”,“喉”意思是“米”、“禾把”,“兰”意思是“外甥”)事宜。舅舅们送的不仅是禾把,还有很多的礼物,如粽子、红饭、红蛋、猪肉等,各种礼物加起来至少也有20挑。最后由外婆及同辈亲戚妇女多人回送,婿家需杀大猪招待,房族兄弟必须宴客,欢宴两三天方罢,其间饮酒对歌,场面隆重,形如婚娶。而若是生姑娘便没有这样隆重,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突出表现。
在壮乡,对生命的赞歌往往是献给男人们的,人们一般从“满三朝”的丰盛、“满月酒”的隆重与否而判断出某户添丁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不可否认,壮族妇女对于民族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男子们的贡献。白天,她们和男人一道在田间耕耘,在山间操劳;晚上回到家后,还得洗衣做饭,抚育儿女,喂猪喂牛,纺纱织布,肩负着沉重的农活和家务活。千百年来,壮族妇女重复走着一条既艰辛又可怜的路子,前赴后继:6~12岁,她们不能像同龄男孩那样上学读书,从懂事起,她们便得带弟妹,打猪草,放牛。13~16岁,她们还不曾有天真的梦幻,便过早地参与劳动生产。对一般的家长来说,女孩子是迟早要出嫁的,过两年后也许是别人家的媳妇了,眼下正是收回“投资”的时候。18~50岁,妇女就像是一架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婚嫁生育,为求温饱和抚育下一代而奔波劳碌,不停地运转。50岁以后,这根发条磨损得差不多了,张力也减弱了,紧绷的弦快要断了,再也经受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但只要手脚能动,纺纱织布,煮饭喂猪,照顾第三代第四代仍有劳于她们。只有真正倒下了,再也睁不开沉重的双眼,她们的一生才有了终结。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文明发展,壮族妇女地位已有很大提高。她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九万大山,献给了自己民族的生存和社会的缓慢发展。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她们都应该享有对生命的礼赞,在贵州壮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这枚“军功章”上,有男人的一半,更有女人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