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节庆习俗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根据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土家族众多的节庆习俗文化中,可分为纪念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和生活习俗节日三大类。这些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有独特的土家族文化特征。
一、纪念性节日
(一)摆手节
土家族过摆手节,跳摆手舞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摆手节早已成为贵州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长期为土家人民群众所需要和喜爱,而且节日活动规模甚大,有近万人参加,历时1~3日。土家摆手舞是沿河土家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摆手舞有其历史渊源。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官军几经抵抗,但节节败退,人民惨遭杀戮。当时湘鄂渝黔边的几万名土家族男儿,毅然应征斗倭,英勇杀敌,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土家人民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从正月初九开始,在有土司衙门的城镇集会,大庆三天。前线归来的骑士们进行了骑马、射箭、拼棍、砍杀等表演;后方的姑娘、小伙们,边唱边跳一些表现烧灰、挖土、插秧、耕种、庆丰收等活动的舞蹈。有诗赞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千人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从此,土家山寨便有了跳摆手舞的传统节日。现沿河城乡每逢节庆都要跳摆手舞,欢庆节日。 [1]
摆手节活动包括请神祭祀、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演“茅古斯”、表演军事竞技、游戏等内容。节日开始,先是祭祀,焚香敬酒。祭毕,在鸣放火枪、三眼铳和乐器吹奏声中,表演龙灯、狮子、彩船、蚌壳灯以及本民族的历史歌舞,如闯架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婚、迁徙定居等。最有特色的是跳“茅古斯”,舞者身披稻草衣,头上用稻草包紧只露眼睛,边走边跳,十分活跃。晚上在台上念咒,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围着跳摆手舞,在双手摆动的同时,模拟农事动作。节日的后几天,青年男女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小伙子要向中意的姑娘讨婚期,并送给姑娘一条带尾巴的猪腿,其意是好事要留尾巴。
大摆手活动,最初主要是纪念八部大神。传说八部大神是古时候的八个弟兄,原来有九个弟兄,老九是个哑巴。有年遇到了灾荒,全家无法生存下去,八兄弟互相商量,老九这个哑巴留着没用,就把老九杀来吃掉了。父亲回来知道了,就追赶八兄弟,八兄弟无处藏身,逃到湘西定居。那时湘西是蛮荒之地,京城皇帝无法管到,只有土著吴王即吴著冲在这里称霸。八兄弟不服吴王管辖,天天练兵习武,后来成了土王彭公爵主的大臣。彭公在平息吴王的战斗中,带领八兄弟作战勇敢,到处追赶吴王。吴王退到落塔岩,见这里地势险要,就修了京殿,叫吴著厅。事隔两年,彭公势力增大,便联合漫水土司向伯林一起灭了吴王。彭公土王封他们八弟兄为八部大王,并要百姓在各地为他们建立神堂庙宇,叫八部庙。还规定每年正月在八部庙前为他们祭祀,并举行歌舞活动,叫百姓重演他们的作战过程。表演时,群众披甲打旗,手持刀枪,在火光冲天、炮声隆隆中模拟古代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的雄伟气势。相沿成节日习俗,传播到整个土家族地区。
