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永定堡
永定堡分下堡和上堡。下堡即羊常堡,上堡即红屯堡。
羊常堡,苗文Vangl Sangl,今为丹江镇东门村第2组。地处东经108°04′,北纬26°23′,海拔828米。山脚建村,块状聚落。木质瓦顶房屋建筑。坐东北向西南。1985年有31户140人。有田76亩,土5亩。2015年有83户337人,其中,男168人,女169人;汉族172人、苗族152人,侗族8人,余为水族、土家族、瑶族、壮族等。
红屯堡,苗文Mos Dlib,今为丹江镇东门村第1组。地处东经108°05′,北纬26°22′,海拔828米。山坳建村,条状聚落。房屋为木质瓦顶及砖木结构建筑。坐东向西。1985年有26户132人。有田70亩,土4亩。2015年有63户208人,其中,男113人,女95人;苗族85人、汉族84人、水族29人,余为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
永定堡建堡之初,来居住的只有陈姓、张姓、王姓三户人家。黄姓、陈姓由江西迁移到都匀,后到八寨,在雷山独南住过,最后移迁到永定堡。陈姓到此已是第九代。张姓到今已是八九代人。黄姓是在道光年间黄金霖由丹八寨迁移过来住后是单传,到第四代黄飞益才有子孙黄忠禄、黄教先、黄正益,到现在的第六代子孙。另有一黄姓,据黄正益母亲王氏说是红屯堡蔡家弃一男婴于三角坡土地庙内,张姓人叫黄金霖抱来与黄忠禄做伴,所以在坡边的坟地葬低于黄金霖。王家的祖坟最多,其次是陈家,最后是张家,黄姓坟到今才有10所。施姓施国清是从望丰到城里做米粉生意后与张姓买地安居,繁衍四代人。吴姓是莲花长坳人,祖上吴正成是石匠,买得一房子立在岩脚居住,繁衍三代人。金姓是水溪人,祖上金文德到城里跟陶家做长工,在寨脚买得一个粮仓居住,繁衍四代人。杨姓之祖杨昌明是望丰人,娶张姓女为妻,因盗匪患,舅家送一块地给他立房居住,繁衍四代人,每年都回到望丰祭祖。其他如岑、杨等姓,是人民政权建立后迁居的。在人口数量上王家最多,约50%,陈姓20%,姓10%,张姓15%,其他姓占5%。
红屯堡起始户陈姓是永定堡陈姓分去的,张姓、李姓、皮姓、姜姓等是后来迁居。因该地土质红色,张、李、皮、姜等姓也是屯军,于是就称为红屯堡。又因没有水井,只能挑饮河水,所以,沿河有一段叫抬水河。寨中主干道都是用河石砌辅成花街到河边而成。
今日永定堡上堡——红屯堡风光
清兵攻克苗疆后,清廷为征服苗民,巩固对苗区的统治。乾隆二年(1737年9月23日,丁已),张广泗“遵旨筹划苗疆,将‘叛苗’绝户田产安设屯军,并查余苗现种之田,其有应迁移都均饬令承办官粮给钱米以资其费”。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厅通判严席珍遵照张广泗谕,选在距丹江厅城17公里的苗寨中心安设屯堡。坐落在丹江河“九曲泛烟波”第一曲下游即龙头山北面,丹江、羊排两河汇流处驻防屯军。称为永定堡,为总旗驻地。将从江南移徙入黔东居住在都匀、独山等地的汉人招募迁入充当屯军。招募到永定堡顶军的汉人有张、王、陈、杨等四姓,入屯军81名,眷属及其子弟随迁,立户81户。他们到堡顶军后,划给每名屯军的屯田1号,共81号,并按每名屯军配给耕牛、农具、种子及其眷属的口粮,拨钱修造房舍。秋季粮食收获后,口粮由屯军自理。
永定堡屯军,由张姓充任总旗驻下堡。总旗住的房舍筑土墙围护和修有进舍护门楼。屯军驻防在上堡,亦筑土墙围护和护堡门楼,防守森严。迁入的汉人信奉佛教,于是在隔河相望的长丰堡小山包顶上修造庙宇五显庙,庙内供奉有城隍老爷、观音菩萨等像多尊,屯军及其头领定时进庙念经拜佛,祈祷上天保佑安宁(此庙佛像于1952年捣毁,庙房于1960年拆除)。屯军农忙种田,农闲练武。练武时与长丰堡、肇泰堡的屯军齐集于练武场——教场坝,编10人为1组,练刺杀、比武功。和长丰堡、肇泰堡的屯军联防,控制东南方的乌秀、羊排、党高等苗寨,守通往莲花闹(今莲花)的驿道——沙子坳防西南方的鸡勇、水寨、中寨、排卡、乌开、掌排,西北方的脚雄、郎荡等苗寨。
咸丰四年(1854年),苗族首领张秀眉、杨大六率领清江、台拱、丹江、八寨等处的苗、侗各族农民起义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抗暴斗争,苗、侗等各族农民义军自咸丰五年(1855年)起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18年中,先后攻克丹江、台拱等许多厅署,摧毁屯堡,屯军溃散。据张姓家谱记载:“于乾隆年间由都匀车工往丹江永定堡顶军至今已100余年,咸丰乙卯叛乱,兄弟各逃一方。”王姓逃到小丹江(今属榕江县)隐蔽。后清朝调集湖广、四川等地清军,昼夜兼程,进剿牛皮大箐周围苗村侗寨,擒获义军首领张秀眉、杨大六后,农民义军失败,清朝复建丹江厅,屯军复归。
