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建设战线显风流
时间:2015.5.30
地点:潘显祥家里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潘显祥
受访人简介:潘显祥,男,水族,1933年生,农民。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抗美援朝退伍军人。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梅花村梅花寨。
潘兴文:公,请您作个自我介绍。
潘显祥:我叫潘显祥,小名叫潘奖,水族,1933年生。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梅花村梅花寨。
潘兴文:听说,您早年当兵,当兵多少年,到过哪些地方,做过哪些事,可以说说来听一听吗?
潘显祥:我是1951年9月去参军,开始在三都县武装部,1952年到都匀去学习“三反、五反”,接着在部队进行整编,我被分到153团,跟153团到四川参加训练。1952年就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回国。
潘兴文:你到朝鲜去时,是到战场上去,还是在后方,参加了哪些活动呢?
潘显祥:我们1952年到朝鲜的时候,朝鲜战场没有停战,1953年才停战。
潘兴文:你们部队到朝鲜去,部队名称或者番号叫什么呢?
潘显祥:我们部队是铁道兵,当时封锁信息,去朝鲜的整个志愿军才设4个信箱,一个是“钢铁战士”,我们的部队是“士字信箱”,我们的部队叫作“士字信箱”8506部,这个部是师的单位,我在6师18团4营15连。
潘兴文:跟部队到朝鲜战场,到过哪些地方,那些地名现在还能记得吗?
潘显祥:我们刚刚到朝鲜的时候,到宁边的边边上,在宁边呆得半年,就到度日岭,度日岭那座山坡很高,一个班岗要站岗1个小时,你刚刚站岗的时候,如果有一辆汽车在山脚上坡,等到这辆汽车到坡头的时候,刚好是1个小时,就可以换岗了。那座山坡上的公路全部是弯道,盘绕在山谷与山坳之间。
潘兴文:你们部队到度日岭去,是不是到战场去打仗了呀?
潘显祥:我们部队不打仗,专门做工程。我们部队专门为战争、战场修路,我们部队在那里做一个工程,半年时间刚做完就停战了,即1953年就宣布停战。停战了,我们部队就从那里回国。
潘兴文:那是什么时候回国的,回国后又到哪里去呢?
潘显祥:我们部队回国是在1953年,回国后就到甘肃省的天水市,我们部队在天水市修整三四个月之后,就到广西参加修建漓江铁路,从漓塘至湛江的铁路。1954年修路,1955年那条铁路通车了。我们部队就转到福建去,到福建修建鹰厦铁路,就是鹰潭到厦门的铁路。鹰厦铁路通车了,我们部队又转到广西修整。1958年,我们部队回到贵州,到贵州参加修建滇黔铁路,滇黔铁路修得两三年就遇到粮食紧张,铁路停工。接着国家与苏联闹分歧,我们的部队就调到黑龙江省。
潘兴文:当时你们去黑龙江省的部队又是什么部队?
潘显祥:还是我们原来的部队。
潘兴文:您是哪一年退伍的?
潘显祥:1963年。当时国家遇到困难,就进行裁军,我们那个铁道部队就全部裁减,从官到兵全部裁减,有的转业,有的转在地方,有的退伍回家。
潘兴文:1952年,跟您一起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中,我们三都县有多少人?
潘显祥:整个三都县去抗美援朝的人员我不了解,当时有我们几个人一起去抗美援朝,我只知道有李德义还在我们三都县城里,李德义是县城里长大。1958年回到贵州,部队就把人员作一定的调整,我们部队是继续留下来参加修建滇黔铁路。李德义他们分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加修建铁路。后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退伍回来的,我退伍回家后,到三都县城赶集的时候遇到他了,才知道他退伍回家了。胡文祥也是三都县人,当年就转到北大荒去。还有几个三都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了。
潘兴文:我们水家人中,有哪些人与您一起去抗美援朝呀?
