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东山及其掌故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故事集》 出版日期:2015-03-01 文章字数:2095字

东山及其掌故

东山在老贵阳东面,故得此名。太阳东升,山上霞光灿烂,又名栖霞岭。还因它像一只虎,虎为山中之王,老百姓就把它喊叫老王山。明代列贵阳十景,“东山胜概”为十景之首,名气很大。

明初,洪宗和尚开山建寺,寺名三省,很有儒家味道,后相继改名法昙寺、东庵,与相宝山屏山寺并称明代老贵阳两大佛寺。经清代扩建,东山寺除了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之外,还添建观圣殿、奎阁以及振衣亭、小鲁亭等,与后建的弘福寺并称清代老贵阳两大佛教丛林。民国时期,省长卢焘建高会亭于山顶,供重九登高的文人墨客呤诗作对。

东山的另一胜境是摩崖。在东山的九曲径上,有“忍耐”、“云坡”、“云深处”、“天然奇妙”、“为善最乐”、“忠孝”、“一览众山小”、“栖霞岭”等石刻,洋溢着儒、释精神。寺内有袁思的“龙”字,高一丈,与黔灵山的“虎”字相互辉映,成为贵阳摩崖的双璧。还有“君山读书处”、“俯察品类”和赵德昌的诗碑一块,文气、士气极为浓厚。凡登临东山者,无不对这些摩崖和诗碑反复品味。

抗日战争时期,有防空部队驻守在山顶。同时拆除高会楼,安放高射炮。山上还建有一个防空观察哨,如日机来袭,便在山顶挂起灯笼,以此叫市民躲避空袭。解放以后,小有修缮。为招待苏联专家,上世纪50年代曾把个别殿宇改为舞厅。60年代,朱德、陈毅曾登临东山,分别留下《上东山》和《登东山》两首诗。“文化大革命”,佛像、经卷、文物悉被捣毁,殿阁梁柱被拆下盗走。之后又在山顶修电视发射塔,历史悠久的东山寺面目全非。进入21世纪,东山寺由民间修复,现已批准开放。

掌故一 月亮岩和许氏墓群

东山脚下有一个老贵阳胜景,名叫月亮岩。此岩下陷处呈半圆形,每当有月亮的时候,由于光线受到岩面凸凹的影响,形成一个上弦月的光面,宛如一个月亮,这里也就因之称为月亮岩。改革开放以后,在此先修了教师新村,后又沿山建了一大片宿舍,这个胜景就消失了,只留下“月亮岩路”的名字。与它一道消失的古迹,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许氏墓群。月亮岩下有个坡地叫社坛坝,后谐音为晒田坝。贵阳望族许家的祖茔地就在这里。许氏有近十代人安息于此,时间包括明、清两代。这许氏的入黔始祖以战功升任贵州卫指挥佥事,留守贵州。其后代出了不少名人,其中的许一德是明《贵州通志》的主编,指月堂也是他的后代许善所的私宅,后成为老贵阳声誉很高的佛寺。1996年,晒田坝基建施工中发现许氏墓群,得墓志铭七盒。其中有贵州巡抚、《黔记》作者郭子章所撰的许一德的墓志铭。这些墓志铭是一个望族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碑现存达德学校内,但无人管理,是为憾事。

掌故二 杨君山曾在山顶读书

在东山寺弥勒殿左侧的石壁上,有一块“君子读书处”的斑驳石刻。这是纪念贵阳人杨君山的刻石,是一曲为民请命的颂歌。杨君山为明末贵州举人,名大宾,君山是他的字。崇祯年间任赵州知事,爱民如子,以德化民。之后升湖州(今浙江吴兴)府丞。时值湖州大旱,颗粒无收。上司不顾旱情,依然严令征收田税。大宾实述灾情,恳请为农户减免税收。经数次陈情,均未获准。大宾气愤,当庭拔剑自刎。幸抢救及时,未成悲剧。不久逝世于任上。湖州百姓感念他为民请命的义举,立祠纪念。贵阳人知道此事后,因他曾在东山顶上读过书,故在此题“君山读书处”五字,缅怀乡梓的这位贤士。由此想到前苏联的乌克兰,在农业集体化背景下,当局不顾百姓死活拼命征粮,导致许多人饿死。当时丧尽天良的官员们明知饿殍遍野,但为保自己的官位,不仅不为民抗命,还助纣为虐,火上加油。乌克兰独立之后,政府解密了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将悲剧公之于世,并树碑纪念这些无辜的死难者,并把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六定为“饥荒纪念日”。贵阳东山石刻“君山读书处”,昭示了儒家的仁爱美德,其意深远。面对刻石,思绪万千,筑城杨君山不愧乡梓勒石纪念。

掌故三 铁肩和尚

铁肩和尚是民国时期东山寺方丈,俗名刘仁纪,四川仁寿县人。因家中有田产,其父为保存家业,聘请峨眉拳师“杨幺胖子”到家中辅导儿子,刘仁纪因此练就一身武艺。他听说贵州梵净山有高僧武功超群,遂前往拜访,并入梵净山护国寺削发为僧,得法号“铁肩”。后至贵阳青岩,住万寿宫。因与人发生冲突,打伤多人,不能在青岩容身,乃入省城,相继入弘福寺、东山寺为僧。民国24年即1935年,东山栖霞寺方丈本川和尚圆寂,铁肩和尚继任方丈。这位高僧以武术闻名于贵阳,尤以一指功和朱砂掌闻名,能以一指击穿桌面,以一掌打碎方砖。据说,他看见米铺老板借故抬高米价,便上前抓了一把米在手中一捏,米全部成粉,迫使老板下跌米价。贵州辛亥革命前夕,因铁肩和尚支持革命,乡贤张忞等主动与他结交,并派进步青年入其门下习武。贵州辛亥革命宣告成功之后,铁肩和尚被聘担任武术教练多年。除拳法造诣高深外,铁肩和尚还精通中医。他建有济民医院,收费低廉,出诊不要车马接送,对穷苦百姓则免费治疗,很受民众敬重。民国25年即1936年,铁肩和尚圆寂于东山寺,享年八十一岁,据说其坟就在东山。铁肩和尚的传奇事迹在老贵阳广为流传,致使当年的贵阳人无人不知道他。张忞曾赠铁肩诗一首,赞誉这位筑城和尚:

贵阳地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