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土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主要目的,以后发展到表现土家先民历史变迁、生产生活的活动。这从“开荒除草”、“刀耕火种”、“撒种割谷”、“岩鹰展翅”、“撒网捕鱼”、“围山赶猴”等舞蹈动作可以看出来。
土家族摆手节的大力开发,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团结、天人和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过赶年
“过赶年”,又叫过蓑衣年,是土家族自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年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土家先民的智慧创造,是土家族岁时节日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赶年
所谓“过赶年”,即土家族比其他兄弟民族赶早一天于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土家族过赶年十分热闹,一进腊月就开始忙于置办年货,如赶集选购灯笼、鞭炮、粮食、粉条、蔬菜、果饼,推豆腐,打糍粑,缝做新衣新鞋,杀年猪,贴对联等。而过赶年这天蒸甑子饭、煮合(贺)菜和蒸坨坨肉,则是土家人独特的年俗。
1.蒸甑子饭和坨坨肉。这天,土家人不管家中人多人少,即便是一个孤寡老人都要用甑子蒸饭和蒸坨坨肉。
2.煮合(贺)菜。吃年饭时,将猪杂、豆腐、白菜、粉条、萝卜、肉丝等合在一起煮食。
3.插柏树枝和腊梅花。过赶年这天,神龛上、大门上、堂屋中柱上插一些柏树枝和梅花枝。
4.吃糍粑,炊醪糟酒。
5.“守夜”。即燃起篝火,或在火塘烧起熊熊大火,一家老少围坐着摆龙门阵、唱歌、跳舞,直至天明。
6.杀猪接祖先。杀猪后把猪放在门角,用蓑衣盖上,一人持刀或长矛在门角等候。若有人从门口经过,即持刀或长矛追赶,一定要拉到家中吃一顿酒。
半夜起来,悄悄蒸饭,煮合(贺)菜,全家祭祖后一起吃。
过赶年时,土家人家家蒸甑子饭和坨坨肉、煮合(贺)菜的习俗,是完全合乎对“过赶年”这一节日事象起源因素的诠释的。“赶年”的“赶”字的含义,就是因为打仗要抢时间。蒸大甑子饭,是因为来不及做各种花样的美食;蒸大坨坨肉,是因为来不及将肉切碎做各种花样的佳肴,只好一坨一坨囫囵煮熟,在行军途中边吃边走;煮合(贺)菜,是因为来不及一样菜一样菜地炒,就将各种各样的菜做一锅煮。有的地方把煮合菜叫做煮“贺”菜,则含有庆贺那场土家人战胜异族入侵者的战争的意思。
关于“过赶年”的起源在土家族中有几种说法。
1.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家族赶年的传说:一是明朝时期,土家先祖奉皇上之命,组织土兵赶赴沿海抗倭,限期腊月三十日登程,只好提前一天过年,次日即奔赴前线。土兵在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为了民族大义,大量土家健儿甚至不惜以身殉国,于是土家人用过赶年的方式,表示对烈士的纪念,以后就相沿成俗。二是土家人在过去受统治阶级的压迫,每年腊月三十日,还要去帮地主干活,便提前一天在家过年。
2.江口县土家族赶年的传说:土王杨格鲁带领族人沿辰水迁徙梵净山脚下,发现这块金不换的好地方,便定居下来。谁知,有一年腊月,一支强大的外族队伍为掠取这里的财富而开进梵净山区,以檄文约定年初一于宙罗河畔交战。杨土王便召集九溪十洞四十八寨头人共商退敌大事。会上,他宣布提前一天过年,趁敌人不备,赶走他们。众土人、土兵一致拥护,火速行动,终于在大年初一凌晨,把正欢庆过年而毫无防备的外敌打得大败而逃,再不敢来犯。从此以后,为了纪念这打胜仗的日子,土家人就沿袭提前一天过年的习惯。
