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遗址及古墓
一、古遗址
(一)洪渡窑遗址
洪渡窑遗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镇附近乌江西岸的一级台地上,共5座,其中1座在镇的南面洪渡河北岸,另外4座在镇的北面大坝田村瓦厂堡。
1989年夏,贵州省博物馆试掘了其中1座,编号为2号。窑顶、窑门无存,仅残存窑壁、火塘、烟道、窑床、排水沟五部分,东西长3.62米,南北宽2.72米,窑壁残高1.50米。各部均用细泥掺砂拍实,内抹光,窑体坚硬,呈青灰色。火塘(存残底)半圆形,长1.10米,宽2.32米,厚0.26米,面低于窑床0.20米,内可见零星木炭渣和草灰,并有很薄一层灰白色烧结层。窑床呈正方形,高于排水沟及火塘,长2.18米,宽2.16米,床面略向西倾斜,有瓦当、板瓦、草灰、木炭渣混杂在上面。排水沟设置在窑壁和窑床之间,深0.04米,口宽0.08米。窑壁残高1.38~1.52米、厚0.1~0.2米,在1米高处微向内收,内壁平整光滑,外表凸凹不平。壁外生土形成0.20~0.30米厚的坚硬红烧土层。烟道共三条,在西壁左、中、右三处,竖向建造,中者略大,断面均呈长方形,下大上小。
出土器物除砖、瓦、瓦当外,还有喇叭状陶拍、陶狗头范、陶柱形器、陶器口沿残片、印方格纹陶片和车轮纹、车轮斜方格纹、车轮叶脉纹、水波十字纹砖。砖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瓦当14件,当面和脊面为云纹,内为压布纹,其中1件有手拇指印1个,面径14.8厘米。
该窑依坡地地形建造,呈半地穴式,类似西安北郊汉代窑和四川武胜匡家坝汉窑,出土器物与贵州省内东汉遗址和墓葬的遗物相同,因此该窑应为东汉时期遗存。
洪渡汉代窑址的发现,为研究贵州历史上的制陶工艺、与中原地区文化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水特姜司古城遗址
水特姜司古城遗址位于德江县县城西南10公里的龙泉坪,后依五仙山,前临梁家大坝,坝前为深谷,是一天然壕堑,素为屯军要地。宋代,苗族首领在此修建皇城、宫殿。陕西咸宁进士张恢,奉命平定思州苗族起义,授水特姜长官司正长官。水特姜司为思州军民安抚司所属52长官司之一。龙泉坪长官司长官张坤元在此筑城设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司设县。元明时期的衙门、房舍早已毁坏,现仅存房基、石阶及古城残垣。
(三)观音山莲花庵遗址
观音山莲花庵遗址位于铜仁市漾头镇茅坡村西南1公里的观音山上。该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满山苍松翠竹,风景绝佳。山腰有洞曰莲池,后改名九龙洞,为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由洞口右侧过甘露泉,循盘山道可至莲花庵。
据清光绪《铜仁府志·地理志》载,莲花庵“在天台山,不知建自何时”。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铜仁知府卡彝庵谐邑侯王慎庵及里人贡生徐闫所撰《天台山莲花庵记》云,山“状似莲萼,嶙嶙巉巉,葱巍夺目……故前人袭天台之名以名之,因颜其庵曰莲花……余从山隙蜗绕蚁盘而登,折行数级,乃至山顶。顶有阁,阁置山坳,广不数武……小步阁前石坪、云盘诸胜,度石峡,有赑屃越而上,始造石台。台可丈许四面峭绝”。从上述记载可知,莲花庵应建于清康熙以前,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阁楼,后毁。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在天台山西侧的山崖下另建莲花庵(又名莲花寺),并在山脚的通幽峡旁建山神庙。清咸丰八年(1859),灯花教徒募资重建莲花庵。山顶的玉皇阁和后面的送子观音殿以及前面的石拱桥,亦可能建于清嘉庆或咸丰年间。后多有毁坏,但房基、石拱桥及部分碑记尚存。
清嘉庆以后重建的莲花庵,五间,面阔15.7米,进深7.53米,因系依崖而建,后檐以石壁为墙。现存的两座神台,均位于岩檐下,故明间的进深可达10.43米。房基内的石柱础、台阶大都存在,并有不少青瓦碎片。庵前一龛座上有“嘉庆二十五年仲秋月首士吴启祥化建修”的题刻。山神庙旁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石碑一通。莲花庵遗址西侧的盘山道旁,尚有清同治七年(1868)的残碑一块,上存“新建送子”等字样。