潘显祥:1952年,我们水家人有哪些人去参加抗美援朝我就不知道了,1952年9月去参加抗美援朝中,我们水家人只是我一个人。当时在三都县武装部选人去时,只有我一个人,后来转了几次团队,我到都匀整编,被分到153团,他们分哪里去我也不知道了。到正式部队的时候,我们乡、我们地方、我们水家人只是我1人在那个部队里。再后来,部队整编中,我们三都县也有几个人,1953年从朝鲜回来,又有次整编,他们都分到哪里去,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潘兴文:您从离开自己家到离开部队回到家里来,在部队里呆有多长时间?
潘显祥:我1951年9月去参军入伍,到1963年从黑龙江退伍回家,共13年。
潘兴文:您退伍的时候,部队把您送到哪里?
潘显祥:我自己直接从黑龙江回家来的,整个部队里,三都县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部队也不可能送来。退伍时,路上的吃住行等费用部队全部安排好,加上退伍的有关证件,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潘兴文:您从部队退伍回家后,三都县政府有什么安排或什么接待没有呢?
潘显祥:那个时候的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好多都下放回家,国家很苦,没有哪里再可以接收我们了。
潘兴文:您到部队13年里,学了什么技术回来没有呀?
潘显祥:我在部队里学的是机械,学机械技术回到我们地方没有什么用处,我退伍回家的时候,公路也没有修,车子也没有,当时我们地方里没有机械的东西。到了1972年,还是集体时候,国家为了解决农村抗旱,送来少量的抽水机,我们地方才开始有了机械。那个时候我们地方没有人会用抽水机,抽水机出了问题,经常有人来找我去修理,那段时间经常到有抽水机的生产队去,来回跑去为他们排除抽水机的故障。那时候,我在部队学来的机械技术只有那点点价值。
潘兴文:那么,您在部队里都学会了哪些机械技术?
潘显祥:学会了一些汽油机、柴油机的机械技术,不但会用,而且会修理和维护。
潘兴文:当时,你们在部队里学的技术非常过硬,你们在部队里学得的技术,部队给你们发什么技术证书了没有呢?
潘显祥:我们在部队里学习的机械技术,只要你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部队里就给你发一本证书,我都得了好几本专业技术证书,领了那些专业技术证书。心里面不知该怎么办,因为那些机械专业技术证书拿到我们地方都没什么用处,我们地方又没有通路,什么机械的东西都没有,回来时好想把那些专业技术证书甩掉,想了想还是把那些证书带回家,现在也记不清是哪几本证书了,多年了,也不知道那些证书是否还在了。
潘兴文:您说,我们地方都没有通公路,是指哪一条公路呀?
潘显祥:指的是,从三都至塘州老公社的公路没有修。
潘兴文:那么,三都至塘州老公社的公路是哪年才修通的?
潘显祥:我也不知道是哪年修通那条公路的。那时候,需要运输粮食出去的时候,才有车子在这条路上行驶,平时根本就没有什么车子在这条路上经过的。
潘兴文:公,您好大年龄时,去当兵呀?
潘显祥:我未满18周岁就参军入伍了。
潘兴文:您参军入伍时,我们地方解放了没有呢?
潘显祥:1949年,我们地方就解放。1950年闹土匪,那些土匪就逼迫我们地方所有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都要到三都县城去打解放军,土匪不要我参加他们的队伍。1951解放军第二次打回来,叫地方年轻人到三都县城去开会,那些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或多或少感觉自己与土匪有关联都不敢到三都县城去开会,他们就叫我到三都县城去参加开会,开会的目的是建立县政府。在会议进行中,就有人来查实年龄,查年龄的人对我说:“你未满18周岁,没有资格当代表。”那时候,刚好招一批兵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那些刚入伍的新兵穿着军装骑着马整齐地走在操场上。我就对查实年龄的人员说:“你们不让我当代表,我就跟那些骑兵去当兵罢了。”那个查年龄的人员又说:“那也不行的,你要等年满18周岁,要你的父母同意,经过你们当地乡政府批准之后,你才能参军入伍的。”所以我记得,1951年我未满18周岁,这年参不了军。那我就回家来。等到1951年9月份有武装部的人员下乡来开会,我才得以参军入伍。
潘兴文:那个时候,你们参军入伍,要不要参加什么体检之类的呀?