3.思南县土家族赶年的传说:传说土家老祖公要去外地一个叫黄土坡的地方打仗,来不及过年,于是大家提前一天过年。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县志》载:“除夕祀祖,先有于二十八、九行者。”同时,该县传说,土家族以前住在一个好地方,官兵来赶,他们不走,便和官兵打了三年零六个月的仗,始终不胜。到了第四年年关,他们提前一天过年,趁第二天官军过年麻痹,一个个喝得烂醉时,发起猛攻,一举消灭了敌人。土家人胜利了,保住了寨子。从此以后,为了纪念这个大喜日子,土家人过年就提前一天。
由此可知,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主要是关于战争的,尤其以历史上抗击进犯土家族地区的外族战争流传更为久远。
(三)六月六
六月初六,土家人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并采来早熟的新鲜作物尝新。部分土家村寨,家家户户将铺笼帐盖棉衣棉裤翻出来在太阳下曝晒,俗称“晒龙袍”。与之相反,部分村寨的土家人又特别禁忌在六月初六这天晾晒衣物。这两种相悖习俗恰恰源于同一传说,都是为了纪念土家民族英雄:有一位土王在有一年的六月初六这天被害,后人将他的战袍脱下来洗晒干净,为了纪念这位土王,以后每年六月初六土家人便洗晒衣物,即所谓“晒龙袍”。而另一些土家村寨则传说这位土王死得极惨,不仅血染战袍,而且还被抽筋剥皮,“剥皮”与脱衣服互为象征,所以六月初六这天禁忌脱衣服,禁忌晾晒衣物。还有一个传说,说六月初六是太阳生日,大家都晾晒衣物,承受太阳神的恩赐。有的土家族地区,家家户户都用茅草做成三个草标,插在稻田的进水处,还点一炷香,烧三束长钱,以求秧苗土地神保佑获得丰收,至今仍然如此。
二、生产性节日
(一)牛王节
“牛王节”又称“四月八”,是土家族除了过赶年和摆手节之外的又一大节。据《江口县民族志》载:“土人以四月八日为大节。作粢宰豕,掺糯米燕之。亨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土家族将四月八定为牛王节,说这天是牛的生日,牛辛苦一年,生日理应受特别款待,让牛吃糯米粑、鸡蛋、豆浆等食物,有的还要灌酒。过牛王节要敬祖祀神奉牛王菩萨。”《江口县各民族乡概况》也载:“牛王节:四月八,说是牛的生日。这天,要放耕牛休息,喂好的,如灌服白酒和鸡蛋。同时是嫁毛虫,礼佛敬神的日子,祈求保佑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以下多种传说。
传说之一:农历四月八这天是牛王生日,牛又是最辛劳、最得人喜爱的牲畜,牛王的生日理应受到尊重,所以要过“四月八”。为什么四月八是牛王生日呢?传说有一年的四月初八,土家先民在同外族的战斗中失败了,被追赶到大河边,此时恰逢河水暴涨,土家人几乎陷入了绝境。万分危急之际,一条神牛游过来,示意人们抓着它的尾巴过河。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将四月八定为牛王生日。以后每逢四月初八这天,人们就杀猪宰羊,但唯独不准杀牛,而且还要让牛休息一天,喂精细饲料和灌酒。
传说之二:相传牛本是天上的神仙,专管人间吃喝。有一天,玉皇大帝见地上的人没饭吃,便嘱咐牛去传达旨意:叫人以后挖土种包谷,三天吃一餐饭。牛想做活路工夫重,它便将玉帝的旨意传成:叫你们以后挖土种包谷,一天吃三餐饭。玉皇大帝知道后,骂它说:“一天吃三餐饭,哪里来那么多粮食!你自己给人背犁背耙去。还有你饭量大,今后莫吃饭,饭让人吃,你吃草。”于是,牛在四月初八那天被罚下凡来,给人们犁土耕田,只吃草,不吃饭。在牛的帮助下,人们做活路没以前重了,日子也好过了。他们有吃有穿,深深感谢牛王。牛王下凡那天正好是它的生日。于是,人们每年到农历四月初八就让牛歇息,喂好的给它吃,如蛋、酒、黄豆、糯米等,以此庆贺牛王生日,同时纪念它下凡来为人犁地耕田。
