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服饰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二节 服饰

一、服饰种类

“生男须耕读,养女须刺绣”是侗族的传统,其中反映了侗族人对刺绣等工艺技术的重视。正因为人们重视,纺纱织布和刺绣艺术才在广大侗族民间流行、发展、创新以至兴旺繁荣。过去,侗族人“穿不离带,饰不离银,服不离绣,裙不离纳,头不离帕,足不离钩花鞋”。织锦、刺绣、纳绣、挑花、贴花、剪纸、服装、银饰工艺等,丰富多彩,古朴雅致,极具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构成了侗族古老而奇异的服饰文化。侗族服饰多以青、蓝、白、紫四色为主色。布料过去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又叫“家机布”。织纹有平纹、花椒眼、斜纹,品名有“墨青布”、“朝蓝布”、“红青布”、“墨青蛋浆布”、蓝白间色的“花格布”、“柳条布”和棉花本色的“白布”、“黄布”,有青、蓝、紫、白、浅蓝等色。外来的“洋布”和绸缎,多作为拼料。各类服饰种类花样繁多,各地男女装、便装和盛装均有很大的区别,盛装是侗族服饰的代表,其款式典雅,色彩华丽,工艺精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男装,依然保留传统装束,装饰品有了发展,有的更复杂繁多。无论是青年、中年或老年人,仍然蓄一撮长发,绾成螺髻于头顶,或留一团三四寸长的齐颈短发,不梳不挽,垂在脑后。平时着右衽无领大襟短衣,宽管裤,束腰带,脚穿草鞋,或特编草帮鞋和棕织半帮木屐,以及钩鼻厚底花布鞋。青年人着盛装时,头围青色或方格布帕,下缠一圈钉有半圆银泡的“发围”,其上钉有若干个半圆形银泡,首插雉尾或白羽毛,身穿无领大襟青布铜扣或布扣短衣;胸前叉挂银链,下身着直管青布裤,右腿膝缝垂一串银丝细牌,腰束或红或绿彩带,脚穿钩鼻厚底花布鞋。也有的将头顶蓄发绾成螺髻,围青布头帕,下缠一圈钉有半圆银泡的“发围”;穿有领对襟布扣短衣,外套绣花背心,缠两片垂直至膝盖的绣花“围腰”,其下端系有12个元宝吊花包,各包悬五条串珠,末端各系一撮白羽毛;下身穿青布筒裤,脚穿双梁厚底素花布鞋。还有的穿高领对襟衣,布扣七至九颗,三个或四个衣袋。春冬节日集会,往往穿7件或9件单衣,外衣短于内衣一指,衣脚层层外露,着长管裤,穿草鞋式绣花鞋。有的地方男子着盛装时,头戴青布帽,外系银箍,其上吊有簇簇银缀或银篓,左右两边各插一支红蕊绿叶银花的白鹭羽;着对襟白衣,外套银纽红夹褂,上钉银珠银片,戴项圈,束红绸腰带,带端有丝线飘须。穿白裤、布鞋。

妇女服饰,靠城镇者有的与汉族服装相同,有的保留侗族发饰。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大都沿袭传统装束。姑娘们普遍喜佩银饰,每逢喜庆,头插银钗簪,颈挂银项链,耳戴银耳环,手戴银手镯、银戒指。

侗族妇女多穿右衽无领,钉银珠大扣的短大襟衣,下着长裤,身系围腰和腰带。女青年婚前多用红色毛绳结辫盘头,额前垂有刘海,婚后则绾髻插钗于脑后,包头帕或围长巾。榕江县都柳江、寨蒿河两岸,黎平县天甫、坝寨一带的侗族女装为右衽无领大襟衣,衣长至膝,下穿长裤,衣襟、袖口、裤脚都镶有布绲或花边。黎平、从江的大部分地区妇女多穿右衽无领短大襟衣,天热时则穿无扣对襟衣,贴身胸围一块,腰系围腰,下着百褶布裙,脚裹绑腿,头绾偏髻或盘髻,上插一长五六寸的银簪。榕江县“七十二寨”妇女,绾髻插梳,大袖右衽无领宽衣,长及手腕,胸围及衣襟袖口拼绲边,绲边下拼一块绣有龙凤花卉大褊,袖口有一圈绣花;围腰绣花大边,裙长及膝下,脚穿布套,拖无跟草鞋或蹋跟翘鼻厚底花布鞋。

