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马崖一级电站陋板龙遗址、尾巴田遗址发掘小结
大盘江台地全貌
一、发现及发掘经过
大盘江村所处的台地是盘江流域难得一见的较大面积的一级台地,此江段地势开阔,多条二级支流汇入,一级台地与江面相对高度约10米,自然环境极其优越。明清时期,关岭通盘县之古道即从此地的盘江古渡横跨北盘江。
2006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贵州北盘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北盘江马马崖一级水电站施工区及库区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价委托工作合同》。根据合同要求,2007~2008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队伍,对马马崖一级水电站库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陋板龙遗址。陋板龙遗址位于关岭县新铺乡大盘江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7~1.5米不等。遗址海拔高程584.3米,地理坐标:N25°53',E105°21'。计划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位于该河段南岸的一级台地上。
2010年4月至5月,贵州省考古所组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布探方21个,发掘面积525平方米,发掘区位于北盘江南岸的一级台地上,共发现灰坑2处,出土大量夹砂陶片和晚期瓷片,对遗址堆积和文化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对陋板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考古队对大盘江村所在的台地进行了更为彻底的考古调查和钻探,并最终发现了尾巴田遗址。
尾巴田遗址发掘现场
尾巴田遗址位于北盘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西距大盘江村约1000米,西南距陋板龙遗址约300米,位于北盘江及落秧河两河交汇处。
发掘区及遗址位置图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贵州考古所再次组队对陋板龙遗址及尾巴田遗址进行二期发掘,共布探方98个,发掘面积2450平方米,其中陋板龙遗址2200平方米,尾巴田遗址250平方米。
尾巴田遗址全貌
二、发掘情况
(一)陋板龙遗址
1.地层
2006年第一期发掘全景
2013~2014年第二期发掘全景
陋板龙遗址地层
地层在整个遗址中呈不连续分布,东侧发掘区仅有①③层,西侧发掘区缺③层,分布有①②④层,①层为耕土,②③④虽土质土色有所差别,但年代大致相当,都出有明清瓷片,年代应当定在明清时期。虽未发现早期地层,但是从丰富的遗物来看,早期堆积遭到一定的破坏,古人类在此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
第①层:耕土层,厚10~15厘米。土色呈灰褐色,土质疏松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碎石块。出土少量瓷片、陶片。瓷片有青花、酱釉,可辨器型碗、罐。陶片为夹砂灰陶。
第②层:灰色沙土层,分布于探方的西北部,东南部缺失。距地表深5~12厘米,厚0~10厘米。土质疏松,土中含有植物根系、炭屑,出土有青花瓷片、酱釉瓷片、灰褐色陶片等。可辨瓷片器型有罐、碗之类。陶片有罐等。
第③层:浅黑土层,深10~15厘米,厚5~15厘米。土质紧密,包含物有陶片、瓷片石块、兽骨。瓷片为青釉,可辨器型有罐、碗。
第④层:黄褐色泥土,分布于整个探方,距地表深5~20厘米,厚5~20厘米,土质紧密,土中含有炭渣、烧土颗粒、小石头等。出土有酱釉瓷片、灰褐色夹砂陶片及口沿。夹砂陶片火候较低,易碎。可辨瓷片器型有罐、碗。陶片有罐等。
2.遗迹
发掘区内发现遗迹较少,共发现灰坑4个,陶窑1座,沟1条。分别介绍如下。
H1
