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美丽:清镇干河坝石板墓清理
石板墓:在我国西南、东北、甘青地区均有分布。是用未经加工的薄石板砌筑墓室,墓壁用薄石板平直叠砌或叠涩起砌,再用大石板封顶;墓底均或为生土,或铺石子,或铺石板。我省的石板墓一般坐落在缓坡上,分布较为密集,规模较小,一般在1.5米左右。地表有封土;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分布在以安顺、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和以兴义为中心的黔西南区。关于这类墓葬的定名目前存在不同意见,或称石棺葬,或称石室墓。
饰品是缠绕在女人发间、颈间,指尖的千世情缘,饰品因女人展现璀璨,女人用饰品衬托美貌。饰品与女人的相互衬托、交相辉映有如风吹草动,更将诗情画意显出。人类祖先在距今5万年前至4万年前开始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制作串饰;至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旧石器交替时期,更进一步选用石英、碧玉、玛瑙、黑曜石等半透明有颜色的材料制作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外,有的还包涵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含义,展示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审美能力的发展。也许我们今天对以上出土的各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饰品其中所包涵的某种特定涵义不得而知,但我们肯定的是,这些装饰品寄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虔诚。
1972年在清镇干河坝共清理石板墓近百座,发现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装饰品,见证了墓主人曾经的美丽。
当年,为配合清镇洗涤剂厂施工建设,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在清镇干河坝清理了84座墓葬。干河坝位于贵州清镇县城西约5公里,滇黔公路干线北侧。在距贵阳32公里里程碑西北侧约300米的地方,隆起一个圆阜形的大土丘,总面积2600平方米左右。土丘上分布着很多古墓,起伏的小封土疏密相间,有的已暴露出墓室的石块,当地俗称“古坟坝”,即干河坝石棺葬墓群的所在地。墓地西侧、西北侧靠近山脚,东面约250米处,是一条季节性的干涸河道,“干河坝”因此得名。干河坝石板墓一般都有高出地表0.5~3米的圆形封土,直径1.4~6米不等。有的封土完整,有的已露出墓室,最薄的仅0.1~0.2米以下即见墓室。其分布状况为北面最密,西北次之,中部又次之,南面最稀。各墓相互间隔在1~2.5米左右。尽管分布密集,但封土明显,未见墓葬之间存在迭压、打破关系。墓葬大都是长方形石室墓。墓壁用条石“干砌”4~10层不等,有平直迭砌和叠涩起砌,未见任何黏合料。墓顶则用较大的条石横盖,个别选用大石板数块拼成。墓底平面最大约5.0米×0.82米,最小约0.9米×0.3米,是一处延续百年的民族墓地。
目前我省已在安顺、花溪、清镇、平坝、兴义、黔西等20余个地区发现石板墓,而以清镇干河坝石板墓系科学发掘,且数量较多,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当时的发掘简报将这批石板墓定名为“石棺葬”。目前学术界对这类墓葬的定名存在不同意见,有称石棺葬,有称石室墓。由于部分墓葬中发现有棺板或棺钉,推测墓葬原来应有木棺存在,称“石棺葬”不妥,而称“石室墓”又不能突出其特点,因此大多学者倾向于使用“石板墓”这个名称。
简报将清镇干河坝清理的这批墓葬,按照墓葬的基本形式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墓为长方形石砌墓,这是干河坝墓地中的主要墓型,在生土上直接生砌,共68座。Ⅱ型墓为长方形石砌墓,用石板或碎石全部或部分铺底,规模比Ⅰ型墓大,共14座。Ⅲ型墓为刀形石砌生土底墓,1座,规模小。Ⅳ型墓为石板拼砌长方形墓,1座,规模小。如果具体分析石板墓的构筑方式,我们可将石板墓构筑的基本步骤总结为掘坑、砌墓壁、石板封顶三步,即先在地表下掘一竖穴土坑,再在土坑内用未经加工的石板砌筑墓室,最后用石板封顶。如果以石板墓的不同构筑方式来划分这批墓葬,可分为:A型石板立砌四壁,B型石板(块)叠砌墓壁,C型石板叠涩砌顶。
立砌四壁的A型石板墓
叠砌墓壁的B型石板墓
干河坝84座石板墓中,有45座为空墓,39座墓葬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木器、锡器、骨器、珠饰等。其中铜器最多,共165件,占半数以上;木、锡、骨、珠等质地的器物,均属装饰品;陶制的生活用具仅10件;铁器14件,多是兵器。陶器共出土10件,器形有罐和釜两种,包括釉陶和夹砂灰陶。一般轮制,有方格印纹、划纹、粗弦纹及施釉等装饰。铜器共出土165件,包括跳脱12件。以铜丝绕成圆簧状,通长20厘米、径宽8厘米左右。从出土情况推知,其主要戴在手臂和腿上。簧形饰总计84件,系铜丝缠成,长短不一,结构与跳脱相同,身短、径小。从该饰物在墓葬的放置位置推知其多在头部,与铜铃、铜管饰等在一起,手指、足部、膝部也有装饰。发钗共12件。粗铜丝弯曲而成,两端尖锐。通长达28~30厘米。伴出有木梳。管状饰有23件。铜管截成,大小不一,多出于人骨架上。素面,有的涂黑漆。铃总计21件,有两种形制。Ⅰ式呈球形,由左右两半合成,上有钮,下有口,口内含铁丸。其球面饰螺旋纹,上开小音孔。Ⅱ式呈杏核形,扁圆的一面置钮,另一面开口,口内无铁丸。素面,音孔开在肩部。扁铃1件。体扁,顶端置环钮,平口,内含舌。簧形耳铃5件。上面是细铜丝缠成的铜簧,中开小孔,内钳环鼻,鼻下挂双铃。簪1件。条状,下端尖,上部缠簧形铜丝。戒指2件。系铜片剪成,环形不封口,上有宽面。管状耳饰2件。在管状饰中腰钻孔,再嵌入耳钩。手镯1件。镯面有纹饰,雕镂精细。另有镊子、刀鞘饰、印章各1件。骨器出土有簪1件,扁长方形,略弯弧。木梳3件。弓形背,由两片薄银片包成,中空,饰有浅浮雕牡丹及枝叶纹。出土的珠饰包括各式小串珠212颗,有天蓝、乳白、水晶等色泽;梅瓣形料珠9颗,扁圆体,呈梅瓣状;翠绿大珠4颗。算盘珠状,色泽翠绿,出于死者手骨上;小料珠计12串(数百粒)。小如米粒,略呈圆形,中有小孔穿线,出土于人骨的头胸部位。另外,铁器共13件;包括刀、矛、镞、鐏、钉;锡器13件,铜钱66枚。