在北部方言区的天柱等县,妇女的衣服在团肩和襟边镶有花边,布扣五颗,袖长齐腕,袖口镶一道另色布和花边,裤脚配另色布和一道花边,长及脚踝,腰束纱织斜纹或提花且两端有缨的花带。装束有未婚与已婚之别。一是发型,未婚姑娘,用红头绳结辫盘头,或编独辫垂背,前额蓄有刘海;已婚妇女,绾髻插别簪于脑后,左右鬓发过耳,包青蓝布帕。二是鞋和围腰,年轻女子系绣花“围腰”,穿绣花布鞋;中老年妇女,束青或蓝色的过膝“围腰”(群裙),脚穿云钩花布鞋。石洞、水洞、高酿、凸洞一带的妇女穿矮领右衽布扣大襟衣,长及膝上,团肩用另色布绕衣襟延于摆脚;团肩、袖口,滚红、白、黄、紫色花边。袖管细长,袖内镶白吊边再镶另色布和一道花边;穿着时,挽两层及腕,露出里层花边;盛装时加配缀银扣链,扣链有大有小,大者从领沿襟边到摆脚,双链并列,结大银扣四颗,分别于领口和脯下;小者,银链单行至摆脚,领口处结银扣两颗,着直筒便裤,裤脚配另色布和花边一道。腰束大布带或绣花围腰。脚穿布鞋,裹布护腿。讲究包头式样:围的包头帕宽30厘米,有长有短,短的约40厘米,长的有4米;包头帕时,将之折成四层,未婚者,绕头的第一圈刚压住刘海,第二圈稍在其上,留出第一圈边沿,如此盘旋若干圈,层次分明,高耸盘头;已婚者,则层层平齐包头一圈;包短头帕时,未婚女子,将之结成两耳向左右伸展于脑后,前两角分别翻翘在两鬓外侧;已婚妇女则以之蒙头盖发。

岑巩县妇女,未婚者额前留有一排整齐刘海,结辫垂背。已婚妇女,绾髻于后脑,笼以网罩,上插别簪、文笔针、花包包;耳吊银环,手戴银镯戒指;姑娘穿红花鞋,妇女穿船形绣花鞋,皆扎绑腿,老妇由膝盖下包至脚踝,女青年只缠腿肚。

都柳江上游沿岸和黎平县的天甫、坝寨等地妇女,髻夹木梳,或盘髻插梳,着右衽无领大襟衣,围领沿胸襟,或胸襟边缘和袖口,镶一圈布滚花边,俗称“栏杆”,衣长及膝上;下穿管裤,裤脚镶绲边或花边,束青布或蓝布围腰,以粉红或紫红和油绿绸子,连接成二指宽的栓带,挽活结于背后,留绿色带端,垂及衣脚;脚穿蹋跟翘鼻厚底花帮鞋和白布袜,袜底非常讲究,采用“十”字针法,以丝线挑成各色各样图案,用色适度。戴银耳环、手镯、戒指,颈挂银链和金瓜链。

黎平、榕江两县接壤的“四十八寨”妇女,盘发插梳,衣分内服外套。外套为右衽大襟,短袖套衣,仅至肘弯,绣有大小四道花袖围,花边沿大襟下至衣摆,成一“八”状;三串铜扣钉于衣襟边缘;盛装着围裙,大都用或紫或蓝缎制成,围腰花纹绣布,拼有云钩、蝙蝠图案。内衣亦有三道花纹袖围,绑腿套上大下小,包至脚踝;着白底绣花钩鼻鞋。