①层下开口,打破④层,该坑开口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开口距地表15厘米,口大底小,斜壁弧形底。坑壁及底均为④层黄褐泥土。开口长100厘米,宽18~44厘米,深42厘米,底长88厘米,宽22~38厘米。出土有酱釉瓷片、夹砂陶片。
陋板龙遗址H1
陋板龙遗址H1出土物
H2
③层下开口,近圆形,直径约140厘米,坑深52~86厘米。直壁斜底,底部西高东低,出土有陶片、瓷片、石块、兽骨、木炭、烧土颗粒。
H3
位于陋板龙遗址中部,开口于①层下,被G1打破,东西向,206°坑宽约0.4米,深约0.1米,填土为褐色沙性土,出土有一件圈足碗和一块兽骨。
陋板龙遗址H3
陋板龙遗址H3出土物
H4
位于陋板龙遗址中部,开口于①层下,被G1打破,东西向,坑口213°,坑长约1.2米,宽约0.4米,深约0.1米,填土为褐色沙性土,出土有3块酱釉瓷片。
Y1
陋板龙遗址Y1
位于陋板龙遗址西侧约10米处,北盘江南岸一级台地断面上,残存部分窑口、窑室及窑床,方向不明。窑址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窑室。窑址残高约1.4米,其中上半部高约0.3米,窑室高约1.1米。
陋板龙遗址Y1出土物
G1
位于陋板龙遗址中部,开口于①层下,南北向,打破H3和H4,沟宽约0.2~0.4米,深约0.1米,填土为褐色沙土,土内包含少量瓷片。
陋板龙遗址G1
灰坑中都有夹砂陶片与瓷片伴出的情况,出土的夹砂陶片较大,H1出土的数片陶片甚至可以修复。这是一个重要现象,由此,我们或可重新考虑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片的年代。
3.遗物
陋板楼遗址出土遗物可分为陶片、瓷片、铁器、动物骨等。陶片陶质多为夹砂陶,器型为敞口、溜肩、圜底,多饰席纹或方格纹。瓷片的总体特征是,圈足器较为普遍,其中瓷片中不施釉者较多,瓷釉者以酱黄釉为主,少量白瓷青花、黑瓷、青瓷。除此之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骨骼多属于较大型的动物,可辨识出猪、牛等常见家畜。
陋板龙遗址出土部分陶片
(1)陶片
陶片在整个遗址均有分布,且多与瓷片混出,同时在遗址区范围内也有采集到陶片。这些陶片均为夹砂陶,陶色以红褐、黄褐及灰褐色为主。陶质较好,烧成温度较高,所夹的砂较均匀,整个遗址各个地层所出的陶片均不见有太明显的差异。
陋板龙遗址出土部分陶片
陋板龙遗址出土猪牙(左)、牛牙(右)
陋板龙遗址出土陶片
(2)瓷片
陋板龙遗址出土遗物以瓷片为大宗,另有少量的陶片、铁器。遗物主要出土于遗址东部的①③层中,其他层较为少见。其中瓷片中不施釉者较多,瓷釉者以酱黄釉为主,少量白瓷青花、黑瓷、青瓷。按照瓷片特征,以瓷片口沿部分和器底,可分为以下型制。
口沿
A型:
碗形,直口或微敞口,碗状,尖唇,斜腹以白瓷和青花为主,胎体相对细腻,灰白色。
陋板龙遗址A型口沿
B型:
罐形器,敛口,窄沿,圆唇,斜腹,上腹部有凸棱,多施釉酱黄釉,釉色不均,胎体粗糙。
陋板龙遗址B型口沿
C型:
罐形器,敛口或直口,圆唇,窄沿,束颈,釉色多样,以酱黄釉和黑釉为多,施釉不均,胎体多为灰白色。
陋板龙遗址C型口沿
D型:
盘口,尖圆唇,矮领,领下内收成直腹,多为青花,有釉下彩,胎体灰黄。
陋板龙遗址D型口沿
E型:
罐形器,敛口,尖圆唇,宽卷沿,直颈,施釉酱黄釉及黑釉等,釉色不均,胎体粗糙。
陋板龙遗址E型口沿
器底
A 平底
大致可辨器型有罐类和瓶类器,因瓷片破碎,统一归为A型平底器。这些平底器多无釉或施釉不到底,器底胎体多裸露,胎质粗糙简单,少量器底内侧有支烧和支钉痕迹。
陋板龙遗址出土平底器
B 圈足
Ba型,矮圈足,足底较平,此型圈足多不见施釉,胎体较厚且粗糙,呈灰黄色。
陋板龙遗址出土Ba型圈足器
陋板龙遗址出土Ba型圈足器
Bb型,圈足略高于Ba型,足底略尖或略圆,此型圈足施釉的亦较少,多实胎外露,胎体较厚且粗糙,多呈灰黄色及白色。
综上,陋板龙遗址③层口沿及器底瓷片,其中口沿片略占多数,而从③层瓷片统计结果看口沿数量略多于器底,口沿以C型为主,器底以Bb型圈足居多。
陋板龙遗址出土各类口沿比例
4.年代及文化性质问题
遗址为坡状堆积,本身结构不稳定,易发生滑动,加上后期耕作,对遗址地层破坏较大,造成早期地层破坏严重,早晚遗物混杂。此处河道较宽,且弯曲较大,江流在宽阔的河床上由于沉积环境的长期作用,时常发生改道,这对台地上的文化堆积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目前发掘面积较小,无法确定早期地层是否存在残留。
