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明清时期贵州封疆大吏为何难觅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660字

明清时期贵州封疆大吏为何难觅

贵州封疆大吏难找,也难当,这是明清时期贵州令人注目的特殊现象。

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起,中央王朝就常常为了选派主持贵州工作的封疆大吏而伤脑筋。物色第一任贵州布政使,史书记载说“上难其人”,皇上为选人犯难,挑来选去才提拔了一位三品副布政使为二品布政使来贵州主政。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贵州用兵始定,设巡抚,又出现“廷臣应推者皆畏避”的局面,幸好有翰林院修撰王恂“独毅然请往”,他来贵州也才干了两年便被召回京去了。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贵州新设程番府(今惠水),地处万山之中,民族杂居,“吏部难其人”,特别破格提拔了一个知县来程番府任知府,这个知县名邓廷瓒,在贵州呆了9年提拔到山东担任参政;5年后(明弘治二年,1489年)又调回贵州,升为巡抚。他是京官中来贵州干得最久的一个。史书对他有不少好评,说“廷瓒有雅量,待人不疑,时多称其长者”“军中号令严明,将校畏威,贵州平苗功为尤伟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贵州巡抚江东之因战事失利被罢官,朝廷找接替人选时,又是“帝难其人”。廷臣乃推荐郭子章出任。这个郭子章是贵州人比较熟悉的一个巡抚,因为他写了一部60卷的《黔记》,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贵州历史文献资料。他在贵州10年,也是干得最长的一个巡抚。9次向皇帝上书请示调走回乡“终养”,终于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得到批准离开贵州。

为什么古代贵州官难找?这固然因为贵州太偏远、太穷。人们都知道柳宗元编造的“黔驴技穷”的故事,但许多人不知道,柳宗元还有一句更难听的话:“播州非人所居”。原来唐元和年间,刘禹锡、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唐宪宗决定把刘禹锡贬到播州,柳宗元贬到柳州。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惊呼贵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怎么去得?当时,还有一个叫裴度的宰相说“播极远,猿猴所宅”,把贵州说成是猿类住的地方。

明末清初写《桃花扇》的那个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孔尚任还说过:外人不愿来贵州,是因为“轮蹄之徙来,疲于险阻(极言交通不便),怵于猛暴(极言野蛮得可怕),惟恐过此不速(快快走开)”“官司其地者,视为鬼方,蛮触之域,恨不旦夕去之”。过路都觉得那么恐怖,何况呆下来做官!

其实,不少人不愿意来贵州当官,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那就是明清两朝,贵州几乎是战事连年,中间有几年间歇,往往也是新一轮战乱的酝酿期。这样的特殊环境,带来了一个特殊要求:派到贵州的封疆大吏,既要懂政治,又要懂军事。许多文官来贵州后都成了武将,成年调兵遣将,东征西讨,甚至连命也搭上了。明清两朝,战死或战败自刎在任上的贵州省一级大官就有七八个:

据郭沫若在《芭蕉花》中自述,他的外祖父杜琢章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代理贵州黄平知州,在农民起义中城池失守,亲手杀死了四岁的女儿后自尽于公堂,其妾和另一七岁女儿也跳水自尽,连随从的男工女婢也都殉死,只有日后成了郭沫若母亲的当时幼女,被一位奶妈背出逃生,回四川后长大嫁给郭沫若父亲郭朝沛,才有了郭沫若。

这样的地方,封疆大吏为调兵遣将、筹粮筹饷疲于奔命,哪有精力去抓经济文教建设,而经济上不去,社会也难稳定,处于如此两难境地,当官的视为畏途,也就不奇怪了。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