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起居习俗
土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习俗文化,起居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局与陈设、日常起居与节庆起居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居住环境
土家族多居于山区,其居住特点为依山靠水以姓氏连寨,虽然山区中也偶尔有田坝,但很少有居住在坝子中间的,原因是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耕地。土家山寨一般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前,也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一般喜欢把村寨建在河岸,便于交通。
聚寨而居,首先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其次是有利于水等资源的共享,第三是有利于交流。
山寨一般靠山面坝。背靠之山,是耕地所在,有利于生产,或者柴水方便,有利于生活。山寨选址,饮用水是第一的,最好有较为充足的井泉水。山寨的大小,通常由饮用的井泉水决定,泉水丰富,居者会越聚越多;泉水小或者枯竭,山民就会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而搬离。
山寨选址,除了考虑柴水方便,有时也考虑朝向,以坐北向南为最佳选择。坐北,可不向北开门,避开北风;向南,则可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利于晒粮收藏。如果,大山的下半腰左右有小山环抱,又可避免过山风的袭击,更属建寨的上乘选址。
在山寨四周,一般遍植树木、翠竹。首选树种为柏树,柏树既有长青常绿之美,又有百年安稳的寓意。种竹主要是为满足生产工具所需,绳索离不开竹,筐篮筛扇都是以竹为原料。另外,各家各户还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李白桃红,花香馥郁,果实诱人。
山寨建筑,依山顺势,高低错落,青瓦屋面,木柱吊脚,黑柱头、红板壁、白窗门,走马转角,简洁而不单调,明快中显几分堂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中界乡小水田村的大寨,算是土家山寨的一个典型。该山寨坐北向南,背靠大山,面向千亩良田。大寨左右低矮的两座小山,一为青龙嘴,一为白虎嘴。进寨的道路是“Y”字形,寨子分为三块,依山顺势,层层递升。家家有正房,有院坝;家家有吊脚楼,有正房吊脚,也有厢房吊脚。木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也有两个长三间相连的。木房的规格,多数是七柱六挂,中柱高为一丈七尺八寸。开间丈三八、丈二八,进深二丈四尺。寨中有十多眼天然水井,因寨内寨外森林的损毁,部分水井已经干涸。寨外修了公路,不少人家已在公路两侧建起砖木新房。
二、居室布局与陈设
土家族的木房,有长三间和长五间之分,以长三间为多。每一间,即以两列柱头之间面积为限,其间距和进深,依用地条件而定,按鲁班艺,一般进深为二丈四尺,即8米。开间则有丈二八和丈三八之分,即堂屋丈三八,左右配房丈二八。有钱人家还在左右各增加一间,变成长五间,或在沿左右正房向前延伸至院坝坎,竖吊脚厢房。厢房有单厢房和双厢房之别。单厢房叫“转角房”,双厢房叫“撮箕口”。厢房二层(与正屋平层)留外回廊,其与阶阳(含亮阶阳)连接,形成土家族典型的“走马转角吊脚楼”。
正房的堂屋为供奉家先牌位、会客和公用。左右正房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居室。面向堂屋、右大左小的房间,右边的由长辈或者哥兄居住,左边由晚辈或弟弟居住。厢房,低于堂屋地面的下层,一般为圈舍或者堆放农具柴火;上层为客房或未成年子女住房,也有以用于放置贵重农具或机械的。
堂屋,装双开大门,正面为家先壁或香火牌,一般的香案为悬空式抬板,上置香炉、烛台和铁磬,有的则供奉有祖宗牌位或灵牌。香案也有装饰成盒式的,造型优美,雕镂纹花,十足一份艺术品。盒内则可以存放香纸等供品,但一般人家将香纸放置于香案台板上。香案前则摆放八仙桌一方,主要是逢年过节,以摆置刀头肉、果品等供品。故这八仙桌又叫供桌。在堂屋的两侧,讲究的人家还要摆设雕花茶几和雕花木椅,使之成为真正的会客室。一般的人家没有那么多客会,则将风簸等大型农具置于此间,过去也有将织布机放于堂屋的。现在一般都是摆放沙发和电视机等电器。香火壁通常要向前移一根柱头,后面的一间成横长坚直的长方形,通常是储藏室,也有因儿子成人当家,父母居于此的。堂屋前壁左右各开一门,是进入左右正房的通道。