潘显祥:没有什么体检,新政权还没有稳定,区政府的机构尚未建立起来(可能有误——编者)只是通过简单的介绍,就可以入伍参军了。
潘兴文:您说的,区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是不是国民党还在执政呀?
潘显祥:1950年,也不是国民党执政,而是土匪控制。
潘兴文:您不是说,1949年我们地方已经解放了吗?怎么还会有土匪在控制呢?
潘显祥:那时候,除了县城以外,三都县境内所有乡镇都是土匪在控制。
潘兴文:当时的塘州乡,土匪情况怎么样呢?
潘显祥:安塘就有王庭凯当司令,他那里是一个办公的地方;板良就有吴远严当司令,他那里也是一个办公的地方。他们到哪里就在哪里安排工作任务,多数时间办公是在他们家里,不像现在有具体办公的地方。
潘兴文:您说的,1949年,我们地方就解放了,那时候我们地方没有政府机关吗?
潘显祥:是1949年就解放的,那时候,大部队一来就打大仗,从湖南过来,边打边走,接着大部队就往广西、四川方向去,我们三都县城留下来的保卫人员、机关办公人员一共都不到30人。那时候,留下来的人员不多,共产党、解放军就继续沿用国民党工作人员,原任县长的、乡长的、保长的都继续担任其职位。那么,那些国民党官员等,认为共产党没有什么力量,只留下这几个人能办什么事。于是就组织土匪到三都县城打解放军,准备驱赶共产党。组织土匪时,全县到处有人参加土匪。我们这个乡叫作新东乡,就有王庭凯一个司令,吴远严一个司令,杨奇山是一个大队长;烂土那边就有王明德和哪个人两个司令;都江那边也有一个司令。有好几个司令,那些司令们命令大家都要去打三都,谁不去谁就是“通共”,有些人加入土匪队伍后,趁着打仗之机去搜刮民财,所以就形成了土匪队伍纷纷去攻打三都县城局面,大家都叫这叫那为司令,其实这些司令也控制不了、指挥不了这些土匪队伍。
潘兴文:您提到的新东乡,新东乡相当于现在哪些范围内呢?
潘显祥:新东乡就是国民党时候的名称,当时新东乡的范围,包括指现在的塘州乡、原来的安塘乡、原来独山县的羊场(温泉)乡及其西面,当时的新东乡的面积比较广。
潘兴文:当时新东乡就那么大,然而就有几个司令,到底谁的权力最大?
潘显祥:他们都自己称司令,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大,根本就没有什么统一办公的地方。
潘兴文:除了新东乡以外,我们附近还有什么乡?乡下面还有什么单位呢?
潘显祥:庆阳乡是现在的中和、水龙;尧麓乡是现在的牛场、地祥、行尝。乡下面就有保,那些乡长、保长,在日本投降之后,还是经过村民一定的选举才能上任;之前也是选举,但大多数都是拿钱贿选得到的。
潘兴文:您说,解放军来解放我们地方之后,继续留任原有官员,到底让他们继续当多久才重新选举呀?
潘显祥:约两个月后就重新选举了,那些原来当乡长、保长的人大多数都是地主家庭出身,都有钱财。听说,那时候,雄寨村梅劳寨那里有个单姓单户,那个人名叫朱正钦,叫他去打三都,他不去,司令们就说他是“通共”,就把朱正钦和他的老婆捉去杀死。
潘兴文:当时,是不是把朱正钦和他的老婆带到场坝上去杀?
潘显祥:不知道。
潘兴文:当时,我们新东乡,有没有场坝(农村集贸市场)?
潘显祥:当时,我们新东乡赶的是老尧贯场坝。
潘兴文:老尧贯场坝从什么朝代就在那里赶集呢?