从江、榕江两县交界的“九洞”、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六洞”等地,有的女子绾盘发于头顶或左偏髻,插木梳或银锥、银簪;穿开襟无扣敞胸衣;围胸兜,胸兜上绣有精致花纹,分两衩挂脖子上,系两带相接于后腰;背吊一S形螺旋银牌,或一颗立体八角银坠;束青布或蓝围腰,围百褶裙;绑腿由膝至脚踝,布带束于腿外。春冬穿无领连襟夹衣或棉衣,袖口围以绲边或花边;头戴银花白羽,耳吊银环或银坠,颈戴二三根银圈银链,手着银镯戒指,腰束或红或绿绸带,挽结飘垂在后臀。也有的于春冬着蛋浆青布矮领银扣大襟服,分为套装和内衣;前者为夹服,袖筒宽大长及肘弯,袖口缀三段花纹图案;后者长袖小管,围青、绿或黄色彩布,袖口以黄、白、红、蓝等五道布缎绲边。衣襟下端左右各开衩口,上端以彩线作虫状或银团花,沿彩线虫状或团花下面至前后衣角,各以五根彩线垂至衣脚,使衩口呈彩色三角形状;末端为彩韬,衣脚用红、白、蓝色布绲围上下两道花边;围腰上端为天蓝色或绿色细布,靠下方围布折叠如扇,略比裙短,绣有长方形花纹图案。腰束红绿或红蓝两色彩带,打结于右侧,垂至膝下,青带裹腿;也有的着矮衣领,长及臀的青布交襟衣;两边衣襟镶有图案花边,袖端绕有两道天蓝色袖围;围腰绣有太阳、月亮形五彩图案;下端及两边嵌缝若干条彩韬,系自织花带;着前后两块扣合的百褶裙,裙长过膝,青布裹腿,两条天蓝色绑带,由膝盖往下缠至足踝,再往上绕而后扎紧,留出带端垂吊在小腿外侧。女青年着盛装时,头戴银饰,插五丛或七丛白羽毛;或头系白银发套,顶插银花银凤和绢花。

进入21世纪后,侗族服饰已基本退出日常生活,一般只在隆重的节日或者政府组织的群众性活动以及吃喜酒等喜庆日子才会出现;有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偶尔穿一些侗族便装,较少用银饰。随着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快捷,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服饰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衣料多改为工业生产的布料,以刺绣块作装饰的部位更多,花纹图案更丰富多彩,色彩更鲜艳明快,内容更现代化;以银器为主的首饰日趋丰厚,增加了金首饰、玉石和珍珠等饰品。侗族地区社会安定,风气淳朴,即便穿上盛装、戴着全套银首饰,基本上不存在安全隐患。侗族地区的小孩都接受义务教育,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基本上留在城市(镇)工作,中年人多外出城镇务工,农村人口为老人和小孩居多,皆穿着当代大众服装,与兄弟民族无区别。

二、服饰工艺

(一)印染

侗族有蜡染、印染、靛染三种。印染和蜡染是侗族织锦的基础,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所产生的花纹图案也不同。

1.蜡染。侗族蜡染为蓝衣白花图案,制作工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蜡刀蘸蜡,在布上绘成所需花纹图案,然后将布放入染缸中浸染,再取出用水煮沸,烫去黃蜡,现出白色花纹图案即成;二种是将硬纸剪成花纹图案作为模型,放在布上刷蜡或黃豆浆,再将蜡布放入蓝靛染缸中浸染,取出洗净晒干,刮去黃蜡或豆浆,即成蓝底白花染品;三是将白布缝制成各种花纹图案,放入蓝靛染缸浸染,然后取出洗净,折线即成。侗族蜡染品之纹图,多见有涡波和连锁式图案等。

