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铜镜佳话:贵州唐代墓葬的发现
所属图书:《拼接往昔:贵州魏晋南北朝至明考古》 出版日期:2015-01-01 文章字数:2674字

铜镜佳话:贵州唐代墓葬的发现

1965年至1966年初,仍是在马场,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清理了唐墓3座。迄今为止,马场熊家坡是贵州发现唐代遗存的唯一地点。

3座唐墓的地表都没有明显封土,墓葬因遭受盗扰,破坏严重。墓葬分为石室墓和砖室墓两类。石室墓2座,墓的四壁用未加工的石块砌成。平面呈长方形,墓室残高不到2米,顶都已被毁,结构不明。砖室墓1座,穹庐顶,有墓室和墓道,墓道封门外带翼墙,平面呈圭形。墓砖素面无纹。全长5.2米,墓室长4.1米,宽2.3米,是双人合葬墓。这座墓葬的平面结构较为独特,在我省鲜有发现。

唐墓M40平面图

这3座墓葬共出土器物20余件,包括陶器、青瓷器、铜镜、金银饰物等。陶器出土了陶罐2件、陶釜2件、三足陶盘1件、陶坛1件;青瓷器有四系青瓷小坛1件、铜镜3件;金银饰物有戒指6件、银发钗6件。

唐墓M56平面图

残存的海马葡萄镜

值得庆幸的是,盗墓人慌乱之中遗落在墓里面、没有来得及盗走的铜镜被我们的考古前辈们发现了。铜镜共发现3件,每墓1件。在M40发现的是仅残余一角的海马葡萄镜,上面有清晰的海马和葡萄图案。在M43发现的是八弧花鸟镜,镜的边沿由八道弧形组成,镜的外晕部位饰有八只蝴蝶,内晕部位交错装饰四只雀和四枝花,镜的中心是圆形镜钮。直径10.8厘米。M56发现的是圆形素面镜,圆形的钮,钮外饰有三周凸棱。直径10.2厘米。海马葡萄镜和八弧花鸟镜的形状和纹饰是唐代所特有的,因此将这3座墓葬的时代确定为唐代。除此之外,贵州再无唐墓发现。因此,这座墓葬为今后贵州唐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八弧花鸟镜(拓片)的边为八弧,外晕八蝶,内晕四雀四花

出土的八弧花鸟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他们不约而同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能断定考古中发现的文物属于哪个时代,有什么根据呢?

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考古遗物、遗迹的年代是考古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考古学上将借助自然科学测年手段得出的年代称为绝对年代;将通过地层关系和器物类型演变得出的年代称为相对年代。与早期的石器时代、商周考古不同,魏晋至宋明时代的考古主要依靠文字材料进行断代,如钱币、墓碑、墓志、买地券、纪年墓砖,这些遗物上大多有明确的纪年,对于断代具有决定性作用。铜镜是考古发掘中常遇到的一种器物,仅极少数有纪年。虽然没有纪年,但是各个时期的铜镜在器形、纹饰、铸造风格和文字内容等方面具有相当显著的时代特征,因此铜镜可以作为判定遗物、遗迹相对年代的重要依据。

春秋早期的鸟兽纹镜(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海兽葡萄纹唐代铜镜

唐太宗有一段为世人熟知的言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又称“青铜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鉴”。用大盆盛上清水,对着它可以顾影自怜。《说文》中写道:“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鉴”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鉴”字是没有金字旁的。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配钮用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所知考古资料中最早的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也有零星发现。大量铸造铜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代铜镜考古发现不多。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创造力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制镜高潮时期。当时的瓷器已取代铜,铜器呈衰落之势,青铜技术较集中地应用在铜镜上。唐代铜镜现存数量很多,有出土和传世两类。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瑞兽葡萄镜”是唐镜中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铜镜。圆形的镜面分为两区,内区饰六只瑞兽攀缘葡萄枝蔓,外区飞禽、异兽同向穿梭于葡萄枝叶之间,生动活泼。图案立体感极强。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更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构图虽然除继承了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外,出现了绘画风格的表现手法,但求均衡,不求对称。出现了反映民众美好愿望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洋溢吉祥、快乐的新题材,如月宫、仙人、山水等。装饰手法除传统的浮雕、彩绘、镶嵌、鎏金等工艺手法外,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其金银平脱镜、螺钿镜纹饰华美,精工细致。唐代铜镜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工艺和新风格,使得唐代铜镜呈现出富丽绚烂、自由活泼、雄健豪放的时代特征。

富丽绚烂的唐代金银平脱葵花镜(陕西长安韦曲庄出土)

宋代铜镜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以及带柄等多种形式。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仍有铜镜在生活中使用。

铜镜自古以来是皇亲国戚、殷实民户生活中的随身用品,深得喜爱。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出自唐人孟棨所著《本事诗》。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之妹,封号乐昌公主。她虽生长在皇家,且才貌双全,却全无一般金枝玉叶的娇骄脾气,温婉贤淑。她选择夫婿不恋侯门贵族,独重诗文才识。她自己做主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陈太子舍人)为妻。两人举案齐眉,情投意合。无奈好景不长,当时隋文帝已发兵南下。徐德言和乐昌公主自知南朝将有国破城陷之难,两人相约如果失散,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用各自手上的半边镜子来互相寻找,镜子重圆日,就是夫妻团圆时。公元589年,隋朝大将杨素率部攻破都城建康,南朝灭亡。公主和驸马在兵荒马乱中失散。杨素部将俘获乐昌公主,见其美貌,便献给杨素。杨素想纳她为妾,但因公主坚贞不从,于是把公主留在府中,只待日后回心转意。公元590年,杨素平定江南,班师回朝,乐昌公主也跟随到了长安。正月十五日,乐昌公主依约派侍女执半镜叫卖于街头。徐德言也依约执半镜早早在街上寻找公主影迹。两镜相遇即刻拼对,正好相合。徐德言知是公主之镜,顿时悲喜交集,即以手帕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读诗,不禁涕泪交流,只恨近在咫尺,却若天涯,自此抱病在床。杨素得知此事后深为感动,终于让这对饱受离乱之苦而忠贞不渝的患难夫妻重聚。破镜重圆的故事常作为我国戏剧小说里的结局,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拼接往昔:贵州魏晋南北朝至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