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滴水村的陈年旧事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830字

滴水村的陈年旧事

滴水村旁古驿道 正书 摄

滴水村是一个古老的布依族村寨。为了探寻滴水村的陈年旧事,我从北门出发沿着一个新修街巷绕到了狮子山水厂背后。这里是狮子山的尽头,太阳山是狮子山的狮头,那么太阳庙就是骑在狮子的脖颈上了。在荒草中我找到一个长满青苔的石柱础,我想那一定是太阳庙建筑的石部件。如今太阳庙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块小小的荒地。可能你会纳闷,古人为何要选这么一个地方。当时人烟稀少,植被繁茂,降水非常丰富,田坝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沼泽地,不便于行走,因此道路往往沿山而建。从北门出来,沿着古道来到滴水往北经那年村、丰塘进入云南,往东经龙井、木桥通往贵阳及府城安义镇(今安龙),滴水村恰好位于狮子山与尖山的交汇处,也是两条古道的交汇处,称得上是黄草坝的东大门。

滴水村位于桔山坝子西侧的狮子山下,包括董谷、滴水、后湾三个自然村寨,真正称得上山清水秀,田地肥沃。湾塘河流出黄草坝,形成滴水瀑布,然后从滴水寨前的坝子流过注入马岭河,灌溉非常便利。清咸丰《兴义府志》将董谷(即滴水)列为黄坪营115个屯寨之一。

滴水村土司二十二代孙寿匾 正书 摄

从太阳庙往下,是近百级的石梯,石梯现已换成水泥台阶。过去的石梯是“之”字形,骡马挑夫要进黄草坝还真不容易,因此太阳庙也是人们歇脚喘气的地方。因为过了太阳庙就比较平坦,黄草坝从东面来要爬坡,从南面来也要爬坡,于是古人又称黄草坝为“坝上”,滴水自然就是“坝下”。现在的滴水村依旧呈弧形,沿狮子山、营盘山、尖山的山脚展开。村中是水泥路,通户也是水泥路。超市、农家乐、健身场所村里都有。恰好放学,有的学生蹦蹦跳跳,有的交流着学习心得,红领巾在胸前格外耀眼。学生们的穿着、举止同城里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我来到营盘山下的黄氏祖茔,这里有好几座清代古墓,墓碑上都有祖籍江夏的记载。黄草坝古称“花灼”,明初江夏人黄昱平定这片地方改为黄坪营,贵州建省后黄坪营所在地商贸繁荣,是中药金钗石斛(黄草)的集散地,又改称黄草坝。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之后,黄坪营土司不再世袭,黄氏迁出黄草坝,后代就散居枫塘、鱼龙、平寨等地,其中滴水黄氏是其中的一支。我找到黄氏后裔黄景渊先生,他曾在兴义市档案馆工作,对地方史感兴趣。他告诉我,黄家在民国初年曾与别的人家因土地纠纷打官司,赢官司之后刻碑纪念,我想这块碑对研究民国初年法律文书有价值,决定安排人将这块碑挖出来。不料因为石质风化的缘故,字已经无法看清,只有“地方自治知兴义县事万为”几个大字是清晰的。它告诉我们这么一些信息,清朝县级长官称“知县”,民国初年称“知事”,国民政府之后始称“县长”。据民国《兴义县志·政治》记载民国元年(1912)四川巴县人万致选任兴义县知事,任期一年,碑当为民国元年所立。

滴水村的西北面就是营盘山,山南为滴水寨,山北为后湾寨。营盘山上树木森森,有石级直通山顶,营盘不大,过去仅用于躲避战乱而已。在营盘山山腰的一个石缝里供奉着牛魔王的神像,这个神像历史悠久,有布依族风格,神像仅剩头部,有不少香插在那里,看来香火蛮旺的。黄景渊说黄草坝地方虽然雨热同季,不会像北方有的地方十年九旱,但是春旱少雨,每当这个时候就要求拜牛魔王,甚至用轿子抬着小狗游街,边唱边跳,因为牛魔王有条狗,叫哮天犬,求神不应,就求神的狗帮忙。每当举行求神仪式时小孩们尤其兴奋,跟在轿子后面疯跑。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 正书 摄

山垭口的东面是尖山,尖山树木长得很好,有石级供人上山。几座小屋里供着神,吃斋念佛的日子,这一带很热闹,村里常在这个地方举办文艺活动。平常村里人或城里人来这里听鸟叫,我在山脚转悠的时候,惊起几只白鹭。营盘山上还有野鸡扑腾,斑鸠也在那里咕咕地叫着。远看青山如黛,近处菜蔬葱茏,倒是一个寻古思幽的绝妙之地。

慢慢地走到狮子山渡槽的东头,一条古道蜿蜒而上尖山,尖山山顶有一个大营盘。古道保存完好,大约有3米宽。这就是通往丰塘出云南的古道,也是崇祯末年大旅行家徐霞客走过的古道。徐霞客曾经写道:

徐霞客就是站在滴水附近的古道上对马岭河峡谷和桔山坝子展开观察及描述的,我走在这条古道上,走慢一点叫休闲,走快一点,叫健身,作沉思状,则是寻古,有一种“追星族”的感觉,虽然徐霞客先生的背影已经逝去将近400年了。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