天台山顶后期修建的玉皇阁及送子观音殿,墙体为块石所砌,厚0.4米,神台为青砖所砌。玉皇阁殿面阔2.97米,进深3.05米,亦为小青瓦屋面。阁前的石拱桥建于原来的石峡上,名仙人桥,亦称奈何桥。桥面宽1.88米,净跨1.65米,高2.17米。四面峭绝的石台及他景物依旧,石台后人称望乡台或舍身岩。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梵净山金顶古庙遗址
梵净山金顶古庙遗址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梵净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新金顶海拔2493米,附近历代所建寺庙甚多,明代以来,战乱频仍,屡建屡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反,战火蔓延到梵净山区,寺庙几乎全部被毁。相传后由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李太后捐资修复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通明殿等处。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红号军首领之一赵子隆曾据山抗清,在清军对号军的镇压中,又将所有寺庙焚毁。清同治九年(1870)后,隆参和尚多方募化,先后修复了回香坪、报恩寺。光绪元年(1874)六月,一支清廷叛军30余人,在刘满的带领下进驻梵净山,清廷先后派贵东道易佩绅、贵州巡抚岑毓英主持清剿,直至清光绪六年(1880)终将刘满部剿平。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茶店碑》记载,隆参和尚“重新募化,依旧修造,床修镇国、水源、明珠等寺,修复回香坪、明镜山各庵,新开老金顶,重修新金顶、九皇洞各殿。斯时,庙宇辉煌,神像皎洁,较从前尤甚”。这些庙宇,因受条件限制,大多就地取材,用石块砌墙,薄石板盖顶,比较简陋。20世纪50年代后,朝山活动停止,经多年风雨侵蚀,已经坍塌。现存寺庙遗址有释迦殿、弥勒殿。
新金顶的金刀峡两边,东北为释迦殿,西南为弥勒殿,之间建有天仙桥,沟通两殿。释迦殿面阔5.6米、进深5.68米,前有影壁,长3.6米、厚0.7米,殿后有一天然石台,名晒经台。弥勒殿面阔5.3米、进深5.4米,殿前影壁长3.1米、厚0.55米。两殿及影壁的墙体,均为薄石块砌筑,无黏合剂,墙体下厚上薄,有明显的收分,厚度0.8~1米。据金顶摩崖及《贵州通志》记载,两殿屋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1985年,贵州省文化厅拨出专款,由江口县人民政府主持修复,仍以铁瓦覆盖。二殿始建于明代,殿内原有明代铜铸释迦、弥勒像各一尊,今均无存。
天仙桥,在金刀峡上,为块石干砌拱桥,长5.41米,宽1.95米,净跨3.1米,两端各有五级台阶,始建年代与释迦、弥勒殿同。清康熙八年(1669)、十八年(1679)、五十二年(1713)曾几次重修。在新金顶山腰,尚有两天桥,长3.9米,宽3米,清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葺。
观音殿,在新金顶半山腰凹陷处,面积约25平方米,庙貌已不可考。据碑刻得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道光元年(1821)曾修缮。
承恩寺,又名上茶殿,在新金顶与老金顶之间的山洼里,分前后两院,始建于明代。前院左侧有配殿三间,通面阔12.3米,进深4.4米;右侧有配殿四间,通面阔15米,进深4.3米。后院有正殿五间及后殿三间。正殿,高二层,面阔20.9米,进深7.1米,屋脊高4.5米,二层楼面高2.05米。后殿亦为二层,面阔9.42米,进深6.24米,屋脊高4米,二层楼面高2米。前后殿墙厚0.6米。后院的左前角有一石砌碉堡,面阔5.8米,进深4.35米,墙高4.1米、厚1.25米。承恩寺左右及前面均有石墙围护,后为悬崖,占地面积1128平方米,围墙底部厚2.1米,上部厚1.6米。山门为券洞门,门额阴刻“敕赐承恩寺”五字。山门为东偏南43度,大殿为东偏南38度。
