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交趾的暮鼓晨钟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交趾的暮鼓晨钟

铜鼓,如今已成为越南的主要标志之一。现在,越南许多国家重要机构都以铜鼓为图案标志,乃至其国家官员的名片上也印有铜鼓。中国是亚洲珍藏铜鼓最多的国家,而越南珍藏铜鼓数量仅次于中国。

越南出土的铜鼓、铜钟、铜缸等传世青铜器,都与中国的极其相似,它们有着怎样的渊源?

越南青铜时代诸遗址

在上古青铜时代,东南亚已成为多族群互动融合与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文化区域。公元前后,在大陆商周王朝青铜文明的影响下,这里的许多地区都相继进入了青铜时代和方国文明社会,后来在秦汉王朝的统一进程中,中国南疆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也先后归入了秦汉中央王朝的版图。

越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绵延两千多年,通过经济交通、文化艺术、战争宗教等方式,彼此的了解得到加深,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文明得到了发展。更何况,在秦汉王朝的统一进程中,从汉武帝经营西南夷,设立交趾郡、益州郡,一直到东汉时期设立永昌郡,打通西南夷道,西南并入秦汉中央王朝版图。期间虽有反复,但这一历史进程毕竟还是大大加强了中国南部边疆与内地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越南地区的交流。上述史实在公元前后的中国古文献中,尤其是在现代中外考古发现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近3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广西蕴藏着丰富的铜矿,此外,还发现了武鸣元龙坡铸造遗址、北流铜石岭冶铸遗址、灵山县洞穴冶炼遗址等,岭南青铜文化的起源,当是在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地方性青铜文化,而冶铸地则是在中国岭南地区。

东汉立蛙铜鼓

详细地考察越南东山文化,所出土的青铜器都具有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样式和风格。东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磨制石斧、有肩石斧及青铜制作的鼓、武器、容器和装饰品,还有陶器、玉器、货币等,是典型的汉文化遗物。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铜鼓这一器类,鼓面和鼓壁上装饰着圆弧纹、锯齿纹、飞鸟纹、船纹、蛙纹,制作精巧,装饰性极强,这都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鼓相仿。可见,东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既反映了中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反映了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

铜鼓说。按照奥地利铜鼓学者黑格尔的巨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1902年)所提出的分类法,铜鼓分为4个类型。黑格尔在研究了165个铜鼓后,将当时所知道的铜鼓划分为4个基本类型和3个过渡类型,以越南的沱汀鼓(即慕列鼓)和中国的开化鼓为代表,列为I型鼓。这类铜鼓差不多都是大型或特大型鼓。鼓身自上而下明显分为3节,上为胸部,膨大突出;中为腰部,收缩成直筒形;下为足部,向下垂直或先收后张,形成一个向外扩展的截头圆锥体。胸腰间附两对并列的扁耳,耳上有编织状花纹。有的在4只耳旁还附有2只另外式样的副耳。鼓面中央太阳纹一般为12芒,后期的铜鼓在鼓面边缘有4只青蛙塑像,有时还夹有两个骑士塑像。鼓面和鼓身满布纹饰,组成各种装饰纹带。

黑格尔当时描述了35个Ⅰ型铜鼓,认为这类铜鼓是铜鼓的最早形式,其他类型铜鼓都是由这类铜鼓发展而来的。1924年东山遗址出土铜鼓以后,有人将黑格尔Ⅰ型铜鼓与东山文化联系起来。1968~1971年间,越南学者正式将黑格尔的Ⅰ型铜鼓命名为“东山铜鼓”。

黑格尔不仅为铜鼓研究提供了划分类型和断定时代的基础,他还大胆地指出,铜鼓的发源地应当在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一带。从此,铜鼓研究就成为东亚南部民族文化研究的显学。铜鼓作为一种古文明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已成为追溯东亚南部民族起源和探索相关文化源流发展的关键。自然,铜鼓故乡也就成为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华南的考古发掘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已发掘的成百上千处先秦两汉的墓葬中,最著名的有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地、昆明羊甫头滇族墓地、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等。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不乏古代铜鼓的精品,同时期的广西左江越人崖画还表现了时人使用铜鼓的盛况,它们雄辩地证明,云南和广西堪称古代早期铜鼓的王国。