潘显祥:老尧贯场坝很久以前就赶集了,什么朝代开始在那里赶集我就不知道了。
潘兴文:过去,在老尧贯场坝赶集,那里是否有住家?
潘显祥:旁边还有几户人家。
潘兴文:那几户人家,是不是当地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潘显祥:老尧贯场坝的周围都是姓潘,那几户人家好像是外地人,有姓王的也有姓其他的,解放我们地方的时候,他们有的家庭成分是地主,被镇压打垮打散完了,逃的逃走了,都不知他们的去向了,有的家庭感觉那里不好待,也悄悄搬走了。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前,老尧贯场坝上有哪些东西进行交易呢?
潘显祥:那时交易的东西很多,我们地方其他市场没有或者赶不成场坝,来老尧贯场交易的有羊场(归独山)、阳安、廷牌、恒丰、阳乐、阳猛、中和、甲化等地的农副产品和国家的日用品,还有耕牛、鸡鸭猪粮食等等也都在那里交易,那里的贸易市场是相当兴盛的。老尧贯场6天赶一次场,每逢赶场天,独山、荔波、三都都有很多人赶来这里赶集,这个地方比较集中,这个市场东西比较齐全,来赶集的人也多,买卖东西的也多,销量也好,所以大家自然喜欢到那里来赶集。
潘兴文:您说的老尧贯场来赶集的人员还有三都县城、独山县城、荔波县城的人,那时候都没有通公路,怎么有那么远的客商来呢?
潘显祥:是的,来赶集的人非常多,那个时候当然没有通公路,都是步行来赶集的,远的就清晨起来,连夜回去。
潘兴文:当时,老尧贯场坝赶集时,场坝上大约有多少人呢?
潘显祥:不知道有多少人赶集。也很奇怪,一旦到老尧贯场赶场天,距离老尧贯场坝一里左右的周边,都听到场坝嗡嗡的响声,每个赶场天都是嗡嗡作响。现在无论哪个场坝,就连三都县城赶场天,都没有当时老尧贯场坝赶场天嗡嗡作响那么大的声音。说明那里赶集的人数是相当的多。
潘兴文:您到老尧贯场坝做了哪些买卖过呀?
潘显祥:老尧贯场坝兴盛的时候,我还小,还不会做生意。
潘兴文:再问您当兵的事,您参军入伍之后,是否参加过剿匪?
潘显祥:我没有参加过剿匪。我参军才在三都呆几个月就跟部队到其他地方去,没有参加地方剿匪过。
潘兴文:您从部队退伍之后,学得了什么技术拿到我们地方运用呢?
潘显祥:我在部队里掌握了机械的使用专业技术回来,地方上的群众都喜欢,当地政府机关人员也非常喜欢。
潘兴文:后来,政府安排您去做什么公职没有呢?
潘显祥:当地用我,我才待了这么多年。我退伍几年,地方政府成立人民公社,建立人民公社后,喊的口号是:“农民种田,国家出钱。”国家发机械下来,当时发的是抽水机,我们地方是个干旱的地方,大家得了抽水机非常喜欢,能抽水的时候大家非常高兴,抽水机也爱坏,一旦抽水机出毛病了,都束手无策。有人知道我会修理,农民来找,政府也来找,大家纷纷来找我去为抽水机排故障,哪个人来找我去修理抽水机,我都去。那时候,拉下的潘世仁,他时任三都县委宣传部长,从县城回到拉下的家来,在路上遇到我在田埂上修理抽水机,就问旁边的人:“这个人来修理抽水机怎么收修理费呀?”旁边的人对潘世仁说:“这个修理抽水机不但没有收钱,叫他回我们家里吃饭都不去。”潘世仁回县城后开会时,那些记者说没有材料写报道,潘世仁说:“谁说没有材料可写呀?塘州公社有一个人叫潘显祥,他到多个生产队免费修理抽水机不说,别人叫他去家里吃饭,也不去。潘显祥的事例不是典型的材料吗?”之后,派一个人来到我家跟我了解情况,了解情况过后,那个人想给照一张相,我不让他拍照。吃饭过后,他就打道回县城去了,那个人写了我的材料并作了报道。后来,抽水机也渐渐多了,也有拖拉机发到公社来了,汽油机、柴油机都纷纷出现了。