遗址出土夹砂陶片,与六枝老坡底遗址所出陶片较为相似,巧合的是,老坡底遗址出土的早期遗物也未出土在早期地层之中,而与晚期遗物伴出,这反映了贵州早期遗址的普遍保存情况。
遗址早期遗存的拥有者应当是秦汉时期盘江流域古代土著民族,这一土著民族考古学文化的命名还有待更多的发现支撑,但这一族群的考古学特征已初露端倪,主要特征是流行敞口圜底夹砂陶器,董箐遗址和坡们遗址出土的房屋遗址表明这一民族过着定居生活,具体生计方式还不明朗,从出土的渔具和狩猎工具判断,渔猎还在这一族群的生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尾巴田遗址
1.地层
该遗址地层共3层,文化层厚约1.7米,文化层以下为生土。
①层:灰褐色土,耕土层,厚约0.15米。出土有少量瓷片、石制品。
②层:浅灰褐色土层,土质密,距地表约0.1米,厚0.1米,土中包含有炭屑及烧土颗粒,出土少量酱釉瓷片。
③层:红褐色粘土层,距地表深约0.18米,厚约1.45米,土质紧密坚硬,土中含有少量炭渣及烧土粒,遗址内的石制品及陶片大部分出土于这一层。③层以下为生土。
尾巴田遗址地层堆积
2.遗迹
房址1处、灰坑4座、柱洞若干。
F1
位于发掘区中部T0402内,开口于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房址平面略呈梯形,前窄后宽,朝向为275°,背对北盘江。房址仅发现有5个柱洞,柱洞均圆形,深约0.1~0.3米,直径约0.2米。从柱洞相对位置看该房址进深约4米,面宽约2.8米~3.7米。
尾巴田遗址F1
H1
位于遗址中部,T0403北隔梁中部,开口①层下,打破③层,方向为280°,平面为不规则椭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平底。出土有少量细碎的陶片。
尾巴田遗址H1
尾巴田遗址H1出土陶片
H2
位于遗址西南,T0504内东部,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方向为305°。坑口略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斜壁圜底。长约0.6米,宽约0.5米,深约0.12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粘土,土内夹杂有少量炭屑和红烧土点,未见其他遗物。
尾巴田遗址H2
H3
位于遗址西南,T0504内东南侧,开口②层下略呈圆角长方形,方向为275°,口大底小,斜壁圜底。H2南北长约0.68米,宽约0.52厘米,深约0.26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粘土,夹杂有厚约0.02米红烧土层,土内夹杂有炭屑,未见其他遗物。
尾巴田遗址H3
H4
位于遗址中部,T0403北部,开口①层下,打破③层,灰坑略呈不规则椭圆形,口大底小,斜直壁,底不平。出土有一件陶质极为松软的陶器。
尾巴田遗址H4
尾巴田遗址H4出土陶器
3.遗物
尾巴田遗址目前发现的遗物包括石器、陶片以及瓷片。其中①层和②层发现的瓷片与陋板龙遗址出土者完全相同,且这些瓷片与少量石器同出。石器、陶片大量集中发现于遗址③层内,从整个遗址情况看,石器及陶片又集中出土于遗址西南角数个探方,尤其是T0402及T0403③层的L1和L2两个水平层上。按照不同类别,可将出土石制品初步划分为10类,即:石锛毛坯、刮削器、石核、石片、磨石、砸击品、砍砸器。
尾巴田遗址出土石锛毛坯
尾巴田遗址出土刮削器
尾巴田遗址出土石核、石片
尾巴田遗址出土磨石
尾巴田遗址出土砍砸器
尾巴田遗址出土砸击品
尾巴田遗址各类石制品所占比例
4.遗址年代的推测
首先,就我们目前的发现而言,尾巴田遗址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者仅见于6件石制品上,石器制作技法以打制为主,从陶器看③层内的陶片以灰褐色及黄褐色为主,胎体夹砂且泛青灰色,陶质松软;另一方面,尾巴田遗址石器的形制和能辨别的制作技艺看均与孔明坟的石器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从出土的陶片来看似乎尾巴田遗址的陶片烧成温度要略高,陶胎内夹杂的细砂较少,这些陶片特征与孔明坟遗址晚期陶片较为相似,因而我们推论尾巴田遗址的年代上限当与孔明坟遗址的年代相似,而孔明坟遗址测年数据在距今4900年左右,因此尾巴田遗址也当在此年代前后。
(执笔 张兴龙、韦松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