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千耦其耘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千耦其耘

孔子像

中国历史的发展,同世界各国一样,也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开始,经过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和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终于春秋(前8世纪~前5世纪),大约经历了1500年。

根据古文献记载,农业在夏代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论语·宪问》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泰伯》说禹“尽力乎沟洫”。这说明了夏人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夏已有开沟洫以引水或排水之农业技巧。此外,不少古代传说都提到夏代铸造铜器的事,《左传》上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墨子》上也说:“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这些传说反映了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无疑地,夏代已有了青铜农具的生产使用。夏朝以农业立国,青铜农具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所以,谷物产量有了提高,当时已用粮食酿酒,有少康“作秫酒”的传说。据考古发掘,夏代出现了陶质和青铜的酒器,这些都说明谷物的数量较为丰裕。

新干大墓墓地远眺

农业是商代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这时农业生产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特别是青铜器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而青铜冶铸业的高度发展,也给农业的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锐利的工具,青铜器比石器、木器、骨器、蚌器更锋利坚硬耐用,这样就促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促使农业有很大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具主要有铜耒、耜、、铲、镰等;谷物主要有禾、黍、稷、麦、稻等。商人还栽桑植麻,河北邢台曹演庄遗址发现有麻籽。果林生产也有发展,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有桃、李等30多枚植物种仁。这时,普遍的耕作方式是协田,即三人协力,三耒共耕,农田管理技术也有提高。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使用并增多,这对提高生产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林木果蔬、蚕桑生产、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用耜者像

商牛尊

奴隶是商代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卜辞中所见的“众”或“众人”就是奴隶,商王就是最大的奴隶主。卜辞中有“王令众人入羊方田”的记述,还有“王往氐众黍于圙”的记述。为商王种田的奴隶不仅有商人,而且还有外族人,如卜辞中有“王令多羌田”的记载。为了更大限度地压榨奴隶的劳动,商王还设置“小耤臣”、“小众人臣”之类管理和监督奴隶的官吏。

商豕尊

农业收入是商王国的主要财源,因而商王对农业生产是非常关心的。商王经常向上帝、祖先和河神祈求降雨以得到好收成,又经常督促“小耤臣”、“多尹”去安排具体的田间生产事宜。有时商王也亲自去察看地里的庄稼,或者去参加耤田的收获活动。

出现于卜辞之中的谷物名称,有禾、黍、稷、麦、稻等。商人在祈年时常常是祈求禾、黍能有好收成。禾、黍适宜于在黄河流域生长,是当时广泛种植的作物。商代奴隶主贵族饮酒之风极盛,卜辞中提到酒之外,还有醴和鬯。而黍是主要的酿酒原料,故而卜辞中有较多关于黍的记载。

商羊尊

商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也饲养着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在不少商遗址中常发现铜镞、网坠等渔猎工具和兽骨、鱼骨。这表明渔猎在民间仍有经济上的意义。卜辞中关于渔猎的记载很多,猎取的野兽以鹿和野猪为最多,一次猎获的鹿可达348只。不过狩猎对商王或贵族来说只是他们的一种娱乐而已。

井田制是西周基本的土地制度。在这个土地制度下,西周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青铜农具被广泛使用且种类较齐全,另外,还使用一些石、木、骨、蚌器。耕作方法盛行耦耕,两人合力而耕。这是耕作技术的一个进步。《诗·周颂·噫嘻》说:“十千维耦。”《诗·周颂·载芟》说:“千耦其耘。”说明了西周农业的繁荣。周人还有计划地实行休耕轮作制,懂得精耕细作,还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应用人工灌溉。周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都有较大的增加。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生产力逐渐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关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商周社会的面貌大为改观。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