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
根据历史文献及开阳文管所长何先龙考证,马头寨早在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土司制度形成初期,就设置了底窝紫江等处(相当于下州),并建有底窝总管府,以仡佬族首领龙郎为总管。宋隆济抗元时,龙郎率仡佬族积极响应,龙郎是水东地区最早的土司之一。明初,水东宋氏旁支宋德茂任底窝马头总管,子孙世袭,一共传了6代,到明末宋矩时,明政府实行流官政策,崇祯三年(1630),改土归流建开州。宋氏政权,在马头寨经历了348年的历史苍桑,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土司古寨马头寨,唐、宋时属蛮州地,是元、明两朝土司治所遗址,始建于宋代,元代为底窝紫江等处治所,明代为底窝马头治所,称马头寨,后马头寨为寨名至今。底窝坝是清龙河穿流而过,因地势低凹平坦,长久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大坝子,自古就是开阳的粮仓,四周散布的底窝八寨,多是布依寨,属布依族聚居区。古时紫江,就是现在清龙河支流光斗河,因蛮州大量开采朱砂,光斗河流经同知衙时,汇入红色洗砂水而成为紫色,谓之紫江,故元代在紫江流域设有底窝紫江、纳坝紫江、光州等处治所。
元大德五年,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和水西土官奢节,因不满元官刘深对西南少数民族施行的残暴统治,联合起兵反元。他率领4000多紫江苗攻陷杨黄寨(明初更名马头寨),元官也里千携印逃走,现印存于黔西文管所。大德八年,宋隆济族侄宋阿重与族叔宋光擒隆济以献,乱遂平。阿重因升时授顺元路等处军民宣慰使同知,取宋隆济的同知衙以代之。不久更名靖江路,迁底窝坝,设衙大朝门,更紫江底窝总管府为靖江路总管府。阿重为总管,后迁贵阳红边寨。明初设置贵州宣慰司,水东宣慰使宋钦辖地为陈湖十二马头,代管十个长官司,设置的底窝马头是十二马头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头古寨
现在的马头寨
明初,地处南江上游桃源河发源地的清水铺,属交通要地,由宋氏后裔宋德茂驻兵镇守,他顺河而下,先后攻占纳坝紫江和底窝紫江等处,占领了紫江流域底窝坝等富饶肥沃的大片田土。同时兴办实体,开采朱砂,炼制水银,成为当地首富,名望大增。洪武五年,宋钦任贵州宣慰使时,设置马头,委任宋德茂为底窝马头总管。宋钦之孙宋斌继位后,又委任其代管葛马、开科、临近、清江、腊坝及底窝6马头。宋德茂在元代底窝紫江总管府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底窝总管府,修建寨栅、房舍、大小通道、兴隆寺庙,寨子初具规模。
宋氏先祖宋阿重墓
马头寨宋氏直系祖先宋德茂墓
水东宋氏末代土司宋万化墓
底窝总管府遗址
底窝总管府从现在地理结构及同一时期的其他衙门规制和布局分析,占地万余平方米,从南向北依势而建成四进院及后花园等。一进院由大门、差役房、仪门组成,二进院有正堂(大朝门)、照壁和两厢房,三进院有议事厅、照壁和两厢房,四进院有住房正房、会客厅和两厢房。同时,建有粮仓、私塾、戏楼、酒坊和后花园等,功能完整,设施齐全。底窝总管府建成后,一直是底窝宋氏的马头衙门,成化末和崇祯时,底窝马头衙署两度成为水东宋氏的临时私衙。崇祯四年(1631)以洪边十二马头地置开州,底窝马头宋矩随之革除,底窝总管府成为廉里治所,仍在总管府办公。
马头土司议事厅遗址
清末,开阳分为五区,底窝坝属南区,马头寨为底窝总甲驻地,总甲公署就在大朝门。
民国初年,底窝宋氏后裔,人称七大爷的宋荣宗外出避乱,回到底窝后,在大朝门重建了宋氏私宅,即现在的七大爷宅。同时,八大爷宋荣昌也回马头寨,新建了八大爷宅,并建有团防局,宋荣昌任第三区底窝保董并在马头寨大朝门办公。
1930年,马头寨改为第三区禾丰乡驻地,乡政府设在大朝门。
1935年后,再改联保制,马头寨为第一区禾、清、紫3乡镇联保驻地,联保公署仍设在大朝门。
1949年11月,开阳解放后,马头寨属龙广区禾丰乡第三村,乡政府设在大朝门。
1957年后,马头寨又先后作为马头大队和马头村驻地,大朝门成为马头大队(村)公所。
1966年,马头大队与龙泉大队合并,改为东风大队。马头寨隶属于东风大队。
水东博物馆
马头小学
1984年,马头寨属清河区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1990年,撤区并乡建镇,马头寨属于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在经历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的同时,马头古寨饱受摧残,曾经两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一是明末时期,水东最后的土司宋万化父子起兵反明,波及马头寨,明军攻破底窝总管府,古寨几乎全部被烧毁。另一次是清咸同战乱时期,以何得胜为首的黄号军于同治三年(1883)年九月二十八日攻陷底窝坝,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的马头寨又遭重创。
光绪初年,宋氏族人渐渐发达兴旺,族长宋永文主持筹资金,兴建宋氏宗祠于土司古寨案台的柏香树下,为砖混木架四合大院。1935年4月初,红军长征路过并宿营马头寨,引来国民党飞机轰炸,并炸坏一角。1958年,政府将宋氏宗祠拆掉,扩建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