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三)古墓建筑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

(三)古墓建筑

——治安堡古墓

治安村古墓位于丹江镇东隅,距丹江镇4公里。古墓葬在治安村北角约100米的“龙坡”半山腰,坟墓周围绿树成荫,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两座古墓并排而葬,西边古墓高1米,长3米,宽2.1米;东边古墓高1.2米,长3.3米,宽2.5米。现保存三块墓碑残片,西面古墓碑顶和东面古墓墓碑都雕刻有动物图案,非常精美,据村民介绍及初步断定,墓碑所用原料不是来自雷山石料,具体来自哪里有待考查,墓碑的主体部分已经遗失,不知去向,因而无法判断古墓主人身份。古墓周围被森林覆盖,杂草丛生,墓冢保存较好。治安村古墓石碑是因为人为原因而遗失,现在只有墓碑残片。治安村古墓,背靠“龙坡”,面向治安村和陶尧河,古墓所在地有乔木和灌木混合生长,乔木主要以松树为常见,而灌木则以小茶树为标准。这里气候宜人,森林覆盖面积广,绿树成荫。治安堡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其前称叫作“阳王寨”,是苗族聚居大寨,传说有500余户,1800余人,其村寨是通往雷公山的一条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清雍乾“安屯设堡”时村寨多次被烧毁,寨民多次遇难。这里是历史文化厚重沉积之地,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挖掘价值。

治安堡古墓

——加鸟古墓

永乐镇加鸟村有一古墓,此古墓葬于清末,坐北向南,墓碑立于宣统三年(1911年),高1.02米,宽0.49米,墓碑刻有花纹,字体阴刻正楷,墓体呈蝌蚪状。位于加鸟村西面,东南面有乡村公路穿过。坐北朝南,该村主要以杨、李姓氏为主,世代农耕,勤劳朴素。现状保存较好,山墓常有人祭扫。

——清代双人合葬古墓

永乐镇加鸟村向阳自然寨南面寨脚200米处,有双人合墓1座。双人墓葬于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墓碑立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双人(夫妻)合葬墓的墓呈圆形,用凿好呈弧形长约1米、宽0.16米、高0.46米的青石块砌成墓身,用凿好呈弧形长约1.2米、宽0.5米、高0.1米围盖墓一圈。墓前立有两块墓碑和一块死者警示后人碑,墓碑高1.85米、宽0.86米,厚0.38米,警示碑宽0.7米、高1.2米、厚0.08米,墓碑和警示碑的字体阴刻正楷,古墓碑雕刻有人、鸟、树、花等图案,雕工精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古墓未被破坏过,现状保存完好。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家古墓群

石家古墓群位于永乐镇也牛村南面500米处,墓葬于乾隆、道光年间,七墓成排,三墓立碑,墓碑立于道光七年(1827年),墓身用泥土封顶,现已成一小平地,据说当时是防破坏填的泥土,中间三墓前方用凿好长0.75米、高0.33米的青石块镶起墓碑,墓碑高1.1米,宽0.18米,长0.31米。墓碑字体阴刻正楷,碑柱雕刻有人、鸟、树、花等图案,雕工精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古墓坐北朝南,墓身用泥土封顶,成为平地。也牛古墓的出现,对研究当时埋葬的习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古墓未被破坏过,现状保存完好。

——桥港新寨古墓群

墓群位于大塘乡桥港村新寨所辖范围内,共有5座古墓。大多都是坐东朝西。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古墓1座、墓碑1块;光绪七年(1881年)墓1座、墓碑1块;民国五年(1916年)古墓1座、墓碑1块;民国十七年(1928年)古墓1座、墓碑1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古墓1座、墓碑1块。这些古墓具有考古价值。位于寨子中间和寨子下方,公路通到寨中间,寨民全为短裙苗民,风情古老而纯朴,以农耕为主。墓座和墓碑保存完好,村民有保护意识,不随意破坏。