2.印染。侗族印染也叫“豆染”,小到头巾,大到床单、被面等,都可以用豆染。印染工艺有两种:一是捆扎印染,二是刻版印染。捆扎印染是将白色布料捆扎成所需的花纹图案,放入染缸浸染,取出洗净晒干即成品;刻版印染是将石灰和黃豆浆混合成的涂料,涂在刻好的模版图案上,然后印到白色的布料上去,涂料干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晾干后刮掉涂料,即可成品。

无论蜡染还是印染,花色均素净而简练,图案丰富而生动,花草禽兽、山水人物、龙鱼虾蟹、格言警句等等,包容其间,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3.靛染。侗族亮布颜色青紫亮丽,是侗族纺织印染品中的珍品,用途广泛。亮布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原料也繁多。蓝靛、灰碱水、薯莨、朱砂根、猴栗皮、杮子皮、牛胶、蛋清、黃豆浆等,都是染亮布所需的原料。制作亮布,首先将白布染成蓝布;其次用柿子皮、猴栗皮、朱砂根捣烂浸泡合成染汁,将蓝布染成青布;第三是再用蓝靛将青布染成青紫带红的紫布;最后用牛皮胶水和蛋清浆染紫布,经在青石上多次以木槌捶打之后成为亮布。侗族亮布质挺色固,结实耐用,是制作侗族节日盛装的主要布料。

(二)织绣

侗族服装多有装点的饰品,上衣的衣领、袖口、胸兜、披肩、围腰、背带、鞋帽、头帕、枕头、幅沿、被面、床单、绑腿、鞋垫等都有各色装饰,这些饰品通过织锦、刺绣、挑花等方法制作而成。织锦、刺绣、挑花等工艺,在广大侗族地区中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历史悠久,成为侗族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至今依然比较全面地传承着,是侗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体现。妇女们往往根据需要及自己的审美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与认识,设计各种花色图案,如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寄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的理想。为使图案构思与自然景物色彩融洽协调,往往采用红、绿、蓝、黃、紫、黑、白等各色搭配,使图案艳丽而逼真。色彩用量适宜,构图新颖,工艺精美,结构疏密得体,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和艺术美感。

1.侗锦。有彩锦和素锦两类。对丝织物而言,有所谓“织彩为纹曰之‘锦’,织素为纹曰之‘绮’”的划分。“绮”一般指单色斜纹的轻薄丝织物,而侗锦中“素”却并非指“绮”。所谓素锦是相对彩锦而言。侗族素锦由黑白二色、黑蓝二色或蓝白二色织成;一般以白为经,蓝、黑为纬,经纬互为共纹,即一阴一阳二面起花。侗族彩锦一般用彩色丝为纬织成花纹,喜用红、绿、紫、黃、蓝等丝线和靛青棉线或蓝棉线杂织,棉线为经线,丝线为纬线;锦正面五彩纷呈,艳丽非常。花纹多为矩纹,再插入小花或蜜蜂、蝴蝶、飞鸟、走兽等图案于其间。这种矩纹夹其他花纹的彩锦,朴实中显妩媚,色调、布局一丝不乱。而无论是彩锦或素锦,花纹图案均“首尾相含对”、“连珠成串”呈条形;有“两头相对”、“比翼双飞”、“两翅伸展”作飞行状的。

2.刺绣。侗族刺绣兼古代的连环锁丝绣、铺绒绣、结子绣、擘绒错针绣和盘绦绣等而用之。铺绒绣一般以折枝花组成图案,花瓣花叶等多散碎细致,视装饰部位而进行设计,巧妙严谨。青年妇女所着胸兜的领角花、鞋花,孩子们帽花、鞋花等,都喜欢用这种铺绒绣。而背带上的花则都是擘绒绣,绣工精细,针脚密实整齐,绣面光洁美观,给人以美感。擘绒花法,尤其是一些背带制作中的绣工,在侗族地区可以说是技术精湛,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锦屏县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美术项目名录。

