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吹打乐、长号、铜鼓合奏
以“铜鼓十二调”(十二段打击乐曲)为基础的铜鼓乐是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布依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就关岭自治县而言,其主要分布在北盘江流域的岗乌、新铺、普利、板贵等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中。
北盘江,古称牂牁江,是布依人繁衍生息的地域。考古学上有实物可证的南方铜鼓铸造,最早在春秋时代,最晚在清代。《后汉书·马援传》记有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可作关于布依铜鼓的较早记录。由此可以推断,铜鼓在北盘江布依人中流传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铜鼓集信器、权器、神器、乐器多种功能于一身。铜鼓击打出的音声,被视为家族的神灵之语,其敲击的手法、调式,常由布依“摩师”、寨老掌握,以传男不传女的方式沿袭至今。
铜鼓作为关岭北盘江流域布依人的神鼓,一般由家族中的长房或幺房保管,启用铜鼓有一定的仪式。击打的时间和空间只在春节、丧礼之际,从古至今不变。铜鼓击打因民俗事项不同而有手法的不同,可体现出肃穆、悲伤、喜乐之情。
春节期间的铜鼓敲击从大年三十起,最短打到正月十五,最长可到正月三十。敲击的鼓调可有长套、只曲,亦可有短套。这一时段还是初学击打铜鼓的最佳练习时段,不管你打得好与坏,以“乐”为上。丧礼上的铜鼓击打要求较高,制约较多,有悲伤、神圣之要求,此时只能由“摩师”敲击。按照丧礼的规格,在整个办事过程中,最少打三次,最多打二十余次,每次击打的速度与特定的丧礼程序相结合,不能错乱。
铜鼓敲击有主调、送调和哀调、喜调之别。每一调的结构有头、腹、尾之分,手法上亦有轻重之别。每一调的敲击因场所不同而异。春节期间常是头、腹、尾连续击打,丧礼上只取腹而丢头去尾。
铜鼓以敲击鼓面为主,鼓腰为辅。鼓面有击打中心和击打边缘之分,双手配合击打出的音响,布依人用汉字字音模仿而形成“调”。在关岭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有十二调、十五调、十八调、二十二调(“一调”在民间称为一则或一段)的区别。
关岭北盘江流域一带,以“铜鼓十二调”为基础的铜鼓乐的演奏形式有:1.铜鼓独奏(内合单面铜鼓独奏和配对铜鼓合奏);2.铜鼓、打击乐合奏;3.铜鼓、吹打合奏;4.铜鼓、丝竹合奏;5.铜鼓、长号合奏;6.铜鼓、丝竹、吹打、长号合奏。演奏方式因各村寨、各家族击打的音声而风格各异。
鼓调以“字音”为调,有一字作“句”依次到七字作“句”的结构,各种不同的“句”搭配成段。字与节律的关系是:字少时长,字多时短,字少“句”短,字多“句”长。各村寨家族用“字”的不同,源自他们拥有铜鼓的大小不同。
铜鼓教学以口传身授为主,谱本为辅。教者一边唱“字”,一边手拍器物作示范,亦有先教背诵“谱字”,待“谱字”背熟后再学习击打的。
每个布依村寨、家族都有自己的铜鼓调。击打铜鼓的摩师、寨老们有的靠记忆背诵,有的使用用汉字“字音”记录成文本。“摩师”是布依人中的知识分子,葬礼上的铜鼓敲击只能由“摩师”执棒,故铜鼓调多由摩师传承。
以“铜鼓十二调”作基础的布依铜鼓乐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器乐种类较多,敲击方式和音调在不同地区间各有不同,成为不同族姓、支系间相互识别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