土家人家
左右正房一般沿后二柱装板壁隔开,前为伙房,后为居室。伙房的陈设,主要是四大件,即火铺、灶头、碗柜和水缸。火铺有大有小,是将火牢坑提高60~80厘米,再将相连的两方用木料装平,平时可用草凳坐于其上,少了地面的潮湿,冬天又少了地面的冷浸。而另两方只装两块20多厘米宽的木方,差不多同灶台高,这样的高度用鼎罐煮饭,铁锅炒菜,就少了弯腰或下蹲,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也有的人家没有火铺,就只能平地修火牢坑了。火牢坑里(无论火铺或席地)架铁三脚,在三脚上架鼎罐煮饭,架铁锅炒菜。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一些人不用鼎罐煮饭了。
土家族的灶台,一般是连锅灶,少则三口锅,从大到小,分别为灶锅、中锅、边锅。也有四口锅的,即大灶锅、灶锅、中锅、边锅,大中小依次排列,整个灶台呈钝牛角型。灶锅可以煮二三十公斤米的饭,办大事务时才用得上。中锅和边锅使用的频率较高,如推豆腐等。夏天一般人家改用边锅煮饭。灶头的火塘是被围起来的,烧树叶、草茎之类也要方便得多。以前灶头没有烟囱,烟子都是从灶口出,现在多数家人在灶口上方留了烟道,甚至修回风道,室内的烟子少了,灰尘也少了。在灶台上操作,是在弓形的后方。
碗柜为木质。讲究的碗柜还要雕花镂卉,十分精致。碗柜的功能就是装碗,有时还要放点剩菜剩饭。为节约地方,有的在装房子时,打一个三角吊柜,虽然容量有限,但很别致,特别是不占地,受到许多人家的青睐。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普及,不少家庭有了冰箱,但碗柜还是必备家具之一。
水缸,是在有自来水之前的必备家什。许多土家族地区的水缸都是用当地的石板制成。简单的,四块石板挂耳一靠,放在一块底板上,用桐油石灰或水泥粘接就成了。讲究的,不仅石板要细钻,还要雕刻龙鱼花草。小的水缸要装四五挑水,大的则要装十来挑水。石水缸一般要装木板盖子,以防灰尘。有的地方也有用木桶的或搪瓷大缸的。
另外,很多土家族家庭,还喜欢在火铺上方或灶门口上方装一个木架,上挂腊肉或豆腐块之类,烟熏防腐。多数人家在中锅的上方还要吊一根绳子,这主要是为推豆腐拴摇架用。
居室的陈设,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是双人架子床,装架子是为了方便挂蚊帐。有的打牙床,就是前床木方又厚又宽,将其下方锯打成牙状。讲究的当数花床。花床以帐檐的层数来分,一层叫一滴水,二层叫二滴水,还有三滴水、四滴水的。花床前一般都有脚蹬板,这样就显得非常气派华贵。第二件是大柜子,约1米8高,主要用于装粮食。一个大柜子,可以装好几千斤稻谷。为了方便,一般的大柜子分为两格,可以左格装谷子,右格装包谷或装豆子。第三件是小柜子,又称茶柜。小柜子,顾名思义,就是收藏一些小宗食物或其他生活用品。装衣服,一般用木箱或者提柜,现在则有了新式样的衣柜。两张茶柜连在一起,还可以作临时床铺用。
床上用品,传统的也就是铺板帐盖。铺板,多数是杉木板,没有木板,有的就用篾箦。垫的主要还是棉絮,寻常百姓,则用梳理得很干净的稻草,很松软。盖的棉絮,一般都要弹个8斤10斤的。土家族有自己种棉花的习俗,自己纺线抽纱,自己织布,自己用蓼蓝染布。蓝色的印花布、青色的印花布,是传统的两种土布。纯棉印花土布缝制的被套,既暖和又环保。枕头,一般为长型方枕,套子就用印花土布缝制,在两头还要绣上鲜艳的花卉。枕芯一般不用棉花,最好的填充物是荞壳,据说有安神养脑的功效。也有打野梅花填充的。新婚用枕头,娘家则会装入稻谷或豆子之类,作为新娘子的嫁妆。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那么几枕头的粮食是十分珍贵的。
过去,土家族地区长时期靠桐油灯照明,有单一的铁灯碗、瓷灯碗,也有低台、高台灯碗。桐油靠自己榨,灯草自己种或买思南塘头的。有的人家则用油松片照明。还有的人家则不点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中国成立后,桐油灯逐步被煤油灯代替,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上了电灯。出行的照明,过去主要靠亮花秆,即将葵花秆打捆埋入烂田泥里,泡三四个月,然后洗净晾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