石板墓中出土的装饰品,具有鲜明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种类繁多,有铜发钗、铜簪、骨簪、包镶银(锡)片的木梳、簧形饰等头饰,簧形或管形铜耳铃等耳饰,梅瓣、算珠等形状的料珠或骨珠、陶或铜项圈、铜铃、管形铜饰等项饰,铜条脱、手镯等腕饰,簧形饰、戒指等指饰,铜条脱等腿饰,以及铜条脱、簧形饰、耳铃、发簪、发钗、铃、银挂饰、衣饰等。如果将以上繁缛的人体装饰、装饰品组合起来,我们可以遥想当时的妇女,长长的发钗绾起如云的发髻,簧形饰、铜铃发簪装饰于头上,耳朵上佩戴着耳铃,颈部和胸部装饰着五光十色的珠饰,手臂上戴着跳脱,足上还装饰有簧形饰品,一路走过,叮当作响。
这些爱美的女子究竟“花落谁家”,属于什么民族呢?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黔中地区石板墓可能与“马镫龙家”“仲家”“苗”和“仡佬”的部分支系有关。简单梳理相关的引用文献,有如下记载:
白苗购牛祭祖图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之十一》:龙里卫“境内东苗……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锦;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杂缀海贝、铜铃、青白绿珠为饰”。
嘉靖《炎徼纪闻·卷四》:“苗人……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妇人杂海贝、铜铃、药珠、结璎珞为饰。”
乾隆《贵州通志·卷之七》:“花苗,在贵阳、大定、遵义。……男以青布裹头,妇人敛马鬃尾杂发为髲,大如斗,笼以木梳。……葬不用棺,敛手足而瘞之。”
道光《永宁州志·卷十》记今关岭一带的“白苗”,“男子科头赤足,妇人盘髻长簪……丧则屠牛尽哀,近则改用棺殓”。
花苗孟春跳月图
以上文献中的苗人分布在今贵阳、关岭、龙里一带,与黔中石板墓分布区大略相当,种类有东苗、花苗和白苗等,有喜于装饰和葬不用棺的风俗。今天黔中一带的未婚姑娘,仍会“额发中分,结辫垂后,以海贝锡铃彩珠为饰”。目前,除海贝外,木梳、长簪、银环、铜铃、青白绿珠等,在黔中区的石板墓中都有发现。
今天,首饰在大多数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一种点缀,即使在正式的场合,饰品也愈趋时尚和简约。而当你走进苗寨,观看苗家的节日活动,当苗族姑娘身着华光熠熠的盛装欢歌劲舞,你不禁会惊诧于苗族银饰的繁复绚丽。苗乡有句俗语:“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黔记》记载苗族“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明代以来,银饰更加普及和流行,他们与外界贸易往来换取的银锭,不是用于流通,而是将它投入炉火中熔化,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银“花”,戴在头上、贴在衣上、挂在手上、脚上,既作为装饰品,也作为财富堆积在女性身上。
石板墓出土的形式多样的饰品
苗家善制银器,能设计制作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有银簪、银梳、银花牌、银花鬓夹和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等等,银饰种类多达六十多种。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需纯银四至五斤。女子行走间,银花颤动,有如风中游花,叮当作响。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与盛装相配。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等女儿长到十多岁时,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能反映出姑娘的社会经济地位。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有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黎平苗族妇女的镂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黄平苗族妇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两三百两重。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同时也折射出苗族饰品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识。
苗族饰品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