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悠久精彩的河南皮影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悠久精彩的河南皮影

河南皮影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河南皮影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期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东京(今开封市),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许多街口都设置“小影戏棚子”。公元1127年,北宋南迁后,一批影戏艺人随皇室南逃,而大部分艺人则散落在该省四方,皮影成为民间的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河南省许多地区都有皮影演出,如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州、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

河南皮影的造型相当丰富,可分为头部造型、身段造型、衬景道具造型三个方面:

头部造型可体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因此头部的造型可谓是整个影人造型的重中之重,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高盔净角头茬 (河南省灵宝皮影剪纸)

河南西部地区的皮影与晋南、陕西关中的皮影风格十分相似,它包括洛阳、灵宝、卢氏、栾川、伊川等地。皮影造型多为小型,高约三十厘米左右;质地分牛皮、羊皮、驴皮不等;有五分相,也有呈双眼的大五分相;由头茬、身段和四肢三部分组成,头茬与发饰、帽子连接在一起;有纯色的,也有点染色彩的。

身段造型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服饰,同样也可以体现影人的性别、身份,性格等因素,它的造型可决定整个影人的动态,多采用半侧面,而且影人身段的整体造型还有上窄下宽的特征。

社火人物(河南省灵宝地区皮影)

社火本是西北及中原地区民间的群众性游艺活动,有求福、驱邪和敬神之意。皮影戏中的社火表演多紧接着开场的敬神戏后进行,社火内容包括锣鼓、车马、耍狮子、杂技及神仙故事等。上图的社火人物是锣鼓队伍中的。

衬景道具造型在河南皮影造型中起着装饰环境、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衬景道具造型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人物造型的旁边适当地添加动物、植物、建筑、家具等,这些事物的添加都是以少为精。大部分衬景道具造型都没有与影人连接在一起,而部分衬景道具和整个影人连接在一起也是为了操作方便。

《五峰会》(河北省唐山地区皮影)

皮影戏画面的构图与汉代画像石相似,即人物没有前后的区别,只有上下位置之分,众多的人物上下平行地分割成左右方向的行进序列,使戏曲表演场面具备浓郁的装饰意味。

在河南皮影造型艺术中,无论是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还是用具造型,都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河南皮影艺术具有“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概括性”的特征:首先,这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的民间艺人,把生活中的事情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分析、提炼、组合,使河南皮影具备了平面化的造型。其次,影人造型和衬景道具造型都是由不同的图案拆分再组合完成的,点的聚集、短线的穿插,配合着面的分割构成了盛大的场面,所以装饰性是河南皮影最纯真的表现。再次,河南皮影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人们将美好的寄托和理想的追求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在了影人造型上,所以河南皮影这种民间艺术还具有象征性的特征。河南民间艺人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可谓是大胆的省略与整合,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提炼与完善,因此又形成了皮影艺术的概括性。 [1]


[1] 本节部分内容节选于唐颖琼所著文章《浅析河南皮影艺术的造型与审美》,《艺术科技》2013年06期.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美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