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寨:国礼斗笠之乡
三穗县瓦寨镇地处邛水河中游,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和310省道横跨其境,是贵州省综合改革试点乡镇之一,素有“斗笠之乡”的称号。
瓦寨斗笠,清嘉庆年间由瓦寨晓隘黄姓由思南习艺传入。1959年,瓦寨斗笠厂生产的24匹蔑精制的细篾斗笠,被贵州省人民政府选送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指示外交部选定赠送尼克松总统的纪念品时,具有民族特色的贵州竹编工艺品瓦寨斗笠又被选上。
瓦寨属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地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盛产竹子、油桐、棕树,为瓦寨斗笠的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瓦寨斗笠凭着造型美观、工艺精巧、轻便实惠,适应亚热带的气候,产品畅销黔、湘、桂、川等数省。
瓦寨斗笠的样式和制作工艺,在清光绪年间就已定型。为除弊兴利,篾匠用泥堆做模型,编出各式各样的斗笠。通过反复比较和实践,斗笠编织大师黄禹坤确定改尖顶平檐为尖顶斜檐,斗笠体型样式、大小高矮尺寸、水面角度,甚至一个竹胎几匹蔑几个眼都定型下来。同时,改米汤裱糊为桐油涂面,配黑墨染顶,让笠顶正中呈五星和中腰为黄色,下檐铺棕丝呈棕色,图案鲜明显眼,美观大方。
民国19年(1930年),瓦寨成立斗笠同业公会后,斗笠制作区域扩大,除瓦寨镇斗街、晓隘、店头等21个村寨外,编制技术还传到长吉、雪洞、贵秧等地,从事斗笠生产者3000多户,斗笠年产量达30多万顶。
民国26年(1937年),贵州省举办全省手工艺品展览会,三穗瓦寨斗笠和细篾竹篮参加展览。民国36年(1947年)3月,贵州省举办特产博览会,省建设厅特电令三穗县政府:“本次特产博览会系大规模举行,并设交易,应大力征集该县特产,派员运省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瓦寨成立瓦寨斗笠社,瓦寨斗笠成为黔东南的名牌产品,最高年产量达60万顶,并被列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展品之一,在北京、河南、湖北等地展出,多次参加广州交易会。1976年在广州交易会上,一次就与外商成交6000顶,分别销往美国、泰国和法国。
瓦寨斗笠及其他竹编工艺品,多次参加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办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在2006年的“两赛一会”上,瓦寨斗笠获贵州省名创产品;2008年,三穗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竹编)艺术之乡”称号;2011年,瓦寨斗笠(竹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