镇国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正殿,三间,面阔14米,进深8.3米,山墙高3.7米、厚0.6米。配殿、僧寮、厨房等因毁坏严重,仅存部分房基。镇国寺的左右及前面亦有石墙围护,后为悬崖。围墙厚1~1.1米,高3.7米。正面有山门,为南偏东24度,左侧尚有二道侧门。整个寺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九皇洞,在老金顶下,为一天然石洞,前宽后窄,前后均砌有石墙,两侧石壁上凿有安装檩子的孔洞,屋面为双坡顶。左侧石壁上有清道光九年(1829)的碑记。相传为九皇娘修炼之处,洞内尚有伪托的皇娘梳妆井、磨簪石等遗迹。
通明殿,位于老金顶山脚,始建于明代,现仅存遗址。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梅林寺咸同起义遗址
梅林寺咸同起义遗址位于德江县县城北23公里的甘溪金山顶上。原寺庙有正殿、外堂、禅房、山门,占地6670平方米,寺内有清泉。寺周山险林密,仅一崎岖小路可上,易守难攻。
清咸丰六年(1856),安化(德江)济安团团首胡胜海(又名胡黑二)等人率团灯花教徒万余人在甘溪梅林寺起义,起义军以黄布包头为号,故称黄号军。初期以此为根据地,修筑工事城墙,修建宫殿和粮仓,拥胡胜海为“威福王”。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稳坪团首杨德友趁黄号军出征,后方空虚,攻陷并焚毁了皇城建筑,迫使黄号军移营另建根据地。
皇城基址、石城残垣今仍可见。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岑头盖咸同起义遗址
岑头盖咸同起义遗址位于思南县县城西70公里绿池河西岸的杨家坳,海拔900多米,四周峭壁悬崖,周长15公里,中部低洼开阔。
清咸丰八年(1858)元月,灯花教首领刘仪顺与团首何冠一等,率思南府致和团数千教众在府北鹦鹉溪起义,以白布裹头为号,故称白号军。白号军曾攻破思南府城,杀死知府,于次年二月在岑头盖修筑了前、后、左、右、中五大营垒和八道卡门,营房三千多间,驻军两万余人。清咸丰九年(1859),刘仪顺在岑头盖建宫殿,设府署,立朱明月为秦王,又称嗣统真主。刘仪顺自封为左丞相,统管军政大权,发布誊黄(布告),提出“灭此胡党,宏我汉京”的政治主张,号召群众“各安尔业,各适尔居”,并铸造“嗣统通宝”钱币,实行且耕且战。白号军纵横千余里,聚兵数十万,持续十余年。到清同治二年(1863),刘仪顺建立的秦王政权迁往秦家寨后,岑头盖仍为白号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现白号军建的宫殿、府署、花厅、昭忠祠基址尚存,山上的石窝、石磨、石水缸到处可见,特别是白虎嘴上前营的城墙、卡门,至今仍保持完好。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荆竹园咸同起义遗址
思南荆竹园
荆竹园咸同起义遗址位于思南县县城西南55公里的乌江东岸文家店镇老店子村,整个地形呈椭圆形,兀立于群山之中,海拔950米,山势陡峭,四方各有一条崎岖小道。中部低洼,有天然水池,广460平方米,可供饮用和灌溉。山上险要处设四卡控扼山道,卡门为石垒砌,紧连城垣,并建有壕沟、营垒、房屋、粮仓、养马场及制造炸药、加工粮食的简易作坊。
荆竹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刘仪顺领导的白号军,开辟的又一个重要根据地,由将领肖桂盛率万余黄、白号军驻守,为时长达8年。由于肖桂盛配合友军不断重创清军,故成为清军攻击的重要目标。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派原浙江按察使李元度以一品顶翎总理统兵援黔,亲率湘军万余,分两路入黔,直指荆竹园。湘军以数倍于号军的兵力,用洋枪洋炮,多次发起猛攻。由于号军英勇善战,清军屡遭失败,李元度因此被降为二品。次年清廷派席宝田又领万余湘军,采取剿抚兼施、分化瓦解、以号攻号、步步为营、切断外援、长期围困的战略,于清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四,攻入荆竹园,守将肖桂盛战死。
