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区域构造
贵州西部以小江断裂带与康滇陆块相邻,东南则以师宗-弥勒断裂带与右江造山带相接,属扬子陆块构造单元。自古生代以来,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矿产丰富。表层构造变形较为强烈,其主体属前陆冲断褶皱带。在平面上,应变的分带现象明显,强应变域多呈线性延伸,弱应变域则呈菱形或三角形块体。其构造方位比较复杂,主要深大断裂构造以北西向、北东向为主,构成了扬子陆块西南缘特殊的构造轮廓。正是由于贵州西部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构造位置,造成该区构造活动频繁,深大断裂为地球深部与表层的物质和能量沟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同时也奠定了贵州西部矿产的形成基础。
本地区区域深大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南北向、东西向断裂构造次之,介绍如下:
2.3.1 北东向断裂构造
(1)弥勒-师宗-盘县-黔西北东向断裂带。南起弥勒,经师宗、盘县,北至黔西一带,延伸约500km。该断裂呈南西端收敛,北东端撒开。断裂带北西盘以上古生界地层为主,南东盘主要为广泛分布的三叠系地层,具有向南东方向逆冲推覆特征,倾角40°~60°。断裂带各类剪切变形构造和糜棱岩发育,具有剪切带的某些特征。
(2)南盘江北东东向断裂带。南自开远,沿南盘江经隆林、册亨,北至平塘一带,沿北东东方向延伸约400km。该断裂带由许多次级断裂组成,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差异明显,三叠纪沉积相变剧烈。
2.3.2 北西向断裂构造
水城-关岭-紫云-巴马北西向断裂沿北盘江东侧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在泥盆纪和石炭纪主要表现为北西向隆起和凹陷,在燕山运动时期呈现出断续分布的系列褶皱与断裂。该断裂带在东部紫云-巴马一带逐渐收敛,在西部水城一带则逐渐撒开成束状分布。断裂带强烈糜棱岩化和片理化,糜棱岩发育。
2.3.3 南北向断裂构造
(1)小江南北向断裂带。南起云南个旧,经开远、宜良、寻甸,北至巧家一带,长约500km。该断裂带为右江裂谷重要的西部边界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小江断裂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右江裂谷的构造、岩浆、成矿等地质作用。
(2)关岭-册亨-富宁南北向隐伏断裂带。南起富宁-那坡一带,经册亨,北至关岭-安顺一带,长约250km。该断裂带在册亨赖子山一带表现为一条长约数十千米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贞丰百层为偏碱性超基性岩体群产出,册亨至紫云一带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的沉积相变突然偏转呈南北向展布,与其东西两侧相变带的北东东向延伸迥然不同(聂爱国,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