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新光:芦笙制作之乡
所属图书:《名镇名村》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1315字

新光:芦笙制作之乡

新光村隶属凯里市舟溪镇,在凯里市区南15公里处,离舟溪镇2公里。新光村聚居着138户潘姓苗族,有570多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新光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芦笙文化的滋润,使这里的苗族敦厚淳朴,勤劳诚实,能歌善舞。新光村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列为全州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之一,被文化厅命名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说到芦笙的来历,寨中老人说是在亘古时期,天和地是相通的,但地上的人因天气非旱即涝导致收成不好而总是吃不饱饭,而天上的人却十分富足。有人到天上去看,发现他们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于是,地上的人要回来竹子、杉树等,也制作了芦笙,跳上了芦笙舞。此后,地上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还有一个说法是,起初,天神不答应送芦笙给人间,他的女儿就砍下一只手臂和一根指头送给人间制作芦笙。芦笙的笙斗就是天女的手臂所变,竹管是天女的指头所成,因此,芦笙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声音。还有许多其他美妙的传说,例如六弟兄各持一根竹管互救互助、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制作芦笙和制作百鸟衣,等等。总之,芦笙文化,已深深根植在苗族人民的情感之中,它蕴含着对先祖的感恩、对农业丰收的祈求、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也体现了苗族不屈的民族性格……

新光苗族芦笙是传统的六管芦笙,主要由簧片、笙斗、竹管和共鸣筒构成,以声音洪亮、音色优美、外形美观为佳品。新光的苗族芦笙制作工匠都有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工艺,这套独有的工艺便是加工簧片,因为这是决定芦笙音色、音准的关键工艺。工匠用“响铜”铜片在配有风箱的火炉上加热至红白色,然后在铁砧上锻打至所需要的厚度。再根据需要截成长方形铜片为簧片料,再在簧片料上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再细心地用特制小刀将簧片刮到合适的厚度。然后将簧片镶嵌在修整好的芦笙竹竿的一定位置上,含入嘴中呼气或吸气,使簧片发声,以判定声音是否准确、圆润。如不合适,再对簧片加以修整。工匠根据所要加工的芦笙规格,加工长短厚薄不同的簧片。每支芦笙要六个簧片,组成一组五声音阶。新光的芦笙匠人有超强的辨音能力,制作出来的每一对芦笙或者每一组芦笙,各个笙管音阶音准不差分毫。不同芦笙工匠制作出来的芦笙,均能在一起和谐地吹奏。

新光村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能够把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做到绝对相同。新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使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仅是乐器,还是造型精妙的工艺品。新光成熟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实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光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还珍藏着祖辈留下的苗族织锦和绣花盛装衣裙。村里还有一批苗族青年,正跟他们的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技艺。潘炳文、潘炳先、潘炳禄、潘胜兴、潘荟州等一批匠人,矢志不渝地坚持制作苗族传统芦笙,孜孜不倦地守护着他们的民族符号。

名镇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