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夫:翰墨飘香丹青秀
“颠沛流离摹丹青,枯枝尘土趣无垠。葵秆挥舞书酣畅,指掌涂抹画漓淋。笔生妙趣墨有情,书意难能待创新。艺海探寻无止境,老有所为励后生。”这是网名为“落红无声”的人为吴可夫先生所写的古体诗,内容几乎涵盖了他坎坷的生命历程。
吴可夫96岁留影 高雪提供
吴可夫,原名吴照庄,别名百非,书画家,是徐悲鸿先生在贵州省的两个学生之一。1923年农历二月初二,吴可夫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县安章乡纳具村(今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纳具组)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家庭。1935年毕业于黄草小学,1938年毕业于兴义中学,1940年在兴仁高中毕业,同年考入西南著名画家冯建吴创办的四川美术学院(原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1942年,在贵阳与著名画家徐悲鸿邂逅,同袁晓芩(中国美协云南省分会主席、云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一道追随徐悲鸿到重庆学画。据贵阳市文史委《悲鸿大师足迹在贵阳》一文记载,“徐悲鸿在贵阳举办画展期间,曾有两位青年追随者,徐悲鸿把他俩带到重庆学画。一位是普定县的袁晓芩,他现在已90多岁,是著名花鸟画家,以画孔雀著名,现居住在昆明。另一位叫吴可夫,是兴义人,现在已80多岁,以画山水画著称。吴可夫回忆当年在重庆学画时的种种情境,曾为徐悲鸿先生牵着马,以便观察写生,徐先生还曾在他的速写本上题写过‘艺术是神圣的生涯’,以鼓励其在书画艺术的神圣殿堂里努力深造”。
2010年农历冬月十七,吴可夫因病在贵阳家中去世,享年87岁。
正如“落红无声”在诗中所言,吴可夫的一生,因当年的历史而命运坎坷,东奔西走、颠沛流离,空有一身才华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1947年,他在重庆与熊姓的大家闺秀结为连理,夫妻恩爱。1948年3月,因国内战乱以及他自身工作等因素,不得不离开身怀六甲的妻子。1948年6月,妻子生下他的长子熊诗华(随母姓),后因诸多历史原因,他多次到重庆寻找妻子与从未谋面的儿子,均被告之熊家已家破人亡,于是他在绝望中离开重庆,多年未去那个令他伤心的地方。直到1999年,在众多好友与同仁的帮助下,他的长子熊诗华终于在贵阳市找到了他,他们父子俩在百感交集中相认,了却了吴可夫大半个世纪的夙愿。
吴可夫作品
2013年5月25日晚,笔者有幸在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纳具组吴天春家里见到了吴可夫的长子,现已65岁的老人熊诗华先生。熊诗华的这次兴义之旅,就是专门为寻根问祖而来,而且在他的智能手机里拍摄了父亲当年的许多字画作为认亲之证。
在熊诗华的叙述中,吴可夫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吴可夫曾在国民党创建的一警官学院当过教官,后因他的文学才华,又到《大中日报》任过编辑。在此期间,因不满当权者的腐败,曾发表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对时下弊端的批评毫不留情。
吴可夫作品
吴可夫作品
正因为那篇“牢骚满腹”的文章,让吴可夫这位在艺术上默默无闻的探寻者被划为“反革命”和“反动画家”之后,少受了很多苦。当然,毕竟被打成了右派,“文革”中他与众多学术界的老前辈一样,不仅受到了批斗,还被下放到垦荒农场劳动改造。在劳动间歇,他以树枝或木棒为笔,大地为纸,龙飞凤舞,自得其乐。平反后,吴可夫被安置到贵阳红星拖拉机厂任宣传干事,这为他继续练习书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他在继承古今书画家精髓的基础上,还大胆创新,利用向日葵秆作笔,蘸墨抒写,笔锋遒劲,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木棒书画与向日葵秆书画,都是吴可夫的创造发明。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吴可夫接连参加过全国性的几次书画大展。尤其是在参加广交会名家画展期间,与全国知名书画家冯建吴等喜聚一堂,互相切磋书画技艺,之后冯建吴给吴可夫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吴可夫书画的赞赏。吴可夫在广交会上现场表演木棒书画、向日葵秆书画等技艺,一日本友人一连请书十余幅,视为奇宝。作画时,兴之所致,他或用手指、或用手掌、或指掌并用,浓涂淡抹,巧夺天工,画作栩栩如生。
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在20世纪90年代初接受贵州电视台采访时,自书一联:“笔生妙趣墨有情,书意难能待创新。”恰如对联所写,吴可夫始终没有停下追求最高艺术境界的脚步。在贵阳红星拖拉机厂退休后,吴可夫更加精神振奋,足迹踏遍贵州的山山水水,猎取了众多的创作题材,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让人称奇的是,他将少数民族的蜡染艺术融入到他的国画与书法艺术之中,用蜡刀代笔,融书法、国画、蜡染于一炉,找到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吴可夫与颜树芳的结婚照 高雪提供
在他的卧室里,有一幅字:“搜尽奇峰打草稿,兴酣落笔写我心。”这是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心境。吴可夫一生以书画自娱,以淡泊自守,许多书画的落款都以“百非”署名,写出其坎坷的经历与磊落的胸襟。
“照遍天涯银烛亮,白发丹心不肯闲。”1988年,他荣获贵阳市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知情人介绍,“老有所为精英奖”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对社会有着突出贡献的人才能获此殊荣。吴可夫获此荣誉,是因为他退休后自筹资金,免费创办了5期10班共500人左右的书画培训班,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他还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墙壁上那张巨幅国画的设计与创作,那巨幅画稿中有着他的功劳和汗水。1997年,香港回归,吴可夫在高兴之余,提笔挥毫,抒写了“港伴彩云归”几个大字,字体龙飞凤舞,如陕北老乡跳起的秧歌,先生当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这一幅字赠给了一位热爱书画艺术,名叫田畴的香港同胞收藏。
晚年的吴可夫喜欢画马,这不仅是缅怀良师徐悲鸿,也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据亲友回忆,他热爱生活,最擅长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然而,他的《猛虎下山》《喜鹊闹梅》《孔雀开屏》《狮王发威》《钟馗》《奔马》等动物与人物画,同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一生创作书画不计其数,有人说他创作了3000余幅,有人说有4000余幅,还有人说以他的勤奋,书画至少有5000余幅,连他的子女也说不清楚。因为,他的书画大多散落于民间,或送给亲人,或赠予朋友,或被书画痴迷者索取收藏。绝大多数都是他画好之后分文不取,当场便送了出去,这或许与他淡泊名利的人生观有着重要联系。
有记者曾问吴可夫:“以您老的才学和成就,不难进入名家之列,为何您依旧默默无闻?”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送了那记者一幅字:“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的,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岂能简单地以表象上的得失或成败来衡量?何况他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年代,能如他一样大半生默默无闻、执着地追求和探寻书画艺术更高境界的又有几人?
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吴可夫的书画在艺术上分量如何,不是某个专家或权威说了算,时间才是检验艺术的真正标尺,人民群众才是艺术的真正仲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