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味·侗家美食
关于侗族饮食,有资料称:以大米为主,小米、红稗、包谷、小麦、薯类为数不多。大部分地区食粳米,唯山区喜吃糯米。副食有猪、牛、鸡、鸭、鹅、鱼等,瓜类、蔬菜品种繁多,以青菜、韭菜、丝瓜、葫芦瓜最普遍。好吃牛肉、鱼类及酸、辣味。喜将青菜、肉、鱼醃在瓦坛或木桶里,名曰“醃鱼”“酸菜”“醃肉”,且以“醃肉”、“醃鱼”为贵,味道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宾客的上品。酒多以糯米酿成,有的经过蒸馏,有的连酒带糟一起饮用。酒的度数不高,但酒性持久,醉后不易苏醒。酒不仅是平时的饮料,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饮品。这里面主要提到的“糯米”“醃肉”“糯米酒”在堂安都很常见,其他特色食品还有油茶、血红(又称红肉)、牛瘪等。
(注: 这位送礼的老人挑着担子,一头是打好的生糯米,另一头是装着糯米饭的木桶。)
【糯米饭】
堂安的糯米是当地一大特色,不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红白喜事要送上糯米——可以是成挑的稻谷也可以是蒸好的糯米饭,正月里过节要打粑粑,农历四月八前后还要制做乌米饭。平时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也要蒸上一罐子糯米饭,更讲究的还要用各种植物汁液把糯米染上黑色或者红色或者黄色,以示少有且对客人相当尊重。村民嬴维银解释得更具体些:“堂安人为何要把糯米饭染成各种颜色?香!而且黑色特殊,白的太普遍了,黑的比较少,又有限,糯米做成黑色除了好吃还有精神上的特殊的意义,人家来你家作客,你有黑糯米饭,主人也有面子,也表示对客人很尊重。”在堂安,吃糯米饭是要用手抓着吃的,如果你总是用筷子去挑,主人会多次提醒你“吃糯米饭要用手直接抓着吃才好吃呢”。此外,糯米通常还会用在堂安人最喜爱的“醃鱼”“醃肉”等的制作过程中,算得上是堂安侗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在堂安人眼里,糯米是每年必须种植的,而且收割时一定要用专门的小镰刀一棵一棵地割,以保证晾干后的糯稻成挑成捆,送礼时才好看。多位村民表示,堂安人种糯米一般只种够自己家一年到头送礼和办红白喜事用的,有时不够还要到市场上去买。堂安人平时最爱喝的自己家酿的糯米酒也是以自家产糯米为原料。当然自家种的糯米是很少放化肥的,大部分用的是农家肥,化肥只是为了增加产量才放很少的一点。看来,堂安糯米算得上是绿色食品了。
【糯米酒】
侗族男子都喜欢喝酒,平时喝的酒多以糯米酿成。堂安人有家庭酿酒的传统,不少人家自家都有烤酒房,或者设在后院,或设在屋内。堂安人家烤出来的糯米酒多用于自家饮用和接待客人,少有用来卖的。但从2014年开始,一位从外地打工回来的青年男子嬴维银(乳名嬴常宝)决心开发堂安这一特色产品,便在自家屋外打出一张红色海报,出售自家酿造的糯米酒和堂安另一特产——梯田糯米。他说:“我们出售的酒保证都是用堂安自产糯米为原料,保证用堂安最原始的工艺酿造。父亲主要负责造酒,我主要负责销售。出售的梯田糯米也都是自家种的,也有的是村子里的人拿来换酒的。我们的酒没有放任何添加剂,不像别人做的高度酒。我们的酒蒸馏出来的最多20多度,完全不可能有高度酒。高度的要兑酒精。我们的酒随便喝多少头不疼的。我跟老爸整整学了一年,边学边做边卖。”
(注: 出售的糯米酒包装很古朴)
这位年轻的老板说,虽然自己卖酒一年一共才收入了几千元钱,但还是有信心把这个产品做下去:“……要把楼上的房子打开来展示,下一步想全部都用土坛子装酒。我们村民都喝自己做的酒。这酒按斤卖,20元1斤。当然卖给本地人最多卖5元。你算下一天烧一锅酒,最多一天烧30斤,要用米要用柴(蒸酒),还有之前煮米也要用柴,5元1斤是赚不到钱。我们作坊产量不是很高,这段时间(春节期间)都不够用。”
(注: 在一户人家后院,烤酒炉上一锅糯米酒正在“出炉”,主人家热情地招呼道:“来尝一点嘛,自家烤的,香得很……”)
【红肉】