——乔用古墓群

乔用古墓群位于永乐镇柳乌村乔用组东北方约500米处。现有古墓9座,墓碑5块,分布在山坡上约188平方米的地方。最早埋葬的一座古墓葬于道光五年(1825年),坟墓几乎都坐南朝北。其中三座坟墓周围用坚硬的石头砌成,显现出死者的家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势。乔用古墓群的出现,对研究当时埋葬的习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现9座古墓所在地杂草丛生,被高大的树木掩盖于其中,古墓部分碑刻字迹模糊不清。

——加勇冷氏古墓

永乐镇圆通村公路通到寨中间,寨民全为苗族和汉族,民情古老而纯朴,以农耕为主,兼养猪、牛等牲畜。山势绵延,气势雄伟,树林挺拔茂密,绿树葱郁,气候宜人。前有河流,背靠大山。

古墓位于加勇村南面800米处,古墓坐北朝南,墓葬于道光年间,墓碑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墓呈“Ω’(鱼)形,有接纳百川、多子多福之意,用凿好呈弧形长约1米、宽0.16米、高0.46米的青石块砌成墓身,用凿好呈弧形长约1.2米、宽0.5米、高0.1米石块片围盖墓一圈,立三块石碑成墓碑,墓碑高2.5米、宽2.6米,碑柱高1.75米,宽0.2米,长0.5米。墓碑字体阴刻正楷,碑柱雕刻有龙、凤、人、鸟、树、花等图案,雕工精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古墓未被破坏过,现状保存完好。

——王栋金墓

王栋金墓位于望丰乡甘益村东面50米处,甘益村为苗族,人口862人,周围遍布墓葬。东、西、北面青山绕抱,南面遥望大山,背后古树参天。

王栋金墓坐东朝西,墓葬于民国时期,墓碑立于民国三十二年(1944年),墓碑高1.2米、宽0.6米,阴刻正楷汉字,保存完好;墓葬土推蝌蚪形,绿草覆盖。墓体呈蝌蚪状。甘益古墓对研究雷山苗族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杨送腊墓

杨送腊古墓位于桃江乡皆角村寨脚,坐北朝南,南面1公里是桃江乡政府所在地和炉榕公路,东南面是梯田,周围村寨均为苗族,民情淳朴。四面群山环绕,气候湿润,植被茂盛。

距桃江乡政府1公里,“杨公送腊老大人之墓”碑立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有墓碑1块,墓1座,墓呈蝌蚪形,长4.4米,宽3.1米,高1.5米,墓用凿好的石磨形青石块砌成,青石块长20—25厘米,高8—15厘米,宽约20厘米,墓碑在墓座正前方凹进15厘米,宽80厘米,字为正楷阴刻,墓碑两旁两块小青石块左边刻有“寿”字,右边刻有“高”字,形成“高寿”字样。现墓座、墓碑保存完好。

——雷公山腰龙邬太墓

雷公山西南麓的干整欧拉北侧一公里处的山坳之中,有座古墓,以青石条砌于墓沿,高大雄壮、颇有气势。墓碑有些字已风蚀消淡,笔迹模糊,大部分字尚能清晰可辨,看出墓中老人为“龙邬太”,碑立于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碑上还刻有“皇清待赠”字样。

“皇清待赠”,皇清指清朝;待是等待、期待;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待赠相当于现在说的“追认”。皇清待赠这个词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赠。古代,皇帝发文书为官员加官晋爵,或给其亲属某种称号,授给本人的为“授”,授给本人在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为“封”,可以统称为“授封”。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叫“追赠”,就是赐给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死者生前没有获得什么官爵、称号之类的荣誉,平头百姓一个。死后在名字前写上这些词,表达了后代的崇敬和期望。

据历史考证和龙氏后裔讲述,龙氏先人不是“安屯设堡”迁来的汉人,之前他们都已在雷公山中生活,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龙氏家族在雷公山中开龙门客栈,兴办造纸实业,时而龙邬太是客栈和纸厂的主管主人,声誉播于牛皮大箐。道光四年(1824年)以九十多高龄寿终于雷公山中,长眠于斯,故有此墓。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