传说之三:农历四月初八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土家族驱赶毛虫的节日,目的是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这天,家家户户制作嫁帖,即用红纸折成“十”字形状,上书“四月八,毛虫嫁”,“嫁出去,莫回来”,“佛生四月八,毛虫任你嫁,嫁出青山外,永远不得发”等诅咒语,然后,将嫁帖张贴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路边树上。土家人相信这样做就可以赶走毛虫,避免虫灾。
(二)春社节
春社节又叫过社,是土家族祭祀社神即土地神诞生的节日。过社,在土家族地区已有悠久的历史。社,分春社和秋社,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戊为土,所以过社,也反映了土家族崇拜土地的民族心理。
《江口县民族志》称,过社,是江口土家族的节日,从立春算起,数五个戊日即是社日,五戊为社;但有一些地方也不尽相同,也选春分前后的戊日为社日。戊为土,所以在社日要敬土地神,为新坟挂社清、祭祖等。过社要办社饭,用糯米、大米各半,拌入蒿菜、野葱、腊肉、豆腐干、姜、葱、大蒜等,用大甄蒸熟而食,其味可口清香,次日炒食之,更风味爽口。清光绪《铜仁府志》载:“三月前后数日,剪白纸标,挂祖坟上,谓之挂社。若服未阙者,先于挂社扫墓,以野菜和饭祀之,谓之‘社饭’。”
铜仁、江口、印江等土家族地区长期流行的过社习俗有更隆重发展之势。挂社时,要邀约亲朋好友,到坟地上吃社饭。挂社不仅成了隆重的祭祖活动,而且又是有趣的春游活动,还是一次美食品尝活动。其社饭有的做得更讲究,除有软荞、雀雀菜等野菜,还有芫荽、苋菜、花椒叶、核桃仁、花生仁、板栗仁等,使之更香,更有滋补作用。现在,土家族社饭已开发成贵州省著名旅游商品,远销贵阳等省内外城市。
同时,过社还要祈求土地神护佑平安、五谷丰登。这种社日祭祀,从秦汉到宋明以后,社日的风俗、礼仪、神话传说、歌谣等在中原及南方许多地方日渐衰落、消失。而在黔东北和武陵山区,过(春)社作为农事、祭祖、社交、游乐方面的节日活动的诸风习、礼仪活动在土家族地区普遍流存和奇迹般地发展下来,使之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重要的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
(三)吃新节
土家族农历七月十五日过“吃新节”,就是首次用当年种的新粮、新菜做成饭菜食用。前一天下午,要将做好的饭菜先祭祖先,后喂耕牛,然后人吃。关于吃新须先喂牛的传说,与“牛王节”的传说有相似之处:远古时候,刀耕火种,粮食收成很少,饿死人现象严重。玉帝误认为凡人是因五天吃一餐造成的,牛王却向凡人改传玉帝“三日一餐”为“一日三餐”旨意而被其罚下凡为民耕地,以草为食。牛王朴质善良,为农人每天耕地辛劳,土家人其心不忍,若让它吃饭,又恐怕得罪玉帝,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就定在吃新节当天下午祭祀牛王,给耕牛吃餐好饭菜,并让它先吃,以表慰劳之心。镇远土家族地区的“吃新节”是当稻子成熟的时候,土家人采来新穗,煮熟后先给狗吃,传说土家人种的水稻种,是狗带来的,此为表示对狗的感激。随后一家人才按长辈至晚辈次序吃,不敬祖先和其他神灵。此节日习俗至今尚存。
(四)过大季
过大季是镇远县尚寨民族乡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于农历二月初一举行。《镇远县尚寨民族乡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称:“用正月十五供香火的糯米粑,烙热后,分成若干小块粘在各种树和家中门扣上,边粘边说:‘黏乌鸦嘴、黏画眉嘴、黏麻雀嘴……’二月初一,新年已过,春耕播种即将开始,其目的是想用黏粑来粘住雀鸟的嘴,使其不损害庄稼,这天必须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全家人共餐。”
过大季是农事性节日,它表达了土家族群众为了农业丰收,必须用语言的魔力战胜虫灾的强烈愿望。而且,由于自然崇拜的观念,他们也相信祭祀祖先神灵的糯米粑确能驱除鸟雀虫害。
三、生活习俗节日
(一)端阳节
