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司:清水江畔土司城
岩门司土司城位于黄平县谷陇镇北部岩门司村沟星寨,距谷陇镇驻地17公里,黄平县城52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00余户。
岩门司背倚高山,面临江河,南面与台江县革一乡隔江相望,是黄平、台江、凯里三县市的交界地带,一脚踏三地。过去战乱频繁,有“施洞陷,镇远危;岩门司陷,黄平危,重安危”和“驿道要塞”之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清水江上的航运咽喉。
岩门长官司,始设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首任土司官何清,为重庆人,至1933年贵州省长王家烈下令撤岩门司土司时,何氏土司已据此460多年。
据《二十五史·清史稿·列传》记载:“岩门长官司在州东北。明成化六年(1470年),何清以征苗有功,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万历四十二年,改属黄平州。传至何仕洪,清顺治十五年归附,改授岩门长官司,世袭。”岩门司设司始于明代,城垣依山临江而建,地处清水江航运要冲。清乾隆年间筑石城于此,设把总1员,兵71名。岩门司地势险要,上接黄平重安、凯里,下达沅州、靖州,是清政府“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政治、经济、军事要地,清咸丰和同治年间苗族农民起义将此城列为首批攻战的三城之一。
据清嘉庆《黄平州志》记载:“原址在清水江南岸,筑有土城。后北迁今址,于乾隆六年(1741年)建此石城。”该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长1642.2米,宽2.67米,高4.5米(含垛墙1.33米),城墙以青石精砌而成,墙顶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蜿蜒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三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处还设有水关两座。砌墙用的青石不产于本地,当时的土司衙门强制过往的船只必须先运来一船青石方可通航。仅靠过往船只献石便能修筑如此规模的城垣,当年此处航运之繁华可想而知。城垣临江而建,工程难度极大,然而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当初此城的修建汇集了湖、广两地的能工巧匠,以糯米、石灰熬浆黏合,建筑结构十分坚固。清政府为了控制黔省东南部苗族农民起义,在土司城内设有衙门,岩门司汛把总署和黄平卫千总署有事可以随时提调各堡屯军。
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当年设于屯堡内的土司衙门已经在漫长的历史尘烟中荡然无存。只有旧时的街道、残破的城垣、高险的炮台,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雄踞清水江咽喉、主宰往来船只命运、掌握方圆几十公里居民生杀大权的何氏家族史,讲述着苗族为反抗清政府压迫而揭竿而起的故事。
岩门司城垣虽然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且历经战火,但旧貌依然。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及航管部门为修筑河堤码头而拆毁了部分城墙(共拆掉175.8米),城门楼和炮台楼已坍塌无存,目前只有东南门、西南门和后山围墙保存得比较完好。
岩门长官司城,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