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镇远菜的发展历史
所属图书:《打开镇远历史文化迷宫之门》 出版日期:2016-03-01 文章字数:4209字

镇远菜的发展历史

镇远居黔头楚尾之地,餐饮文化历史悠久,堪称独特。自汉以来,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汉到唐中期

在这一时期,镇远地处湘、黔接壤之地,依次属楚、蜀、吴等管辖。因此,其传统文化在保持楚、蜀特色的同时,也受到吴文化的一些影响。中原文化也于此时开始对镇远的地域文化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明显。镇远与其周边地区,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楚、蜀文化的风貌。这个时期,镇远菜运用了许多调味原料。据推测“姜”这种调味原料,在魏晋时期在镇远已栽种,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于中原(注“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篇》:“阳朴之姜,招摇之桂。”高诱注:“阳朴。”)当时镇远属楚、蜀,镇远可能也用上了这种产品。据有关资料记载,“花椒”是古代烹饪里的重要作料,使用最早见于《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镇远野生的很多,运用广泛。据有关资料记载,“大蒜”作为现代中国烹饪里最重要的作料之一,在东汉时传入楚国,东汉章帝时,李恂任兖州刺史,将蒜种带到住所种植,后又分赠下属、家眷,从而相传相种,渐渐地从兖州发展至周围各郡、县,按当时镇远所属,推测也可能把蒜引种到镇远,可能成为镇远菜的重要作料。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时楚国的“豆豉”,通过各种渠道也得到运用,《楚辞·招魂》中“大苦酸咸,辛甘行”指的就是豆豉。古代豆豉最常见的种类是“咸豉”,咸豉是一种有浓厚咸味的豆豉,它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味,据推测这时镇远也可能用上了豆豉。据有关资料记载“酱”在先秦以前的烹饪中就有了重要地位,《论语》说:“不得其酱不食。”秦汉以后,酱的种类更是不断增多,《齐民要术》里提到的“豆酱汁”和“豉汁”可能是现代酱油的前身。古代酱的种类远多于现代,包括植物、动物做成的酱;现代镇远人做菜也广泛运用酱。镇远古属楚国之地,原料的采用,楚菜广泛传播,到西汉时期,镇远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有关资料记载,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镇远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镇远风味菜。随后镇远菜普及至乡村、寻常巷陌,平凡人家。据《中国烹饪》专家的考证,南菜以荆、楚、伍、越为主体,波及长江流域,它是水鲜中杂以异肴,鲜咸中辅以酸甜。《楚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宫祭奠菜单中,炖甲鱼、焖乌龟、煎铜鱼、烹野鸭等可见一斑。镇远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镇远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镇远菜与湘菜是有深厚的渊源,也可以说镇远菜是从湘菜中演化而来的。