这样,我们三都县里就要成立农机局,农机局的第一任局长是韦国奇。刚成立自治县的时候,韦国奇是第一副县长,到后来县里成立农机局的时候,调他来任局长。韦国奇及农机局的工作员就下到各个公社寻找农机技术员,找农机技术员来负责公社的农机技术工作,我们塘州公社他就找我来当农机员,负责整个公社的农机工作。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担任塘州公社农业机械的技术指导员。我就是负责培训农机适用技术知识,又负责农业机械的修理等工作。那个时候我就当塘州公社农机管理员,直接受县农机局的领导管理,也就是县农机局派驻公社的农机管理员,当时我的月工资是7元人民币。那时候,农业机械又多,到了1974年,提出的口号:“五年以内,全国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那时,毛主席语录中有一条:“农业的根本出路,要执行农业机械化。”要执行农业机械化,国家出机器,可是地方上没有人会使用那些农业机械,县农机局就在全县范围内,找懂得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来给大家上课。那时候,我们这里是水龙区(后来叫中和区),在中和区办了几期农业机械适用技术学习班(培训班),在安塘公社也办了一期农业机械适用技术学习班(培训班),塘州公社也办了一期农业机械适用技术学习班(培训班)。又办了一期拖拉机驾驶员驾驶技术学习班(培训班),县农机局都请我去给大家上课。全县范围内,找到我能够给大家上农机机械专业技术的课,大家高兴,农民高兴,领导也高兴。我们三都县农机局所有工作员中,还有一个人能够上农机的课,他名叫陈志立。整个农机局的工作员,除了我和陈志立能够上农业机械的课以外,其他人只能做其他工作。我上的农业机械技术课,大家都听得懂学得会,很高兴,农机局的领导也非常高兴。到1975年,安塘公社都还没有农机管理员,县农机局又叫我当塘州公社和安塘公社的农机管理员。再往后,国家也出了很多机器如碾米机、磨面机等等,再说国家也允许私人购买,我们地方上有的农民也有钱购买那些碾米机、磨面机。机械渐渐增多了,可是那些有钱购买机器的人只会用,机器出毛病也不会修理,都通通来找我去给他们维修机器。我去修理机器的时候,一边修理一边教那些人学修理机器。除了办学习班(培训班)我去上课之外,私下也教了很多人学会了修理机器,在农业机械专业技术方面我培训了很多人。
潘兴文:您从部队学来一身的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您把这个技术传授给您的下一代哪个人没有?
潘显祥:我们县办了多期的农业机械实用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我都给全县的学员上了那么多的公开课,大家都掌握了技术,我不需要作什么专门的传授了。
潘兴文:您给培训班学员上的农业机械实用专业技术知识课,是用水语上课,还是汉语上课?
潘显祥:我给培训班学员上的农业机械实用专业技术知识课,先用汉语讲一遍,再用水语讲一遍,大家对我的讲课都非常满意。
潘兴文:跟您学习农业机械实用专业技术知识的学员,是水族人,还是汉族人,哪种民族的学员多一些?
潘显祥:在我们地方办的培训班,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我们水族人,偶尔有个别汉族学员而已。
潘兴文:您还有什么拿手的专业技术保留下来,或者打算什么时候传授给谁呢?
