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构造
铜仁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陆块二级构造单元之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三级构造单元。在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三级构造单元上大致以红石断裂为界,可划分为2个四级构造单元,即以西划属为凤冈南北向褶断区,以东划属为铜仁逆冲带。
上扬子陆块(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为扬子陆块一级构造单元内的二级构造单元,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以侏罗式褶皱发育最好,分布广泛。总体上,自东(南东)向西(北西),褶皱和断裂的强度均减弱,卷入地层亦逐渐变新,褶皱组合有隔槽式、类隔槽式、疏密波状等,逆断层亦减少或规模变小,并为高角度正断层替代,在邻近四川盆地边缘尚有台阶状断层出现。根据地壳发展、演变的观点,采用地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铜仁市地质构造的具体特征,将上扬子陆块划分为凤冈南北向褶断区(Ⅰ1A2)和铜仁逆冲带(Ⅰ1A3)2个三级构造单元(图4)。
图4 贵州省铜仁市地质构造略图
(1)凤冈南北向褶断区(Ⅰ1A2)。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为主,西部贯穿有南北向构造,构成一幅复杂构造应变图像。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褶皱轴向以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为主,大型褶皱多为复式褶皱,延长数十至百余千米,以线状紧闭型为主,与中常-宽缓型疏密相嵌,为侏罗山式褶皱:典型的窄向斜、宽背斜褶皱构造,多为燕山运动的产物。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以梵净山背斜为主体,轴部出露蓟县系和清白口系地层,西翼为古生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的一系列褶皱,以区域上极不协调的不对称复式背斜和沿河菱环状背斜为代表。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卷入地层多,以古生界为主体。早古生代沉积厚4000~6000m,最厚达10000余m的地层;晚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一般在3000~5000m,最厚为10000余m。地壳运动以燕山褶皱运动最为强烈,使盖层发生了全面剧烈褶皱、断裂,褶皱形态多样复杂,以隔槽式褶曲为主,箱状、短轴状褶曲次之。褶皱排列方式以排列轴近南北的纵排为主,单个褶皱轴多呈“s”形弯曲,背、向斜等势发育,背斜轴部多出露寒武系地层,向斜核部多保存三叠系;断裂性质多样,以北东向、北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为主,次为张扭性,自西向东主要断裂依次为官舟断裂带、钟南断裂带、塘头断裂带、三阳断裂带与红石断裂带,对后期的沉积建造及构造形变的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2)铜仁逆冲带(Ⅰ1A3)。位于碧江区至玉屏自治县深大断裂以西,总体呈北东向的一个条块。卷入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和早古生界,其次为中元古界和中生界。褶皱轴向基本为北东向,平面上呈雁行排列,以中常-宽缓褶皱类型为主,枢纽起伏显著,背斜高点地段呈穹隆状。断裂构造分为2组:一组为北东向走向正、逆断层,规模一般较大,走向逆冲断层多向南东倾斜,最大者延长200~300m,断距大于1000m,如松桃—江口断裂带;另一组为北北东向,为断层面较陡的右行走滑断层。该构造带内以万山汞矿为代表的铜仁—凤冈汞矿带“层控型”单汞矿体、梵净山区现武陵期白云母花岗岩侵位有关的岩浆热液钨锡矿、松桃自治县南华纪大塘坡时期的热水沉积锰矿以及“层控型”铅锌矿为主要分布特征。北界从梵净山东南面开始,经佛顶山一线,东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相接,南面区内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燕山期褶皱的南华—震旦系亚构造层,主要分布于梵净山、老岭、佛顶山外围。南华系至三叠系之间虽然沉积间断较多,但均属假整合接触,燕山期末的宁镇运动才使盖层发生全面的剧烈褶皱,并影响到基底层。武陵褶皱运动发生在梵净山区的基底褶皱层(梵净山群与板溪群之间)中,褶皱紧密,断裂发育,构造线多呈北东向。岩浆活动发育于梵净山区,主要有总厚达4000~5000m的超基性、基性岩浆的喷溢和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及区域变质作用,且与基底褶皱一起共同组成梵净山穹状构造的核心。褶曲构造主要有松桃背斜、坝盘背斜、孟溪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松江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