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黄茅岭古城——响楼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 文章字数:837字

三 黄茅岭古城——响楼

响楼,苗文Xangx Lul,汉语称老场坝,今丹江镇响楼村

3、4组。地处东经108°03′,北纬22°22′,海拔825米。地处山脚,田坝建村,住地较平。房屋木质结构瓦顶建筑,间有砖木结构,多有砖房。块状聚落。坐北向南。1985年有49户221人。耕地面积田107亩,土28亩。2015年有92户358人,其中男184人,女174人;汉族33人,苗族320人,其余为侗族、水族等。

1990年黄茅岭响楼遗址全景(田园中央台地楼房及施工现场为雷山第三中学)

响楼古称黄茅岭,因其南侧有条小石岭,岭上生长的芭茅草因水分不足,每遇旱情经常黄叶而得名。

黄茅岭位于山脚斜坪地段,以山为靠,南北有小岭为椅,前有一台地(今雷山第三中学最高教学楼),临河如案桌,坐西朝东。屋础拾级而上,中部有古道将其划分成东西两部。沿南侧小岭亦有小道上下连通。古水井位于北侧山脚。丹南县、罗恭县治,当设于此。其西北山脚,有塘,塘里坎有古井,是黄茅街的饮用泉水。雍正六年(1728年)建丹江厅通判所辖三司之黄茅岭司驻地,管57寨。乾隆三年(1738年)设黄茅岭铺,驻兵四。黄茅岭曾是丹江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颇为繁荣,居民上百户。光绪二年(1876年)丹江厅改置县,县城迁设肇泰堡后,居民逐渐移居县城。原场坝的街道、宅基和瓦砾遗迹至今尚存。苗语称“楼”为老,“响”为场坝。“响楼”意为老场坝,老场坝为其汉语地名。

响楼黄茅岭西南侧岭下原是河道,有泥塘名犀牛塘,系丹江河在此对冲山崖转弯东出形成的淤泥河塘,是“丹江八景”之一。这说明丹江河古代有犀牛生活。光绪二年(1876年)县丞许特任在犀牛塘石壁上题“浑犀牛潭”。外地人说潭,本地人称塘,均是淤泥沙坑深水缓流的河段。

在黄茅岭尾部坪地,建有苗王庙(今跨河风雨桥处),供奉孟获,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有记载。民国前行人经过此地,常以茅草打结置于庙中香台上,以示祭祀。光绪初年,在距苗王庙约100米正东右河岸,修建玉皇阁,据说以此震慑苗王庙。

雷山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