潘显祥:当时我退伍回家来,我们大队支书一直对我不好,也不知道对我有什么意见,他时时担心我到外面去,害怕我到外面去对他有害而无利。那时候我们塘州公社是韦荣久当负责人,他很想把我们塘州公社经济社会搞好,首先要修建水力发电站,建电站所需的机器,非常大型,无法运到电站去(没有修通公路),大车子运机器来,只能拉到老尧贯场坝地段,就把机器卸下放到公路边,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议论,这么大的机器怎么抬得动呢?我们地方上本是人多,但没有大路,只有田埂小路,怎么把机器搬到电站那里去嘛?看看谁有本事能把机器拆下来再运到电站那里去了。其中有一个人说,看来只有去梅花村找潘显祥来看看,他如不能把机器拆开,我们地方再也没有人能够把机器拆开了。也不知道是谁把信息传到韦荣久的耳朵里去了。韦荣久听了别人这么说了之后,他说,要建水力发电站,就需招一帮人员到电站来,作为电站管理员,负责修理电站机器和看守电站。公社所有的大队都要提供一名有能力的人员的名单到公社里来,其他大队不指定人员,梅花村指定要潘显祥。我们大队支书没办法,只好把我的名字报上,我就开始与他们一起修建水力发电站。刚才说的那个大的机器,不是我把它拆开,而是我们三都县的农机局派人来拆开的。我成为电站的人员之后,管理电站机坑的水泥浇灌工作,那个机坑的底部是高低不平的石头,石头缝里溢出来的水不断,他们在机坑旁边又挖了一个比机坑更深的坑,让溢出来的水流到那坑里去,可是坑比河床矮,不到10分钟,坑里就溢满了水,不管他们怎么做,所浇灌的水泥都被流水浸泡或者冲走,没办法使水泥凝固。机坑的水泥没凝固,就没办法安装机器。当时技术员没有办法了,韦荣久就把机坑抽水弄干的任务交给我。韦荣久对我说:“你要保证机坑能顺利浇灌水泥并让水泥凝固。不管你提出什么条件,公社尽量满足你的要求。你想要人,就给人;你想要东西,就给东西。”我就对韦荣久说你帮从这个生产队和那个生产队调要他们的抽水机连同×××人到电站来,我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我经常给他们修理抽水机,就知道哪一个抽水机好用。我知道梅育村的梅告寨有一台抽水机,那个人也懂汉文化,我给他修理那台抽水机时,稍稍点拨他就会抽水机的使用和排除故障。我就安排在机坑那里安装两台抽水机,最起码保证有一台抽水机正常工作,那个坑里只要溢满一定的水量,抽水机就立即开始抽水,每间隔10分钟的时间,就发动抽水机工作,直至那个机坑一次顺利浇灌水泥并让水泥凝固。韦荣久对我办这件事非常满意。
潘兴文:是哪年您参加修建的塘州水力发电站?
潘显祥:塘州水力发电站好像是1976年。还有一件事,当时塘州公社办公地点还在老塘州,老塘州的地势非常狭窄,没有办法找个地方来开建塘州公社的供销社,韦荣久就想把塘州公社从老塘州搬迁到梅育村的“姑腰”(现在的塘州乡政府所在地),同时也要把老尧贯场坝搬迁到“姑腰”来。当时那里什么也没有,全部是荒坡旱地,只有路坎上有塘州公社梅育附中学校,只要场坝搬迁,老尧贯场坝的商店和仓库都要搬迁到“姑腰”来,就需要开挖荒坡、给商店平整屋基,新开挖屋基就需要很多人力。于是,韦荣久就叫推土机来为商店屋基推土,正在推土,推土机就坏(出毛病)了。推土机所处的地方,下面是陡坎,上下前后都不能动,驾驶员又不会修理,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必须赶紧把推土机修好,如果不及时修好,推土机的驾驶员就面临问责。因为推土机只负责到比寨修水利,没有任务到“姑腰”推土开挖商店的屋基,再说,驾驶员开推土机来开挖塘州商店的屋基之前并没有经过李振泽的同意,所以,驾驶员非常为难及恐慌,韦荣久也非常着急。到底怎么办,才能尽快把推土机修好?此时就有人向韦荣久提议,把潘显祥找来,看看他能否把推土机修好!