土家族有过端节的习俗。每年五月初五日,这天,门悬菖蒲、艾草和新麦粑,饮雄黄酒。土家人认为挂菖蒲、艾草,用雄黄酒水洗“百花”澡,能驱毒气,老人将雄黄点在小孩额头上以免生疮害病。土家人还用秤杆到菜园子里拍打魔芋上的露珠,说这样露珠落在地上就是一颗魔芋种。端阳乘着露水出来采草药,药性好,能治百病。住在乌江、锦江河边的土家人还举行隆重的龙舟竞赛和抢鸭子活动。
(二)送瓜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的送瓜节,是沿河、印江、思南、德江、江口一带土家族一个独特的节日。《江口县民族志》载,八月十五日这天“皓月当空之时,人们三三两两邀约(多是小孩)而行,‘偷’各类瓜果。被‘偷’人家当然也会严密防范,但抓住小孩不打不骂,就是被‘偷’了也反认为吉利,而感到高兴”。同时,在黔东南散居的土家族,有一种习俗,即“偷”瓜送给不育妇女,祝她早生儿女,也叫做“偷瓜节”。
关于“送瓜节”,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仍未生育。玉帝知道后,打发金童下凡做他们的儿子。可是两夫妇已超过生育年龄,玉帝就让金童变成一个像男孩模样的胖冬瓜,先躲进这对夫妇邻居家瓜园里,然后托梦给这个邻居,让他把这个瓜于八月十五夜里悄悄送进这对夫妇家。八月十五夜里,邻居遵嘱将瓜摘下用红布包好送到这对夫妇床上,夫妇俩将红布一揭开,冬瓜就“砰”的炸开,跳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来。从此,土家村寨里哪家久婚未孕,邻居就会在中秋夜到瓜园里去“偷”瓜送给他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为“送瓜节”。
沿河土家族地区流传的另一个关于“送瓜节”的故事。在古代,土家山寨住着一对壮年无子的夫妻。男的叫春牛,力大汉子粗,为人忠厚老实,常为寨上孤儿寡母帮忙出力。女的叫云芝,对人热情大方。可是,他俩结婚二十多年了,还没抱子,家里凄凉,寨上的父老乡亲对他们十分同情,希望他俩有个孩子。有一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几个好心的妇女商议,便在地里“偷”了一个冬瓜,用红布包好放在他俩床上。然后说:“大哥、大嫂,我们今天给你俩送喜来了。”两口子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解开红布一看,却是个冬瓜。正当他俩失望之时,忽然见床上的冬瓜自然开裂,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崽从冬瓜里走了出来。他俩见状又惊又喜,马上抱着孩子告诉乡亲们,不一会全寨的人都举着亮花秆来看稀奇。两口子房子周围被照得一片通红,一直持续了几天。从此,每年八月十五,人们就去瓜地里偷瓜,并把偷来的瓜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赠给亲友。如果将其送给没有男孩的家庭时,还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接瓜的人家亦敲锣打鼓相迎,置办酒席招待送瓜人。
据说,“偷瓜”节俗传到后来,人们就干脆公开送瓜,甚至在送瓜时,还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将瓜送到后,一人学婴儿啼哭,一人贺以四言八句吉利辞,预祝来年得子,叫做“送子”。若这家人第二年果真生了孩子,还要宴请送瓜人。
(三)阳灯节
阳灯节,又称“孔明灯”。放阳灯是德江、思南一带土家族群众诉愿、驱邪、送瘟气、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种民族习俗活动。放灯时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其具体时间依当时气候选定。阳灯是用铁丝、竹片编成高7尺直径3尺的圆柱形灯架糊以上等皮纸而成。上端封口,下端留空,将两根铁丝互为垂直交叉捆在灯的底部,再将油浸纸条卡上铁丝交叉处即可。当日子择定后,一般于当日晚8时后进行。两人把阳灯抬在寨上各户凑集的柴火、纸钱堆的上方,由放灯师点燃灯内油纸钱、柴火,待火焰烧到一定高度时,师傅即指挥抬灯人放手,阳灯徐徐升空,像一火球直到天空变为一颗明亮的星在缓慢游动,其景壮观、动人。此时,观灯群众群情激动呐喊,打锣鼓,敲竹筒,燃鞭炮,鸣鸟枪,狂欢至阳灯消失在夜空为止。
