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祭祀筵宴舞翩跹
所属图书:《黔韵旗风:满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祭祀筵宴舞翩跹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隋、唐、辽、金时期,就有很多关于女真歌舞的记载。渔猎为生的满族在严酷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培养了勤劳、勇敢、豁达、朴实的性格,其歌舞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在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不断交往中,吸收了各民族的歌舞特点,因而满族歌舞既充满本民族特点也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有一定相似之处。

艰苦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而歌舞是这种性格的表达方式之一。满族同胞喜好歌舞,自女真就成风气。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时曾“自弹琵琶,耸动其身,舞罢,优人八名各显其才”“厅外吹打,厅内弹琵琶、吹洞箫、爬柳,其余都围绕站立,拍手唱曲,以助酒兴”,表现当时女真人载歌载舞的场景。

历代相传,歌舞成为满族民间群众喜爱的重要娱乐和仪式表演。在满族居住的农村筵宴上载歌载舞必不可少。而在祭祀、婚丧嫁娶和节庆上,满族都有喜歌、丧歌等民间音乐相伴,有反映满族先民渔猎、游牧等劳动生活,有反映八旗兵丁出征和思念亲人等内容的歌曲。流甚传广,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调优美的儿歌、劳动歌曲、仪式歌曲形式多样,深受满族同胞的喜爱。而一些歌曲还保留着满语词汇,成为研究满族语言的重要领域。

载歌载舞

舞翩跹

欢乐景象

满族舞蹈

作为“引弓之民”的满族,舞蹈中保留了许多骑马狩猎的内容,较为典型的是民间称为“打麻虎子”或“打马猴子”的游戏演变而来的舞蹈,表演时一部分人戴上“鬼脸”面具装扮妖魔鬼怪,虎豹狼虫,另一部分人作为猎手与其搏斗厮杀,最后以打败妖魔鬼怪结束。

单鼓腰铃是一种伴有乐器演奏的舞蹈,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逢年过节,祭祖之日舞者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鼓声铃声交织成一种绝妙的音响,充分表达了骑射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

“蟒式舞”又称“马克式舞”,是满族传统筵宴舞,当满族人有盛大的宴会时,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举一袖在额前,然后反一袖在背后,盘旋作势”,称为“蟒式舞”。其间还有一个人高声歌唱,其余人等唱“空齐”相和。场面热闹,舞蹈内容丰富。

扭秧歌是满族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各村各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地表演,有说有唱,也称之为“鞑子秧歌”。舞者脚下绑三四尺高木棍,即高跷,源于满族早期的拓荒、狩猎生活,粗犷、热情、火辣极富节日的喜庆特色。

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舞蹈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蝶”、“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绣球等”。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舞蹈中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极显阳刚之气;姑娘家舞姿柔软轻盈,尽呈阴柔之美。

欢乐舞者

黔韵旗风: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