又称“血红”,在黎平、榕江一带的侗族,凡是办大型宴席或者是重要节日时餐桌上总少不了“红肉”这道菜。就连堂安村长家12岁的男孩,提到过节时,也要重点说一句:“……要吃红肉……”可见其在侗族传统食物中的地位。侗族“红肉”的制作方法说起来有点“生猛”:先把猪肉切成巴掌大的片,串在铁丝上烤熟,然后切细,再把生猪血拌进去搅匀。将生姜、葱花、桔皮、花椒、辣椒等磨成粉,拌上烤得七八分熟的猪胆汁,做成佐料。最后把这个佐料和准备好的猪肉拌在一起,就成了红肉。这道菜吃起来酥脆又带一点苦味,是侗族群众最为喜爱的美食之一。这道菜我们在堂安吃满月酒的宴席上似乎见到过,但制作方法不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烤好的猪肉拌上了辣椒、花椒等佐料,但没有拌上猪血,此菜专门配制了另外的蘸料,里面倒是放了不少暗红色的生猪血,因为看着有些吓人,我努力再三也没敢下筷子,最终也没能尝到个中滋味。
(注: 餐桌左边红红的那碗便是加了生猪血的蘸料,正中这碗便是传说中的“红肉”了。)
【油茶】
又称“打油茶”。侗族人一年四季都喜食油茶,也喜欢以油茶来待客,侗族油茶号称与日本茶道有一拼——工序和用料十分讲究。首先是茶叶的选择,要用五月间摘取的老茶叶,蒸过之后压或者舂成粉末待用;二是准备好佐料,包括阴米(用糯米蒸熟后阴干,讲究的人还要染成红、黄、黑等颜色)、花生或者黄豆、葱花等;三是工序讲究,先要把茶叶或者茶叶末炒到略带焦香味,冲些水煮沸并用锅铲反复捶打使茶叶出味(故称打油茶),再冲入大量清水煮沸,然后把锅里的茶油烧得滚开,把阴米放进去炸成米花;第三步,在碗里每样佐料放入少许,有时还要加上一小把糍粑,再从锅里舀出滚烫的油茶汤冲泡即成,也可以加上葱花、姜等佐料,味道更佳。看来,我在满月酒席上吃到的油茶是相当讲究了——有糍粑还是染成黄色的;阴米也是染成五颜六色;油茶里花生、黄豆、葱花一样不少,味道也是甜中带咸、香甜适口。
不过侗族油茶虽然好吃,但要想在堂安随时可以吃到却不太现实。我们多次入驻堂安,想要品尝都未能如愿,只在满月酒上吃到一次。还有一次是夜归,回到侗味苑,为我们等门的老板娘自己端了一碗油茶正在吃,说是没事“喝着玩”,问我们要不要吃?因为太晚不好意思打扰,就婉拒了。在满月酒席上,我边喝着特制的油茶边向身边一位妇女打听为什么平时没地方买到,她告诉我:“(打油茶的)阴米啊这些家家都做得有,要吃烧油茶汤就是,哪个会拿来卖嘛。而且现在(寨子里)的年轻人喜欢到外面去吃早点,很少在家里弄(油茶吃)。”
【醃肉(鱼)】
醃鱼和醃肉是侗族醃酸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味道咸中带酸,十分可口。醃鱼一般是在八九月份开田捕鱼之后,此时自家田里的鱼最是肥美。做时将鱼剖开,去内脏,抹上一层盐粉,渍三四天,用糯米饭、辣椒粉、姜末、花椒、蒜泥、料酒、食碱加水拌成糟料,填充鱼腹,然后一层鱼、一层糟料,堆放在醃桶内,上盖芭蕉叶或棕叶,四周用禾草密封,剩余的糟料装袋亦压在上面,桶上灌以清水,使之隔绝空气,一般40天以后即可食用。一位陆姓妇女告诉我们:“(醃鱼)放盐少了会酸,盐多可以放得久一点。吃时可以用油煎一下或者烤一下。也可以吃生的。我们自己做的是自己家养的新鲜鱼,做好了我们可以吃生的,但你们在外面吃的有些是死鱼做的,必须要搞熟才吃。”
醃肉与醃鱼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其制作时间稍有不同,只能是在深秋至春分以前这段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如果长期气温较高,制作时肉容易变质;二是如果夏天制作,肉中的肥肉容易化成油汤,无法保存。
(注: 在潘正才老人家里,老人的儿子、潘家兄弟热情邀请我们和一大家子人一起共进午餐,上了侗族特色食品醃肉,据说醃肉不需蒸煮,生吃最有味道。)
在卖酒的小老板家里我们发现了做醃鱼(肉)的工具——一种特制木桶。老板嬴维银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我们专门用来醃鱼醃肉用的桶。把新鲜肉切好或者鱼洗干净,用糯米辣椒粉和生姜啊这些拌匀,找一种树叶来放在上面,然后用大石头压住,水就慢慢出去了,里面的肉就干了,就算熟了,可以直接吃了。以前是几乎每家每户都做,待客才拿来吃,现在生活好了,做的人也少了。以前白喜事的时候醃鱼是一定要有的,用得也非常多,一个人算三两,你算下,几百号人,要用多少。结婚不用醃鱼。白喜事时早上用(醃鱼),晚上吃一串串的烤的猪肉。道理我不知道。我十几岁时都还是这样。醃鱼我们都是用田鱼,自己养的。吃起来好吃也放心。”
(注: 醃鱼)
(注: 醃桶)
【牛瘪】
将牛肉煮熟切成薄片,再将牛胃或者牛肠子里的未消化的百草溶液用锅煮熟,滤去渣再与牛肉拌匀。吃时加五香、薄荷、辣椒面等,其味清爽易于消化。 [1]
[1] 冯祖贻,朱俊明,潘年英等著《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