有一些土家地区老百姓又把“孔明灯”视为不祥之物。他们认为,送“孔明灯”就是送瘟气和驱邪。升空的“孔明灯”烧尽油纸钱后终归要落下来,落到哪里,灾祸就送到哪里。所以,人们非常害怕这个不祥之灯落到自家地头,也就非常恨那个送灯的村寨和送灯师,由此造成了纠纷。
(四)抬甩神
甩神,是思南县板桥乡土家族群众心中的喜神,其为木雕,一男一女,像成人般高大,满面笑容,和善之极。抬甩神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行。板桥一带有四寺八庙,即迎恩寺、朝阳寺、古佛寺、白云寺、关帝庙、城隍庙、行司庙、黑神庙、川王庙、禹王庙、万寿宫、龙王阁,分为四大庙会,各庙会有称为“首士”的头领一人。当地人认为“甩神”能祛病消灾、昌盛家庭、荫佑家人,因此每年有许多人家向它许愿。正月初九,当年最先许愿人家要将甩神从供奉的寺庙中接走(此称“下位”),抬至家中堂屋香龛前恭祭,并给其着大红和黄色的盛装。若这年无人家许愿,就由各庙会中当年轮到的庙会首士接走。正式的抬甩神盛大活动是在正月十四日举行。先由许愿请甩神“下位”的人家或某庙会首士抬到板桥,交给轮到此次主持该活动的庙会首士,并由他在相争报名的身强力壮的人中选定16人于中午抬起甩神,一边抬,一边甩,东摇西晃,逗得从四乡八寨身着盛装赶来庆贺的土家族群众笑声不断。此时各灯会也前来参加,敲各种锣鼓曲调,舞玩各种各样的节目。抬甩神的人接连发出“啊伙伙,啊伙伙”的喝彩声,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非凡。活动高潮是下午三四点钟,这时许愿的人家抬着整猪整羊走在前,甩神随后,四寺八庙的庙神(称为“陪神”)由人抬着走在其后,各灯会穿过其间表演,在参加观看人群的尾随追逐下,抬到抬神坝(北街二里处一丘大田)。主持人便焚香烧纸念咒,放声赞颂甩神荫佑苍生的功德,并代甩神向许愿的人家回答,使其如愿以偿。祭祀结束后,参加抬甩神的人将祭祀用过的猪羊“打平伙”,认为如此能延年益寿,故每年争抬者众多。正月十五日,便由请甩神“下位”者将甩神送回原供奉寺庙,谓之“还位”。待来年正月初九“下位”,直到其“还位”后,这一次抬甩神节日活动方告结束。
(五)回早敬
十月初一回早敬,是江口县凯德乡金钟村田姓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每年十月初一早晨鸡叫时分,用斋粑豆腐加上切烂了的萝卜的叶、茎、根块一起煮成“长菜”,再用三根细竹竿挂上24柱吊钱,在大门背后酌酒烧香,俗叫“敬光屁股菩萨”,文雅的叫“回早敬”。
其来历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田姓土家先人外出逃荒,本来就衣衫褴褛,偏偏在过河时被山洪袭击,把破烂的衣服裤子全冲跑了。他找不到东西遮羞不敢上岸,只好等夜深人静鸡叫时分悄悄摸上路。土家后人为了不忘祖宗的苦难生活,每年十月初一半夜敬“光屁股菩萨”。因为敬时不挂根丝根线,便只好在门角角躲着做。据说此俗只在金钟田姓土家人中流传。
(六)玩秋
玩秋,是镇远尚寨民族乡土家族的另一传统节日,在立秋这天举行。这天人们都不下田干活,一群群男人带着锄头等挖掘工具到龙水银地方寻挖粗石,在蔡家塘地方挖找细石。即使家中还存放有或五六十里路远,仍要来挑选挖找质量上乘的磨石,而妇女则在家歇息。如今此俗还兴盛不衰。
玩秋寻石,这是在万物有灵观念下,土家族的石崇拜习俗。由于石对人的功用极大,特别磨石,在古代,可磨制石刀、石斧、石镞等,十分锐利,杀伤力极大,是远古时狩猎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杀伤敌人的有力武器。它也是磨砺金属类农业和生活用具的重要工具。在古代人看来,这种神奇的有精灵的磨石,可以助农业生产丰收,人丁兴旺,驱病,赶走盗贼,保佑平安,自然要把它神化而崇拜之。
[1] 顾明杰,何立高:《乌江山峡旅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