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贵州壮族歌谣的价值及功能
歌谣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口头创造,不仅是民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语言艺术,而且也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可以说是壮族人的百科全书。壮族歌谣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斗争、生息等决定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独特,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壮族人民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壮族社会的价值及功能是不能被忽视的。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壮族歌谣是壮族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对于维护和巩固民族内部团结、推动本民族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充分体现在歌谣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社会信仰之中。在壮族人民群众中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古歌和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其中不少是用歌唱叙述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凝聚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巨大创造力。因此在节日活动中都要诵唱,通过吟唱古歌,激发他们的民族豪情,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二)道德教化、规范功能
壮族歌谣作为壮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心态起着规范教化的作用,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道德标准。壮族社会为了其自身发展,用民族道德作为准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例如教导为人处世、劝告世人尊老爱幼的《劝世歌》:“富贵不是钉铜板,人生在世多风浪。讲话莫要讲太绝,谁知将来无祸殃。以理服人得长久,以力服人难上难。出事皆为肝火起,心性不改遭祸殃。” [1] 通过歌谣,老人们规劝年轻人讲话不要讲得太过分,做人要厚道,多行善积德,才能逢凶化吉不遭横祸。这些被一代代人传唱的道理深入人心,往往比国家成文法更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它推崇积极的、善性的言行,批判贬斥消极的、丑恶的行为,其所起作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是法律所不能到达的边界,属于道德的范围。这些民族道德道义通常为人们所接受和遵守,形成了惯例秩序和系统,无所不包。其“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观很自然地体现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尊崇“真善美”劝诫“假恶丑”对壮族良好习俗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认知教育功能
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寓乐于歌、寓教于歌是壮族歌谣具有的鲜明特点,它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其题材取材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而且独特,包括男女婚恋、家庭伦理道德、农业耕种和天文地理气候等内容,几乎囊括了侗族人民劳动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壮族历史的悠久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壮族歌谣是壮族人民生活中的一本百科全书。通过歌谣的创作和传授,老一辈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辈人,让下一辈人可以认识壮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面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对于后辈人们的生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下一代进行良好启蒙教育的开始,让他们在歌唱中学习到本民族的知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掌握它。比如农事歌用歌谣反映生产、生活经验,唱起来既可娱己,又能把生产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常识歌则传授各种常识。如“东边天空挂彩虹,明天太阳红彤彤;西边天空悬彩虹,出门远路带斗篷”,这些歌谣都生动地告诉了人们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是壮族传统歌谣的精髓,在壮族人民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情歌歌谣用浅显的语言,唱出壮族人民重情、爱家的健康爱情观。比如“吹箫就要找同音,唱歌就要找同心”,这样的歌谣就反映了壮族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寻求知音,相亲相爱的平等恋爱观,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壮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壮族歌谣。壮族歌谣具有全民性,是自发形成的带有很强的认知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壮族歌谣还有娱乐功能,在田间地头、深山老林、别寨做客,都能飘出优美的歌谣,为人们平淡无奇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如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猜谜歌”,是壮族人独特的山歌形式,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对歌时是人们知识才能的大比试,内容涉及面很广,大致是借歌谣盘问一些知识,比如猜动物猜花猜节气等,也有类似于现在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内容。其特点是内容不固定,多由人们触景生情临时自由发挥,即兴而作、即兴而唱,比如“问: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闹喳喳;答:观音有嘴不说话,鼓锣无嘴闹喳喳”,如果答非所问,那就要遭人笑话了。壮族人民是热情的,逢年过节,总是带着歌谣和礼物到外村或别家去做客以示庆贺,赞美所有美好的事物;壮族人民也是好客的,以自谦的歌谣迎接客人,自谦自责。赞美歌包括“赞姑娘”“赞村”“赞寨”“赞屋”“赞酒”“赞菜”以及“谢凳歌”“谢席歌”等,他们赞美所有真善美的东西,以示友好和礼貌。赞美歌是群众性的表扬,客人多赞美,主人多讲不足,以示有礼和谦虚,体现了壮族讲究礼仪及谦和的文化修养。往往唱者兴致勃勃,听者兴高采烈,一番热闹和谐景象。
(五)歌谣的讽谏价值
讽刺歌谣泼辣与婉转互融,大胆与含蓄共存,用巧妙的讽刺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做斗争,为人民喜闻乐见,因此盛传不衰。作为民间舆论的一种,歌谣能够唱出生活百态,反映官僚地主的贪虐和民众生活的困苦。民众用歌谣愤慨呼号颇具震撼力,用歌谣对官僚地主进行强烈的谴责、批评、讽谏、教育和规劝。讽谏歌谣往往采用程度较大的夸张手法,大肆渲染,提高了歌谣的针对性,让人们能简单地透过个别现象得出普遍的规律,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而被讽刺事物的典型性,又是让人震聋发聩,催人警醒,启迪人们向善。歌谣的讽谏价值具体还体现在其教化上。它是警世格言,它能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养,给人们敲响警钟,前车之鉴犹记于心。如今流行坊间的反腐歌谣,不但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民族的良心和希望所在。一些开明的当权者会注意吸收来自民间的意见或呼声,而大部分民间的呼声都是从歌谣中体现出来的,其中讽刺歌谣就发挥了它在政治上的纳谏价值,讽刺歌谣讽刺是手段,谏止才是目的。
[1]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