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立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
屋边的烟囱
地窨子的建筑方式
建造地窨子的房址,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的山坡。先向地下挖三四尺深的长方形坑,空间大小根据居住人口多少确定,在坑内立起中间高、两边矮的几排房柱,柱上再加椽,椽子的外端搭在坑沿地面上或插进坑壁的土里,顶上绑房笆和草把,再盖半尺多厚的土培实,南面或东南角留出房门和小窗,其余房顶和地面间的部分用土墙封堵。这种房子地下和地上部分约各占一半,屋内空间高两米左右,或砌火炕、或搭板铺在地中央生火取暖。房顶四周再围以一定高度的土墙或木障,以防牲畜踩踏。
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发明了“冰屋”抵御严寒,处于中国“北极”的满族在渔猎时代就建造了“地窨子”居住,在房屋建造方面的智慧可谓各有千秋。满族有“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惯,夏季防雨,在林中树木上搭设满族称为“马架子”的棚子居住,如鸟栖树;冬季御寒,在地上挖穴,修建成半地上半地下的棚子,称为“地窨子”,“地窨子”建造方便、保暖性好。
步入定居生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广泛接触,满族民居建筑的特点也在不断演化。“筒子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的民居房屋构造成为标志性的特色。满族民居以单排单层为常见,正房多为三至五间,坐北朝南,居室空间明亮宽敞,用于接待客人。房门开在东侧第一间或第二间,与汉族中间开门,左右对称的传统布局有所差别。门间为灶房,西侧连在一起的多间房屋为居室。因为从一侧开门而称之为“筒子房”或“口袋房”。因取暖需要,全家人冬天有居于一室的传统。在居室内砌有南、西、北三面相连接的“万字炕”,俗称“转圈炕”。南、北炕住人,家中长辈睡南炕并靠近最暖和的炕头,南、北炕与房屋等长,屋子西面沿着山墙为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西炕为尊,供奉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室内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
烟囱立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
满族民居的烟囱不修在屋顶,而是修在地面上。烟囱上细下粗,满语称为“呼兰”。烟囱在地面上可以延长室内烟道长度,提高热量。同时冬季烧炕过火量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型,修在地面上更适宜安置。“烟囱立在地面上”的奇特风俗,我们现在在东北农村还常见。
此外,满族家庭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做成长方形或椭圆形摇篮车,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农村满族居住的院落都比较宽敞,围墙用草泥混合后筑墙,也有用树枝、木材、高粱秸扎成篱笆圈围成墙。南面正中为大门,住宅前建有“苞米楼子”,实际上是简易的储存仓库,可以堆放收获的玉米等粮食,狩猎时代还存放兽肉、兽皮、野果等。楼子以直木为柱,底部悬空离地两三尺高,中间用横木相连或铺木板,楼顶盖两面斜坡顶。“苞米楼子”就地取材,搭建方便,通风良好,防止禽兽糟蹋粮食。现在多加高楼底悬空空间,筑墙圈养猪、鸡等家畜、家禽。此种建筑颇有贵州干栏式建筑特点,只是上面不住人,只堆放物品。
满族民居
满族进入贵州后,对环境的熟悉需要过程,特别是居所非急切所能立就,因此购买当地居民的现成房屋成为主要居住途径。由于经济富裕,加上政治地位上的优越,进入贵州的满族很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一切财富,包括房屋、土地、耕牛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工具。因此,在保留当地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满族化改造,就成为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贵州满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