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区域地球物理场
从布格重力异常图(图2-2)上可知,贵州西部布格重力值从东到西逐渐减小,中间具零星的圈闭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了地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在西北靠近云南处重力梯度加大,反映了从地台向地槽过渡的重力场特征。同时,布格重力异常从东向西逐渐减小,说明地壳厚度逐渐加厚(织金以东地壳厚度为45km,到威宁为49km),基底埋藏逐渐加深,与贵州西部地层出露从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规律大致符合(廖丽萍,2006)。
图2-2 贵州布格重力异常与深部构造略图(廖丽萍,2006)
从贵州西部地区的重力等值线和莫霍面等深线图(图2-3)可以看出,贵州西部地区深部构造为一向东凸并上翘的舌形,深部构造形态与古生代、中生代地表构造线方向和玄武岩的分布形态极为相似。沿盐津-水城一带呈北西-南东向,水城-盘县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呈现一条较为明显的重力异常梯度带和地壳厚度突变带,与北西向的紫云-垭都断裂带及师宗-弥勒断裂带所在位置相近。从地壳浅部近地表的地质特征可以反映,沿此带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出露及小型辉绿岩体产出。地震资料亦表明,沿此带地震活动频繁。
图2-3 贵州西部重力异常和莫霍面等深线图(毛德明 等,1992)
滥坝-贵阳一线,在平面图上重力等值线及莫霍面等深线表现为向东凸的同形扭曲,这是深部构造因素的一种反映,它与东西向纳雍-瓮安深大断裂所在位置大致一致。沿此带有玄武岩断续分布,向东于瓮安一带消失。纳雍-瓮安深大断裂西段南倾,东段北倾,由正断裂转变为压性断裂以及向南、北两侧展布的平行小褶皱等特点,可认为是深部构造的存在并对地壳浅部构造形迹起到控制作用(毛德明 等,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