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层
区内地层从梵净山群(蓟县系)至第四系,累计最大厚度达30000余m,除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第三系外,其余均有出露,沉积相带主要呈北东向分布,总体趋势是东老西新。地层组分从中晚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下部,由海相硅质陆源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硅质碎屑岩的演变,为铜仁市岩溶与非岩溶两大地质生态空间格局奠定了基础。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地层为主,古生界至中生界初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占据优势,中生界下部为陆相碎屑岩地层。根据构造特征,该区属于扬子地层区的黔北和黔东南分区,并可细分为东、中、西3个小区,其中:东区为松桃—碧江区—玉屏一线以东的大兴、滑石、漾头、下溪、田坪、大龙、丙溪等地区,出露地层有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等,具有活动型及过渡型沉积;西区为印江—石阡一线以西的印江、沿河、德江、思南、石阡等地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等,为海相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属于相对稳定的地台型沉积,化石丰富,寒武系生物群以华北型及过渡型为主;中区为夹于东、西两区之间的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江口县、碧江区、万山区等地,出露地层有梵净山群、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以碎屑岩类为主,类型齐全,发育较完整,梵净山群、板溪群有不同程度的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