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村寨环境
(注: 站在村口远眺山谷里的风雨桥)
资料显示,堂安侗寨属于高原地势,平均海拔约840m,平均坡度28°。所处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和湿润,雨水适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6℃,无霜期为310天左右,年降水量1200~132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60小时左右。植被覆盖率约57%,主要树种为松、杉木、枫树。事实的确如此,在村口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遍布梯田、树林的田园风光,进得村来便发现,堂安村本身就在山林环绕之中,清泉随处可见,水源充足,沿着山坡上、田坎边、道路旁的沟渠流往下游,据说是汇入肇兴溪、洛香河,然后再流入都柳江。 [1] 民居多依山而建,房前屋后也种有不少植物,稻田就穿插在树林和溪流之中。嬴维光老人是寨老之一,同时也是寨子里的鬼师,他说:“山上主要是杉木,其他我们也喊不出名字,每家都有树,卖的很少,多数用来自己用,修房子,杂树主要用来烧火。(寨子后面的)山上以前有老虎,我倒没见过,我奶他们见过。生态很好。还有野猪之类的,现在也还有,这段时间也差不多要来了,来偷吃红薯。蛇也多。”在村里人的观念中,山土水树等等都是有灵性的,不能轻易扰动。
访谈实录
(注: 嬴维光)
〇受访人:嬴维光(堂安村民、巫师)
〇时 间:2014年8月10日
“比如(我们村民)不准在后面这个山上乱挖、乱建,会影响到村里的小孩子,这个生病那个生病,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允许的。如果一定要动,要请鬼师去做一些法事才能动,挖好了以后也要做法事。砍树主要是不能砍风水林,主要是下面(村口山脚下)风雨桥上面那些树是不能政的,(风水林主要)是挡住寨子风水不流出去的意思。以前没有风雨桥主要用树来挡,后来才有那片林子,也是这个作用。林子都是寨子里的人自己捐出地来种的。”
在村支书吴坤龙的访谈中,也多次提到村里人对山林的保护:“我们(村民)不捕鸟的,以前农闲时鸟也多,一到冬天什么鸟都有。没统计过,好多叫不出名字,侗话里有些有名字。后面那个山叫护龙山(音)。老人传下来山上植被是要保护的,一点不能乱砍,砍了全村人都不同意。一动到那里就触犯村规民约了。怎么处罚?罚款五百到一千,不罚现金你就拿酒和米来鼓楼那里来向全村人赔罪,哪怕罚一两酒,你也没面子。前几年有砍树受罚的,最后罚酒到鼓楼那里,全村人都来喝,全村人都知道你干坏事了,你没面子。”在吴支书提到的“堂安村规民约”里,我们切实地找到了几条用最本真的经济手段“罚款”对村民破坏森林树木的行为进行惩罚的规定:“……上山不要弄火,乱丢烟头。如发生火灾罚款500~1000。此罚款作为上山灭火者奖励费用。……四、森林管理和使用规定1.对村民小组划分给本人管理的并获得林业部门发给的林权证书的必须要造好林管好林,不许任何人和单位侵占、蛮占。包括划分前另有他人造的划分后归谁,谁就有权管理和使用;……木材自用或砍伐出售时,必须报经村民委和林业部门审批后方可,否则按《森林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凡是进入他人责任山乱砍乱伐的,发现一次除了赔偿损失外,杂木罚款10元/蔸,杉木100元/蔸。”
据说堂安侗寨是弄报山怀抱中水源最充沛的村寨,全寨共有13座水井,而由这些水井构成的水系网络几乎覆盖了堂安村的家家户户,从中大可看出侗族人对水的依恋。
访谈实录
〇受访人:吴坤龙(堂安村支书)
〇时 间:2014年8月11日
“堂安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好,周围山多树多水源丰富,多年来村民就主要靠山上的泉水浇灌田地。村里不同的水源都有固定的水道,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村民田地的灌溉也有一定的规则,大家都要遵守。要按老人家的规矩,各用各的水源。如果只是喝,那是随便喝的,但是灌田的时候尤其是水特别紧张的时候,就是要按规矩。以前老人都用石头开了槽,你五亩田(石槽)就开得大一点,你只有三亩田(石槽)就开得小一点,水沟大小决定你的用水量。水来的时候就根据这个来灌溉。(谁)也不能去堵人家的,不能抢人家的。现在这个水道也还是这样。水井主要是饮用,往下流下的灌田,再往下就是流往肇兴了。村里以前还有个水碾,不用人踩,就靠水流推动,一天能解决两三家的稻子。”
另一位吴姓村民也说:“我们水源特别丰富。瓢井只供人喝,我们的水全部是从坡顶引下来的。我们植被好,后面全是大森林”。村民陆跃刚也说:“堂安的水特别好,那水是冬暖夏凉。……夏天你到堂安来看,他们肇兴人晚上都要到堂安打一壶水来才吃饭……”
丰富的水资源也滋养出了堂安又一道美景——堂安梯田。堂安的梯田遍布山前山后、村寨内外,从堂安到肇兴,漫山遍野,除了森林便到处都是侗族群众历经数百年修筑的大大小小的梯田。这些梯田田块多依地势而建,春夏两季,翠绿的秧苗将整个山坡装点得绿油油一片。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令人流连忘返。据说堂安梯田的建筑方式也是一绝——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垒成,而这里却多数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便于就地取材吧。堂安的梯田美景如今早已名声在外,在摄影爱好者和驴友眼中,堂安梯田可是与加榜梯田、元阳梯田等并列梯田美景的。站在高高的弄报山上,展望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梯田,一层又一层地从山脚下层叠而上,一直到白云缭绕的堂安侗寨,一道天然的稻作文化的“画卷”便跃然眼前。
[1]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