第二个时期是唐末至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是镇远文化转型时期。这时,由于全国社会动乱,镇远脱离了王权管治,成为田氏领地,称号“竖眼大田溪洞”,下辖九溪十八洞,自成建制。这个时期镇远文化占居主导地位的是本地土著人文化。据推测运用的调味有很多土生土长的柚子叶、橘子皮、桂皮、雷公槁叶、葅等原料,可能用上了外来的原料八角。这时可能应用上了草果。草果是一种调味香料,为本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清香可口,又驱避膻臭,因此,草果一直都是紧俏商品。柚子叶具有除醒、清香、除霉气、袪邪、防病、通经络等作用,镇远人的烹饪中也广泛运用。橘子皮具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降低血压等功能,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烧肉或烧排骨时,加入几片橘子皮,味道既鲜美又不会感到油腻。桂皮性味,辛甘,性温,归脾、胃、肝、肾经,桂皮在镇远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葅,就是泡菜,或酸菜。与此同时,据推测这时又运用芥菜、萝卜、青菜、白菜做酸菜,且制作工艺都很简单,当时镇远发扬了春秋战国烹饪里的制葅工艺,对多种蔬菜进行复杂的酸菜制作。据推测,这时,主要产于广西、云南、福建南部、广东西部的八角也在镇远烹调中得以运用。八角果实与种子作为食品调料,具有强烈香味。八角作为调味品,其作用为其他香料所不及,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八角在烹饪中,主要用于煮、炸、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常在制作牛肉、羊肉、狗肉、兔肉的菜中加入,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炖肉时,肉下锅就放入八角,它的香味可充分水解溶入肉内,使肉味更加醇香;做汤白菜时,可在白菜中加入八角同煮,最后放些香油,这样做出的菜有浓郁的荤菜味;在腌鸡蛋、鸭蛋、香椿、香菜时,放入八角则会别具风味。这时最有名气的菜是土司菜,据有关人士介绍,土司菜是贵州少数民族贵族——土司阶层独特的餐食。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先后受汉、蒙民族的统治,因此,镇远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后又受到一些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没有改变自宋以来镇远文化的基本面貌。这一时期,是镇远菜有所发展和徘徊的不前的时期。宋代镇远菜有所发展,元代镇远菜徘徊不前。宋代镇远经历了这几个时期:宋徽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土酋田祐恭请求内附,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府,领婺川(今务川)、邛水(今三穗)、安夷(今镇远)三县。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废思州,以务川城名,邛水、安夷二县改为堡,皆隶于黔州。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置思州,仍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其他约当铜仁地区(除石阡外)及镇远、三穗、岑巩等地。这时期,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受中原文化影响,镇远菜有所发展。元代,镇远是通往湖广至云贵两地的重要战略要地,境内山高箐深,溪流纵横,道路奇险,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花容月蒙军进入湖南、贵州后,这里便成为蒙、宋两军的对峙地带,一方面这里不断受到蒙军的威胁和骚扰,另一方面,宋军又积极在这里设防阻击,长期处于备战和战争争夺状态。由于政局不稳,长期处于战争的紧张状态,镇远菜受到极大地压抑,得不到很好地发展。蒙古族占领镇远后,由于他们的饮食文化落后,对镇远的饮食没能大影响,所以镇远菜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尽管如此,据推测,“芥末”这种烹饪香料也在受四川影响较重的羊场、尚寨、大地这些地方发展起来。“芥末”是当时周边省所采用的一种调味品,它是用芥菜的果实磨成的粉末,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味,是宋代广泛视为“辣”味的调料,从有关资料得知,在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里有“芥辣”的说法,《东京梦华录》里的“辣菜”应该指用芥末调味的小菜。芥菜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知,西汉《尹都尉书》是最早记载种植芥菜的书,东汉《四时月令》也讲到其栽培法,三国华佗弟子所著书《吴氏本草》第一次出现“蜀芥”的名称。《本草纲目》讲芥菜分为蜀芥(大芥菜)和小芥菜,其中,小芥菜就是雪里蕻。虽然现代镇远菜较少使用芥末作为辛辣调味品,但根据蜀芥在全国的知名度,我们推测,古代镇远菜烹调里是用到芥末的。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被汉、满民族统治,镇远受汉、满文化的影响,其中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厚,随着明清两次大批移民的迁入,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格局基本形成。明清两代,镇远菜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镇远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镇远菜食风大行其道。一些在镇远和从镇远走出去的官僚权贵,竞相雇用镇远厨师烹调镇远菜,而豪商巨贾也群起效仿。镇远菜声名鹊起,知名度显著提高。到清朝中叶,镇远出现镇远菜满汉全席,其特点是规格高、场面大、菜品多,少则50~70道,多则100余道。当时受湘菜的影响,镇远先后出现了轩帮和堂帮两种菜馆。前者经营菜担至民家,上门承办酒席;后者则以堂菜为主,面向市场经营。与此同时,同业人员还筹资在东岳庙塑祖师——詹王像(传说厨祖师韩文正曾在皇宫当“御厨”,他技艺精巧,制作精细,深受皇帝赞赏,死后被皇帝封为“詹王”),烹饪同行经常在此聚会,互相切磋烹饪技艺,传授弟子,久而久之,东岳庙中詹王像前便成了镇远厨师交流镇远菜技艺、研究烹饪理论的阵地。镇远菜的基础理论也就在此形成,颇有特色的镇远名菜从这里走出,流传开来。这也正是镇远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底蕴之所在。这时期,烹饪又运用了茱萸、辣椒等原料。“茱萸”至明中叶时,已成为镇远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时“辣椒”也在镇远采用,辣椒双子叶植物纲茄目,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代时期辣椒传入中国。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则迟至道光以后。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到了清代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已经“种以为蔬”“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说明川人吃辣椒的历史也只有216年,比镇远人吃辣椒晚61年。

第五个时期是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初年,特别是抗战时期,镇远作为抗日大后方,大批达官贵人、军队、难民进入镇远,带来了各地的菜文化,川帮、淮扬帮、闽帮、鲁帮、粤帮等各种菜制作技术人员在镇远汇集。镇远菜在广泛吸收各地菜的基础上,自成一体进入成熟期,不同门派的厨师也自成一派,出现了著名的向派、陈(新长)派、刘派等多种烹饪流派。不同流派的竞争使镇远菜空前繁荣,他们以各自的特长淋漓尽致地体现着镇远菜的特色。这期间,镇远餐饮业也有所发展,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镇各业商业务员概况》资料记载:全县面馆业有16家,年营业额7000元(银元);肉店20家,年营业额8.45万元(银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镇远黔公路通车,县城地处公路干线,是黔东南商品集散地,外地商旅汇集,饮食、旅店不断发展,次年,饮食发展到20家,旅栈业54家。据《镇远县志》载,抗战时期,县城餐馆32家,从业人员32人;旅栈47家,从业人员47人。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统计,全县有专营屠户37户。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300家,从业人员300人。

打开镇远历史文化迷宫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