其实,那段时间我已经从水电站回到公社来了,那几天因为腰部有伤在家里养病,行动不便,来不了“姑腰”,韦荣久便叫公社主任上门来找我。主任看到我就说:“韦荣久书记叫你去修理机器,机器在工地上坏(出毛病)了。”我对主任说:“我腰间疼痛都起不来床,我去不了嘛。”主任就说:“如果是这样,我回去叫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来把你抬走!”我说:“不必要了。”我只好护着腰间,拄着拐杖,慢慢地去。我到推土机坏(出毛病)的地方,问驾驶员:“推土机哪个部件出毛病了呀?”驾驶员说:“毛病是后桥,后桥的齿轮脱落,齿轮的螺丝帽从下边往上扭,推土机又在危险地方,没有办法把推土机抬起来修理,我束手无策。”我坐在一旁的石头上,跟驾驶员说:“你去找一根大绳子来,把两根方向杆捆绑死定靠在内侧,再把离合器也捆绑让机子离合,然后,你就用棍子来撬起,那个齿轮就自然移动到上面来,接着把那螺丝帽扭紧,这样就可以修理好了。”那个驾驶员也懂得按步骤去做,就马上把推土机修好了。其实,那驾驶员之前也认识我。当时比寨水库有一台柴油机出了毛病,找了好几个人去都修理不好,才来找我去修理,我在旁边叫他们自己动手修理时,那个驾驶员也在旁边看到过,所以,这次他也按照我说的去做,结果修好了。那次,韦荣久非常感动,他对我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后来,韦荣久调离塘州到其他地方去了,塘州公社与梅育村寨有什么纠纷扯不清楚,把韦荣久请来当地调解问题,塘州乡里的干部跟韦荣久介绍我,问韦荣久是否认识时,韦荣久说:“当年,我叫人去把他抬来的,怎么会不认识他潘显祥呢?”我为韦荣久书记解决了两个难题。
潘兴文:公,您能够修理哪些机械,能不能数一数来听听呢?
潘显祥:你说的是在我们地方修理过的呀?
潘兴文:是的。
潘显祥:我修理过的有:拖拉机、抽水机、磨面机、柴油发动机。我们地方只有过这些机械而已。潘兴文:除此之外,您还能修理哪些机械呀?
潘显祥:所有的工程机械我都懂,其他的机械我不懂。我在部队里全部学了工程机械,并且都懂得使用和修理维护。
潘兴文:您从部队退伍回来后,就一直与机械打交道至今吗?
潘显祥:我是与机械一直打交道到现在。
潘兴文:刚才您说,您在塘州乡梅花村的哪个寨子,梅花村有几个自然寨呀?
潘显祥:我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梅花村梅花组。梅花村包括四个小队,即:梅花、梅同、上高鸭、下高鸭。
潘兴文:你们寨子为什么叫作梅花寨呢?
潘显祥:原来,梅同是一个大的自然寨,梅花那里没人家,只是在梅同的对面,隔着几块农田及一条弯弯的小路的山坳上,只有两户人家到那里立房子居住,不形成寨子,过路来回的人们、亲戚朋友都问:梅同自然寨对面的那几户人家所在的地方叫什么寨子呀?大家都说:那里没有寨名,因为他巴在梅同自然寨那里,就叫作梅巴。后来有人吐字不清或者经长时间的演化,就叫成了梅花。花,是水语谐音,笨蛋的意思。梅花,就是今天的塘州乡梅花村的梅花寨。
潘兴文:现在的梅花寨有哪几种姓氏呀?
潘显祥:全部姓潘。
潘兴文:梅花寨的潘姓从哪里迁来呢?
潘显祥:主要是从本村的高鸭迁来。
潘兴文:高鸭又从哪里迁来?
潘显祥:据我的了解,高鸭寨子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梅花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我听说的,高鸭寨子是从梅偶寨子后面的梅辅寨那里迁来的,就是现在的朋岭寨子附近挨着的那地方叫梅辅。
潘兴文:又从哪里迁来梅辅居住,还知道吗?
潘显祥:大概是从石旺老寨子迁来的,那石旺老寨子早已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