3.纳绣。侗族纳绣方法在侗族民间多见之于鞋垫袜垫上。姑娘们都喜欢用这种方法制作袜垫。纳绣件便于携带,劳动之间隙,无论在田边地角或木楼灯下,随时随处都可以绣起来。花纹是按照布的经纬线,沿着横、直、斜的方向数着纱去绣,图样新颖多变,很吸引人。由于这种花样是姑娘们随心所欲的创作,青年人又心灵手巧,胆大心细,不断翻新花样,往往在这小小的创作园地里,创作出巧夺天工的艺术佳品来。物件虽小,但因为是作为赠送恋人或至亲好友的礼品,所以姑娘们往往把她们的情感、智慧乃至爱情,一针一线地绣在上面了。

4.连环锁丝、结子、盘绦。侗族妇女们使用古老的手工制法,技巧都非常熟练,制工精细,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的一种工艺。连环锁丝绣法在肇兴侗区妇女们的胸兜、背带等块角的花纹上常常使用。花纹虽然比较朴实,但技巧却达到了极其熟练的程度。有的制成品,看去像没沾过手似的新鲜干净。结子和盘绦绣法,在一些僻远的山村中,侗家人用得相当娴熟,制出的成品,就像一朵朵兰花静静地开放在深谷野草丛中。她们喜欢以龙凤为题材制作衣服装饰,有种服饰被称为“龙凤衣”的,凤是皇宫贵妇的象征,但却被穷乡僻壤中的侗族妇女们据为己有。而她们不是为夸耀富贵,而是为了装扮自己和美化生活。她们将龙凤变成符合自己习惯和喜爱的花纹图案。习见的纹样有二龙戏珠、二龙戏石榴,或凤双飞、凤相对等,作为爱情、幸福以及美好愿望、美好生活的寄托。而龙凤的制作方法,正是盘绦加结子绣法。龙身凤身用丝绦扭盘成乳钉形,作龙的双排脊背,在排与排之中,又用“羊皮筋”捻线钉在中间。侗族这种盘绦绣法,突破了古老平盘矩形的框框,而扭成乳钉状,增强了它的立体感,龙鳞及龙周围的配花、配叶、配蜂蝶等,均用结子的方法制成花纹所需的长针,铺钉花瓣、叶花等,其中又加金色线,更显其富贵典雅的魅力。

5.挑花、贴花。挑花也称挑纱,唐代称为“戳纱”,有多种技法。侗族妇女挑花,喜欢用白布作底,黑线挑花,黑白对比明显强烈。使用在帐沿、床围、枕头、头巾、手巾、胸牌、袖口等制品上。挑花绣法看似简单,实际局限性很大。因为每挑一针都得数纱,细布则更费工时,在创作上因受纱和针脚排列以及底、面一针不许错乱的限制,翻新创造很不容易。故挑花多互相传借花样,用几块小花拼成为大块并一气呵成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床围、帐沿等大件,则用数个团花组成,然后在团花之外补以栀子花或柿蒂、八宝等图案纹样。这些挑花的原样就被称“花样”或“花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使用的图案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如“鸳鸯戏荷”、“丹凤朝阳”、“鱼水合欢”等;有反映幸福愿望的,如“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状元及第”、“宜男多子”等;有反映生产发展的,如“五谷丰登”、“庆丰收”、“天下乐”等等。贴花刺绣,也称为“补花”。补花或贴花都是将花纹剪成粘好边,贴之于所需装饰的部位,底色为白色。侗族的贴花因杂以镂空的方法,使白的底色又作为花纹出现。黑白成花,对比鲜明,使得侗族贴花自成风格。多用于胸牌、托肩、袖口、童帽、凉鞋等装饰。

三、服饰特征

侗族服饰多用自耕、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布料和侗锦制成,配有少量的细布绸缎装饰,喜着青、蓝、白、紫等色。按场合可分为盛装、便装。按穿着对象不同可分男子服饰、妇女服饰、儿童服饰。由于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差异,各地服饰也不尽相同,但款式和色调却基本上是相近或相同的。尤其是侗族妇女盛装,充分利用侗族织绣工艺装饰,显得雍容华贵。