云南石寨山文化与越南青铜器对比

按照量来说,越南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铜鼓大国。越南的铜鼓虽然受到过中国的影响,但是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从造型和纹饰看,有些图案是中国所没有的。除了铜鼓上有,在其他的铜器以及石器铁器上也有类似的纹饰图案。比如广西的铜鼓鼓面上,迄今只看见过两只青蛙重叠,而东山铜鼓是三蛙重叠。

汉羊角钮钟

羊角钮铜钟说。越南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相当于中国的战国至汉代,越南地区的民族和中国岭南地区的先民一样,曾大量地铸造礼乐器羊角钮钟。一般来说,羊角钮钟为陶范法铸造,六个或四个一组出土,其造型为半橄榄形,且大小不一,即由大到小依次递减,并且每件钮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音,一个音在钮钟的中心位置发生,另一个音在钮钟侧面发生,但是,每件钮钟发出的音均不同。顶端有一对外侈的羊角形钮,钮下有一个长方形镂孔,钟面大都为素面,但中国南部的钮钟却有装饰人面纹、弦纹和翔鹭纹的,而越南仅有装饰翔鹭纹的。此器形制奇特,古朴而不乏典雅,浑厚中透出精巧,造型和中原地区的青铜钟迥然不同,它呈现出不落俗套的民族风格,是岭南和越南北方少数民族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杰出的青铜乐器艺术品。

铜筒说。在中国岭南地区和越南都出土了一定数量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容器铜筒。其体呈圆筒形,直口,口沿左右两侧各饰一圆条状蛙形耳,筒面纹饰一般装饰几何纹、竞渡船纹、羽人纹、弦纹等,陶范法铸造,套足。目前,最大的铜筒口径为40厘米、高45厘米、底径36厘米;最小的铜筒口径为15厘米、高20厘米、底径12厘米。

靴形钺说。铜钺,是古代的兵器,亦是礼器,其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及民族地区皆有大量出土。其既有纹饰装饰的,也有素纹的。但靴形铜钺这一器形,设计思维独具匠心,目前仅发现于中国岭南地区和越南地区,它们造型相同,但纹饰装饰迥异,反映了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之特色。一般来说,越南的靴形钺装饰的纹饰有几何纹、竞渡船纹、对蛇纹、羽人纹、弦纹等。

铜剑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东山青铜文化中,兵器占了很大比重,有的兵器纹饰精美,极富装饰性,实为礼器。如人形柄铜短剑(公元前5世纪~1世纪),剑柄呈立姿人形,双手叉腰,辫发后垂,额系头巾,戴有耳环和手镯,胯下系一带,体现了当时东山文化居民的装束特点和社会生活习俗。又如人面纹短剑,目前仅发现于中国岭南地区和越南北方地区,其人面纹装饰是在剑脊上,与北方游牧民族和滇文化青铜剑装饰迥异,因为上述两地青铜剑皆是在剑柄上装饰圆雕人像。尽管越北与两广青铜剑都各具特色,在人面纹装饰上却有颇多相似之处。另外,在广西和越南北部发现的曲刃短剑和触角式短剑,两者都明显受到滇系剑形制之影响。

铜瓮说。铜瓮(公元前5世纪~1世纪),容器,一般为葬具,用于盛放尸骨。圆形直口,斜肩,鼓腹,圈足,带盖。器盖和器体之面装饰四组男女交媾图案。该器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为越南东山文化所独具。

铜盖盅说。铜盖盅(公元前5世纪~1世纪),容器,圆形折沿口,上饰弦纹和圆雕蛙饰,圆筒形腹,素纹,平底,形似提篮,用于盛放陪葬品,放于墓葬中。一般盛放的陪葬品为铜矛、犁铧和铜斧之类。该器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为越南东山文化所独具。

越南民族制造与使用铜器的历史悠久,越南铜器既有鲜明的特色,也表现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交融,综观越南出土的青铜器艺术品,其造型精美,纹饰绚烂,风格独特,反映了越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同时亦反映了这是一个热爱生活、有一定审美能力、擅长装饰艺术的民族,他们还在装饰艺术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等,从而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既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元素又有本民族特点的越南青铜文化。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