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留学热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097字

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留学热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刚到任半年的贵州巡抚林绍年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请选派学生出洋留学。节录如下:

1905年10月,林绍年先后又上《秋冬两季资送学生出洋折》《高等学堂设立预科并派员出洋考察折》两折,说明“本年春夏,前赴日本游学各生六十四名,又派知府吴嘉瑞等十四名前往考察洋务诸事”,但贵州财政困难,地偏俗陋,应选无人,选派留学生遇到种种困难,表示以后有可挪之款,即酌量加派,以期教育普及,不辜负朝廷推广教育之至意。文中抄录留日学员详细名单,通共全年已由黔资送151名赴日。这就是近代史上贵州第一次出洋热。

林绍年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上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朝廷即另派岑春萱为贵州巡抚。林绍年继续在贵州一段时间,临走前写了一个《筹办黔省事宜》奏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治黔的治本、治标、标本兼治的意见,把派学生留洋道为“本中尚有其本者”。看来林绍年对于培养贵州人才是非常执着的。

贵州这股留洋热,事非偶然。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事日非,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亡西安。为了挽救危局,维持封建王朝统治,清廷不得不重提“变法”“新政”,教育改革理当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在西安时就下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并许诺学成回国后赏给进士、举人等身份。第二年回京后,又督促各省督抚选派留学生。对于留学的国家,湖广总督张之洞力主选派留日。早在《劝学篇》中,他就曾说过:“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因为日本路近费省,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中日情势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因此,从清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留日高潮,留学人数年年激增。1901年仅280人,1903年1000人,1904年1300人,1905年增至8000—10000人。

贵州以西南封闭之奥区,也赶上了这股潮流。尽管省财政窘绌,一年内也资送留日151人,一时称为盛举。不过,与全国当时近万人留日相比,贵州留日人数仅占全国同期留日学生总数的1.8%,仍属于挂末地位。

贵州这批留学生中,学习师范的76人,考察学务的16人,学习实业以及自费留学不明学科的59人。学师范和考察教育的占贵州留学人员总数的61%(《贵州省志·教育志》)。这些人回国后,大多成为贵州近代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坚,不少人成为辛亥革命前后贵州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当时率领留学生赴日的教员周恭寿,从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毕业,回贵州,先后出任贵州咨议局代理议长,第一任贵州教育厅厅长,创办贵州大学(预科)兼任校长。其弟周昌寿在日本攻读物理学达13年,回国后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黄干夫、吴嘉瑞、钟昌祚、漆运钧等人,有的成为贵州著名实业家,有的致力贵州民主革命。在官派留学生之外,游学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有平刚、于德坤、安健等,他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为贵州辛亥革命的骨干。

在贵州留学高潮中,兴义下五屯刘氏家族奠基人刘官礼及其子刘显世,得风气之先,率先资助兴义青年40多人出洋,其中有刘显治、王伯群、王聘贤、何应钦等,日后多成就为一代著名人物。在贵州第一次留洋高潮之后,不同年代出国留学者代不乏人。著名的如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周达文;民主革命先驱黄齐生;贵州文教科技界先贤乐森碍、丁道衡、谢六逸、刘薰宇、姚华;彝族诗人余达父;等等。留俄、留法学生中还有黔籍国民党重要人物谷正纲、谷正鼎、张道藩等人。

行文至此,我很想知道,在林绍年之后,贵州百年来还出现过多少次留洋高潮;查了一下《贵州省志·教育志》,才知民国十六年(1927年)前贵州官费生出国留学只有41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之后,无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全省公派留学生共23人;20世纪60年代中断了10年。改革开放后,高潮再起。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贵州省以“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两种方式共选派出国留学生200余人,自费留学未计,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者空前增多,但《教育志》未及收录人数。从1905年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到改革开放之前,贵州从留学生人数看,似乎未超越林绍年那个年代。20世纪80—90年代后,终于出现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新高潮,贵州留学生人数激增,回国或回黔报效祖国,报效桑梓者日众。但与全国留学生的规模相比,也实在不成比例,100年时间过去了,仍居全国挂末地位。振兴贵州,全赖人才!“人才是本中之本”,百年沧桑,说明这些话是颠扑不破的至理。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