(一)男士古装特征

古时,侗族男子均着裙装,未婚娶的男人,还以金鸡羽插髻。裙装为上衣无领,右衽,袖窄衣短,筒式长裙,开襟于左,用长青布带扎腰部,头围长巾。这种古装有两种款式:一为对襟窄裤款式,一为右衽短衣宽裤款式。

对襟窄裤款式,是侗族男子最普遍的服装,衣为直领,对襟,袖窄,布扣五至九颗,上下各缝两个口袋;宽裆窄筒裤,裤脚肥大;扎绑腿,包头巾,束布腰带,脚穿草鞋或布鞋。

右衽短衣宽裤款式,其风格有百越古族服装的遗风,上衣无领,右衽,五颗铜扣或布扣,无口袋;裤宽裆宽筒;青头巾长丈许,绕头包扎,呈盘状。上述两种男式古装均属便装。

每逢盛大节庆时,侗族男子往往还穿着特制的古盛装参加活动。最具特色的是黎平县银朝村的男子古装,依然“以金鸡羽插髻”为特征。头带红发篐,发篐四周钉有一排半圆银饰,豆豆点点,缀有白羽毛;头盘亮布长巾;亮布对襟高领衣,外套红绣背心;青布宽筒裤;腰围两块齐膝绣裙,下摆系银(铜)珠串及雪白羽毛;脚穿双梁厚底素花布鞋。此外还有一种男士盛装,头戴青布无檐帽,外围一银篐,银篐上满嵌银篓,银篓下吊一簇鱼形银缀,银篐左右两侧,分别插两支银花,每支银花分两岔,形如立起的绶带鸟的尾巴;头部饰物多姿多彩。内衣多为白色或绿色开领衣,外罩马褂状外套,以银扣横扣于胸前,边沿银缀满嵌,胸部、腹部、下襟及背部嵌有圆形状块纹银饰品;腰扎红缎带子,带子两头缀有丝线飘须;下着长筒裤,整套盛装显得豪华而富贵。

(二)妇女盛装特征

妇女服饰包括衣、裙、裤、披肩、鞋、头巾、发式、首饰等。而侗族妇女盛装,不仅种类繁多,各地服饰的区别也大,有专家考证后得出结论:有明显区别的侗族妇女服饰多达26种。按不同地区可分为六种类型,而每种类型又有若干不同的式样。代表性的有对襟裙装式、对襟裤装式、交襟左衽裙装式、交襟左衽裤装式、右衽大襟裙装式、右衽大襟裤装式六种。

“对襟裙装式”女装特征:上装为无领无扣、敞开前胸的对襟长衣,衣长掩臀,衣袖瘦长窄紧,衣两侧开高衩,襟边、袖口、下摆及衩沿绲边和装饰刺绣花边,胸前系三角绣花胸兜;下装为百褶亮短裙,长及膝部;脚穿绣花船形钩鞋;小腿裹亮布、灰白带绑腿,头绾偏髻。盛装时腰扎红布带,头带银帽插白羽毛,颈挂银项圈,手戴银手镯。流行于从江与广西三江良口、同乐、勇伟交界地区。

“对襟裤装式”女装特征:上衣肥大且长,钉五排球形银纽扣,衣袖短而宽大,对襟,袖口镶绿色花边;下装着宽管长裤,裤绲刺绣花边;头盘髻,插月牙木梳。节庆盛装时,穿三层套装,内长外短,层出红、绿、黑三种颜色的衣摆。

