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曲艺人生的木偶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

曲艺人生的木偶

木偶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中国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春秋、战国有了木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用品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关于木偶的起源,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代已有“作魁儡”;三国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隋朝“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扮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1)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2)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3)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大型木偶戏《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是中国木偶剧院典藏之作,由国家级专业演员现场表演,剧中运用了布袋、杖头等多种木偶表演形式和处理方法,100余个惟妙惟肖的木偶。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大型保留木偶剧目《大闹天宫》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前七回改编而成的,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剧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典型形象,也是人们理想中的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正义形象的化身,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