荆竹园陷落,整个号军根据地失去了屏障。随之,秦家寨、偏刀水、上大平、玉华山也先后失守。刘仪顺于岩门关带领部分号军突围,激战被俘,被押往成都杀害。
荆竹园大小卡门、壕沟、营垒屋基残存,当年号军舂米、制炸药的碓窝遍布其山。在被烧毁的粮仓遗址内,仍可找到层层煳米。人们在生产中也常挖出当年号军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三角庄咸同起义遗址
三角庄咸同起义遗址位于江口县德旺乡西北2.5公里的德杨柳坡,由三座相连的土山组成,周围约2.5公里。遗址面临顺溪河,背靠朝阳山,是德旺场通往梵净山、凤凰山的咽喉。
清咸丰五年(1855)十月初二日,铜仁举人徐廷杰、梅济鼎反对府吏苛政,抗粮请命,率众攻入铜仁府城,连克松桃厅城、思南府城、印江县城、石阡府城。起义军均用红巾裹头为号,故称红号军。咸丰六年(1856)正月下旬,梅济鼎、徐延杰先后战死,另一位红号军首领田瑞龙拥吴三童复起,江口五洞农民积极响应,旋于五洞三角庄建立根据地。10月下旬,湘黔清军对红号军进行“会剿”,26日攻陷三角庄。田瑞龙等突围后不久被俘,解送贵阳杀害。
现遗址尚可见红号军所筑前营、中营、后营基址,各营分别围以土石木城。今残留土筑围墙高1.7米,墙内有战壕,壕宽1.7~2.4米,深1米。前营向德旺一面为大门,筑有土城战壕三道,层层叠进。前营最高点,原有砖基土塔一座,作为根据地标志,今仅存塔基。中营、后营屋基尚可辨认,地面上残存陶瓷碎片甚多。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墓
(一)煎茶溪古墓群
煎茶溪古墓群,共3座,俗称“草寇坟”、“苗王坟”,位于德江县县城南24公里的煎茶溪新场,分布在相距约200米的两个山包上,早年被盗。1983年11月,贵州省博物馆发掘清理了其中1座。墓碑形制为并列的双室石室墓,两室互不相通,墓向北偏西78度。双扇石门装置在门臼中,可转动,无纹饰。墓室为长方形,长3.78米,宽2.14米,墓底至藻井高3.30米。墓室中部为一块整石制成的棺床,长3.48米,宽1.80米,厚0.14米。棺床的后端与腰部,均用石块承垫,前端二角各以一个作跪姿的顶棺奴承垫。墓壁中部左右各设一浅壁龛,无纹饰。墓室后壁刻成仿木构建筑的龛,龛中央为一浅浮雕的屏风,纹饰漫漶不清。龛旁为两根八角柱,上有额枋,柱顶置栌斗,承托挑檐。其上为檐掾,檐掾上是装饰性的屋面,屋角起翘,无勾头滴水。龛下部为铺有桌布的案,桌布上浮雕缠枝忍冬纹。墓顶分三段,前、后段平顶无纹饰,中段为藻井,左室藻井内刻一太阳纹。右室与左室结构基本相同,石刻区别表现在几案上,右室为象腿脚,桌布上石刻为双凤朝阳。
仅在左室棺床下淤泥中出土青瓷碗底随葬品1件。右室棺床下淤泥中出釉陶碗5个,其中2个已残,完好的为敞口、侈唇、假圈足。此外在扰土中还发现铁斧1柄,清代钱币10余枚,系扰乱时混入。
墓顶棺奴风格与遵义宋淳佑年间的田通庵墓中所出类似,石刻内容和风格与黔北墓石刻既有类似处又显简略。此墓应为宋墓,可能晚于田墓。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张守宗夫妇墓
张守宗夫妇墓位于思南县县城东乌江东岸的万胜山顶,封土高约1.5米,直径约8米,分男女二室,男左女右。墓室左右两壁及后壁各用一块长方形石板砌成,顶部各以6块长条石覆盖。墓室从外向内有4层密封设施,第1层为5厘米厚的木炭,第2层为10厘米厚的石灰、碎石混合土,第3层为10厘米厚的石灰、糯米浆、明矾、碎石和油类混合物,第4层与第2层相同。椁顶以石灰、碎石等混合物分两次灌浆密封,厚约40厘米。墓底各铺3行方砖,男室的砖下铺有1层15厘米厚的生石灰。
男女葬具均系一棺一椁。椁为楠木,长2.2米,宽1米,高1米,盖用3块木枋错缝叠压铺成,四壁各以3块木枋在四角相交处用榫头衔接,底平铺3块木枋。棺为樟木,长2.08米,宽0.68~0.69米,高0.68米~0.78厘米,盖用横顺方木榫接,前后左右及底均系整块枋木,内外四层夹柠朱漆。棺内底部横放两块木枋,上承一块3厘米厚的杉板,板上钻有7个圆孔。男女均仰身直肢,尸体及随葬品浸泡在无色液体中。女尸保存完好,着上衣9件、裤7件、鞋1双,腰横系丝带7道,上覆丝绸提花被,四周填塞衣物,脚下塞棉布5匹。女尸出土后,肌肉萎缩,皮肤棕褐色,四肢关节均能活动,头发花白,部分牙齿松动,牙冠部分磨损,年龄50~60岁。