“交襟左衽裙装式”女装特征:上装衣中宽,无领,钉黃铜、银球扣,每一处二至三颗,但不扣,银、铜扣只作装饰,交襟于左侧,用红、黃、白、绿多根彩带系扎,挽袖及肘部,袖口有绣花边;胸前衣内系三角花边胸兜,以彩带系挂颈上;下装为百褶亮裙,长齐膝,腿绑亮布、灰带绑腿,脚穿花钩鞋,头包刺绣花边白帕。盛装为青紫色亮布,三至五层,袖口花边依次露出,左斜铜、银扣层层排列,佩戴银项圈、项链、胸锁、背坠和耳环手镯等,银光闪闪,显得高雅而富有。

“交襟左衽裤装式”女装特征:衣袖衣身较窄,无领无扣,腰常扎一条织锦彩带,襟眦镶织锦花边,领口绲蓝、绿色宽绸边。胸兜襟口绣有丰富艳丽的图案。四季均穿齐膝的宽筒裤,脚套花筒,穿尖头绣花鞋,绾发盘髻于顶,稍偏左。

“右衽大襟裙装式”女装特征:上衣右衽大襟缀银扣袖宽衣长,衣襟和袖部都镶宽幅花边,胸襟、围腰均为刺绣图纹,裙长过膝,为网纹百褶裙,扎蓝花织锦挂绑腿,脚穿翘头鞋。头发绾盘于头顶,插银梳子。盛装时胸襟、围腰均为刺绣图纹,佩戴银花、项圈、银链、银镯等。

“右衽大襟裤装式”女装特征:上装右衽大襟,有长有短,有宽有紧,无领或矮领,钉球形银扣,一处一至三颗不等。外套夹衣,挽袖摺至肘弯,袖口另配颜色布或刺绣。下装为裤,裤管大小不等。绾发有盘顶式、有偏髻式、有刘海式。包头巾有素色、花格或两头织锦,有三角式包扎、对角式包扎和披巾式包扎,脚穿圆头花鞋或钩头绣花鞋。盛装时刺绣围腰长及膝下,首饰有银帽银花、耳环、银链、项圈、胸锁、手镯等。

(三)童装特征

侗族童装地域不同区别较大,童装款式与各地男女成人装的款式基本相同,或比成人装更简练。不同的是侗族小童装大多是右衽和两侧衽是套装。而童装中最有特色的是童帽、胸兜、上套装和背带。

侗族童帽种类很多,有露头荷花绣帽,三龙抢宝帽,银狮头、狗头、猫头、龟帽,银菩萨帽,绣花雁尾帽,朱顶黑圆帽,等等。而最具工艺性和独特性的是“银菩萨帽”和“绣花雁尾帽”。“菩萨帽”有“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二十三罗汉”等银饰帽。一般都是天顶无沿的“围帽”,银质的“罗汉”或“神仙”于前端分上、中、下三行排列,装饰物上少、中次、下多,左右两侧各立银公鸡、银鸟兽或银鱼等装饰,衬布为红色,下沿口为银球装饰有序排列至脑后,上沿口中部有带柄的两个座式大银球,上下沿口均为浅绿色丝布镶边,看去璀璨夺目,富丽堂皇,十分精美,有极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雁尾帽”是侗族刺绣童装珍品之一,为荷花初绽顶,六瓣刺绣花瓣顶着朱色花蕊,前无遮檐,后拖雁尾,雁尾两边为红、绿、蓝、灰、紫五色绣花,尾中部青中镶绿带,结于后中八色花结拖绿和水红两条彩带,形如雁尾。当地侗语称“梗胜更”(kgemh sedpinv),即“雁尾帽”。

儿童花背带也是侗族刺绣童装的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刺绣搭背、一块刺绣搭盖、二根刺绣束带三部分合成,无底兜,无带囊,靠搭背搭盖和束带将孩童固定于大人的背上。设计简便,刺绣精美。花纹图案取材丰富,有花草虫鱼、龙凤彩蝶、凉亭楼阁、格言警句等。