光绪元年(1875年),厅址由老丹江迁驻永定堡下堡(羊常堡),衙署修在总旗张姓住的房舍宅基地坎下大田处,文官衙门修建在黄姓住的宅基地外。传说在破土动工开挖文官衙门地基的夜间雷雨交加,次日晨察看地基有狗屎一堆。到衙署立房架后的夜间,同样是雷雨交加,房架倒塌,主官于是认为不吉利,便改到肇泰堡修造厅署衙门。
屯军复归永定堡后,迁入的屯军有吴、黄、施、李、陈、姜、张等数姓。黄姓任谈理官(即调处民间纠纷的官)。光绪后期,屯制开始瓦解,屯军名存实亡,屯田自行典当或买卖。民国五年(1916年),护国运动兴起,贵州宣布独立,为筹集讨袁经费,对屯田实行标价变卖,每号标银圆61,缴价为70%,有钱的屯军户交钱留田,无钱者由官署标卖三分之二,留给屯军户三分之一。从此,屯田自由买卖,军田、民田之分自行消失,有的屯军户的生活落入困境。民国十年(1921年)后,陆续有人从望丰、桥港、水溪、鸡勇、长丰等村寨迁入打工,当佃户或买田落户的有陈、皮、金、张、杨等姓,他们与屯军后裔,共同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园。
民国三年(1914年),厅改为县,永定堡设甲,与长丰堡为一个保,保董由长丰堡王姓充任,该堡仍置甲。民国二十年(1931年)撤销保甲制,置乡、镇、闾、邻,这个堡设闾、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推行保甲制,该堡隶丹江县中区肇莲长联保,联保办公处设在县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撤销丹江县建制,永定堡划属台江县建安乡,与羊排等寨为第八保。因与丹寨县丹江镇隔河毗邻,后划属丹寨县丹江镇第二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雷山设治局成立,隶雷山设治局丹江镇第二保,直到人民政权建立。
1950年9月人民政权建立之初,永定堡属雷山县丹江镇第二村。1953年,属雷山县第一区城关镇第二村。1956年,隶新民(丹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后,隶凯里县雷山人民公社丹江生产管理区。1961年8月起,隶雷山县丹江区新民人民公社东门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隶雷山县丹江镇东门村。
永定堡下堡——羊常堡风光
人民政权建立前,居住在永定堡下堡的各族人民,非常珍惜他们自己的饮用水,在该堡的上端、利用自然山泉水挖砌水井一口,为防止木叶杂草废渣掉入,特修造二栋盖瓦木敞房罩着水井,保持水质清洁卫生,水井木敞房二棵柱上写“民国七年戊午岁仲夏月二十日立,永定堡众首等合立”诸字样。人民政权建立之初,全堡住有38户,其中上堡18户,富农1户;下堡21户,地主1户。有田21余亩。从商2人,上堡有经营布匹、绣花丝线的1人,下堡有经营小杂货的1人,余均皆为中农及贫雇农,土地改革后,实现“耕者有其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利用剩余的劳动时间,从事加工豆腐(副食品)和焚化品(香)供应市场,人称羊常堡为“豆腐村”,红屯堡为“焚化品村”。永定堡上堡有雷山县境内唯一的第三纪湖相沉积砾岩,它是砌筑保坎等的好材料。1957年修筑雷山大桥时,炉(山)榕(江)公路指挥部桥工队在此开挖砾岩,加工成条石浆砌桥墩。“大跃进”时,县工业部门在此办石料厂,开挖砾岩凿成石麻条后,运入县城供应建筑砖木结构房屋用料,后来由村民自己开挖毛石运入县城供应建筑基槽用料。此后县百货公司在已开挖过砾岩的地方平整修建百货仓库,现已用于修建移民安居用房。
现羊常堡居住有张、王、陈、黄、施、杨、吴、金、岑等9个姓,红屯堡居住有陈、张、皮、何、杨、姜、李等7个姓。汉族有334人,占总人口数的70.16%。有苗、侗、瑶3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均和睦相处,并已互相通婚,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村落。
1992年撤区并乡后,羊常堡和红屯堡属丹江镇县城内的东门村。
永定堡香樟护寨树
张、陈、黄三姓人定居永定堡后,于光绪年间在背后山修了水井一口,有石碑为证。王家在居住地也修了一口。黄家也修坡边水井一供洗茶用。背后山大水井原是露天井,到民国七年时才修房屋遮盖,并设有香案,供拜井和祭礼烧香燃独。飞梁上写有:“民国七年戊午岁仲夏二十日立,永定堡众首合立。”由于木架盖瓦头重脚轻,由寨老提议锯了一截。2005年寨上又改为砖砌,并将原梁安上永记。修水井助银碑作井桥行走,从进寨子到大水井的道路在2004年以前是寨老到河边捡石头砌成的花街梯坎。
由于永定堡大水井是众人助银修建,又安有神香案。每年春节观龙灯,城里所有的龙灯在正月初九都必须到此拜井,到十四、十五才有资格出灯玩耍,到各家各户登门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