墓前有残碑一方,高1.65米,宽0.70米,厚0.10米,有帽有座,正中阴刻“明赐进士出身户部山西司员外,郎诏晋中宪大夫□□□张老先生之墓”,左刻“万历三十二年□□□□八日□”,右刻“中宪大夫思南府知府阴镕谨题”。另有二石翁仲及石华表。翁仲残高40厘米,宽20厘米,体形肥胖,长袍大袖,弓脚幞头,均以手托盘,一盘盛果,一盘置印。
出土文物有丝织品、棉织品、金环、银发簪、无花果等。其中丝织品61件,有绢、纱、绫、罗、绸、纺、缎等,花纹制作以提花为主,也有隐条暗花。花纹有流云如意、折纸牡丹、松竹梅、回纹等10余种。品种除衣、裤、裙、被外,还有香袋、袖套、裹脚、铭文方巾、围幔等。棉织品17件,棉布每匹长10.4米,宽0.58米。此外,还出土道教符砖四块和买地券砖一块,各长29.5厘米,宽28厘米,厚5厘米,均有朱书铭文和符篆文。
墓碑及买地券铭文和张守宗其人其事,与清康熙《贵州通志·人物志》、《思南府续志》等所载相符。1980年3月发现,贵州省博物馆挖掘清理。
(三)彭家洞洞棺
彭家洞洞棺位于思南县鹦鹉镇桶井村大头坡东约2公里的乌江西岸悬崖间,洞内有台阶,棺木置于其上,距洞口约10米,棺长2.1米、宽0.7米、高0.7~0.8米。棺内有老年男性干尸一具,仰面直肢葬式,身高1.7米。
随葬器物共26件,其中折扇1件,扇面上单线白描一翁一仆坐于苍松下,题款可见“盛弘兄”三字和一方朱印,印文不能辨识。补服1件,丝质。补子方形(41×39厘米),云纹底,金箔裹丝线制成“丹凤朝阳”图案。棉质长筒袜1双、丝被1床、丝麻长帕2条。丝质长衣9件,有7件穿在死者身上,均朽烂。麻质长衣1件,棉、麻绷带3条,丝质腰带1条。网眼状官帽1顶,质地硬挺但朽不成形,残落在死者头部两侧。丝绵1团,系纱帽的内衬。玉佩2件,菜绿色,形状相同,出于死者头下。纸质扇面1件,一面素地,另一面有题记,字迹模糊不清,仅见“时、令、井、池、成”五字,墨书楷体,字迹工整有力。字条1张,纸质,墨书小楷,出于死者第四层衣内,书写“昨因士兵无知未及辞谢特耑价奉侯万安容面悉眷晚生熊文拜”26个字。出土随葬物及其质地,与本县城郊万胜山顶明张守宗夫妇墓中出土衣着多丝质情况相近,式样也有类似,故时代也应相同。死者身份尚难认定。
(四)徐如澍墓
徐如澍墓位于铜仁市谢桥办事处官洲村的田坝中,坐南朝北,地表可见椭圆形封土,高1.65米,直径6.5米。墓前立石碑一通,高1.4米,宽0.9米,厚0.12米,碑文为“钦加三品卿衔通政司副使,前翰林院编修徐公春帆老府君之墓,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吉日”,行书阴刻。
徐如澍(1753~1835),字郇南,号雨芤,别号静然,铜仁市茶园山人。幼时随父(徐镇)在四川就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18岁时,在重庆应童子试,高中第一名,同年入举,乾隆四十一年(1776)进京会试成进士,次年殿试二甲第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四武馆分校戊戌散馆,授职编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历官于山东、广东、奉天等地。清道光十二年(1832)病卒于乡里,享年82岁。徐氏是学者、诗人、书法家,在贵州、河南、四川、广东等地颇有声望,著有清道光《铜仁府志》12卷、《宝砚山房诗集》20卷、《文集》10卷、《礼文集》2卷等,对地方史研究颇有贡献。
(五)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
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乌江西岸石坡山顶,坐北朝南,立有墓碑,上刻“金角洛夫之墓”6个宋体大字。
金角洛夫石系苏联红军少尉飞行员,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行9人,驾3架飞机,志愿来到中国参战。1939年12月20日,在贵州独山上空对日空军作战中,金角洛夫腿部受伤后,仍然坚持战斗,直至敌机逃遁。返航途中,因迷失方向,至沿河上空机油耗尽,选择在距离县城5公里的乌江边一平坝降落。但当前两架飞机安全着陆后,金角洛夫驾驶的第三架飞机已无空地降落,便将机头转向乌江,迅速跳伞,飞机随之坠地,从他身上碾过,不幸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