四、首饰银器

侗族妇女的首饰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首饰、背饰及腿饰。

头饰有头花、头钗、银簪、银梳、发链等。头花分两种,一种是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簪插的银花,每组三到五支,支头为针状以便插在发髻上,针尾分三叉,每叉上缀装着一二十个鸟、兽、虫、鱼、花草形的银片,其中插在头顶的那支的中叉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银凤凰,其余叉顶上吊系着大小不等的红绿绒球。另一种是银帽花,由二十多块鸟、兽、鱼形的银牌并列而成,银牌上插着十多枝花枝,下吊上百个玉兰花形银铃。头钗、银簪为长钉形,钉头横插发髻,钉顶宽大翘起为卷云形或凤鸟形。“银梳”实为木质,有长月牙形、短半月形,方如“而”字形,长度为6~18厘米不等,除梳齿外,其余以刻有装饰纹样的银片包镶。

耳饰有耳环、耳坠、耳线等。侗族妇女的耳环有的重达百克,有的耳垂被吊破,须用丝线从头顶往两边帮助吊系。耳环有金有银,金耳环(jeengv jeml)一般只有一个款式,谓“jeengv kuonp”,即“圈”环。银耳环有七八种之多。除了大小“圈”环之外,还有用圆条卷成,大和重为耳环之最的“jeengv eeus”即“滚”环;因用块银卷成并外点深绿色珐琅,环上节点突起似竹根而得名的“jeengv sangp baenl”(竹根环);在银环下再套吊4~8只鱼形银片的“jeengv lagc bal”(鱼崽环);由方条卷成,在环上又套着由大到小数十个小圈的“套”环;环扁形环状,上有数个似铜扣凸珠的“环”。耳坠有“包”形和“花”形,风格样式各异。

项饰主要是银项圈(qunp kguc),根据其制作形状有四种。一谓“棱”(qunp kguc liemh),用一根大棱形的银条打成,两端用细银丝圈绕,有套扣,每根重约150克,直径较小,为妇女平时所戴。二谓“绞”(qunp kguc miedp),中间是四方形,两端各分成两股绞成反向绳状,每根重约600克。三谓“细印”(xil yemv),此种项圈由三件构成,一件是圆形圆圈,一件是扁形圆圆(形似缝衣用的顶针,但比其大些),把这二者套进“棱”形圈上即成。四谓“邦”(qunp kguc bangh),它由三块弯月形扁银片组成,每片宽处为5~8厘米,“弯月”两端连在一起,三块之间由内向外用银丝绑扎成盘状,扁片上刻着饰纹,第一块(最内一块)有一银梳形突出其下吊系银花。若着全套项饰,这些银饰会套满颈部、盖住胸部。

项饰简单的地区重视胸饰。胸饰有银胸牌和银锁链。胸牌挂在颈部吊至下腹部,一般由3层17串组成,呈宝塔形,顶层小龙花块系在颈圈上,下有三串银链,二层宝瓶形太阳花块,下面五串银链下吊着大刀、长矛、戟、铲、剑、钩、镖等兵器形银片。每层两边缀着钻蓝、翠绿、橘黄等色的百合花、菊花、玉兰花形银铃束。侗族北部方言区妇女胸饰有银环链,一般戴两条,每条由18~24节链环组成,长1~1.5米。

首饰有手镯、臂圈、戒指等。手镯有多种,“捆”镯为正四棱形银条圈成,上镶圆珠,每对重约120克;“翠”镯用珐琅着色,每对重约60克。臂圈是侗族较特殊的首饰,侗语称“邦”,用银片打成圆筒形,其上镶珠镂花,能套住整个前臂,每对重约200克。戒指造型一般都像顶针,上面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平时不戴,盛装时戴上几枚,也有的戴10枚之多。

背饰有S形银垂,六面形和方包形银陀等。主要用作系住前面胸兜的坠物。腿饰主要有绣花绑腿,小孩的腿饰有套在脚踝关节之上的腿环,用粗银条绞成,无纹饰;小女孩的脚环上系有数个小铃铛,其饰纹较精致。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