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彝语的变调试析
所属图书:《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4-05-01 文章字数:6046字

彝语的变调试析

在彝语的东、西、南、北、中、中南部六大方言中,属东部方言黔西北次方言的乌撒土语中的威宁东部次土语的音调分为55(高平)、33(中平)、13(上升)、21(低降)四个调。这四个调的用法与同是汉藏语系的汉语的北方方言普通话及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平(阴平、阳平)、上、去四调有着共性,两种语言之间的个性即区别在于汉语的调值是非常固定的,而彝语的威宁东部次土语的音调却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常常产生变化,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且贯穿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各类词中。

1.名词变调

名词变调彝语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最为丰富的一类,如:

a.产生三种变调的例子:“石”,“lo33”。“火石”,“wa13lo55”;“石头”,“lo33mo21”;“滚石头”,“lo21mo21Pu33”。“树”,“se33”。“青松”,“”;“榉木”,“se21k‘a33”;“伐木”,“se33to33”。同是“石头”和“木”一词,能作三种变调。

b.在中平、上升、低降三种调中产生两种变调的例子,如:“草”,“”。“乱草”,“”;“青草”,“”。“水”,“ʑi21”。“渠水”,“ʨo33ʑi33”;“大河水”,“ʑi21mo21”。“花”,“we33”;“花朵”,“we21lu21”;“杜鹃花”,“ma33we33”。“毛”,“mi21”。“猪毛”,“wa21mi55”;“羊毛”,“ho21mi21”。

c.在高平、中平、上升、低降四种调中产生两种变调的例子,如:“祖房”,“pi33he33”,“祖先”,“pi55pi33”。“肝脏”,“ʨ‘y55sai33”。“猪肝”,“wa13sai55”。面粉:“生燕麦面”:“dzu21mi13”,“炒面”:“ɕu21mi21”。

d.两种发音可并存,不妨碍意义的表达,如:“月亮”,可作“lo21bo21”,也可作“lo55bu21”。在歌谣中用,如“”,意为“银太阳姑娘,金月亮小伙”。变调是使歌词在不唱而吟诵时也产生一种音乐感。又如“火”,可作“mi33to13”,也可作“mi33to55”。这种变调如果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其中一人发音为“mi33to13”,而另一人则作“mi33to55”的发音,即产生变调,出现这种情况,信息意义的表达与接收者之间往往是相互认同的。

2.代词变调

代词的变调一般是由它的后面一个词的影响来产生的,但起主要和决定因素的还是语言环境,如:我一词、它的变调通常在低降调“ŋo21”与中平调“ŋo33”之间进行,在“我一人ŋo21ta33yo21”,和“把我问ŋo33du55no13”这两个句子环境中,就有着明显的比照。又如:你,作“na33”和“na21”,“跟随你na33ʨo33,”和“别人同你说su21na33hxe55”。再如:他,作“xie33”和“xie21”,“说是他ɕie21ŋou33dou55,”和“同他坐”。代词的变调能使句子在语言环境里产生一种和谐。

3.动词变调

彝语中的动词般一是不能变调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变调,动词变调必须有两个条件严格限制:一是词必须重叠,以表示疑问为条件;二是重叠的词,词头必须是高调。如:“舀没舀”?“kou55kou33”?“想不想”?“ndy55ndy33”?“渡不渡水”?“gou55gou33”?“知不知道(认不认识)”?“sai55sai33”?“点着没有”?“ʥai55ʥai33”?“蜕皮没有”?“ɬai55ɬai33”?“凑不凑火”?“”?“挂不挂”?“”?“晾干没有”?“mai55mai33”?“给不给”?“bi55bi33”?“讲不讲”?“he55he33”?“呛不呛”?“p‘ai55p‘ai33”?在彝语威宁东部次土语里,除了所述两个条件外,其它动词是不可随便变调的。

4.数词变调

数词变调主要是一和十两个数字,如:“一”,作“ta21”或“ta55、ta33”,“一员”,作“ta55ʑo21”;“一年”,作“ta21k‘o21”;“一个”,作“ta3333”。“十”作单十时,作“”,作“三十”、“四十”以上时作“”,在中平调与低降调之间进行变调。这种变调是有规律的,即一定固定在中平调与低降调之间,不能变作高平和上升两个调。

5.量词变调

量词一般不能变调,所以特殊情况下变调的例子很少,只有“间”、“张”作量词时才产生变调,如:“一间屋”时,作“hxe21ta21bu33”,“二十间屋”时作“”。“一张纸”时,作“”,“三十张纸”时作“”。在有些情况下,量词虽然自己不变调,但它影响同自己组词的数词产生变调,如“天”或“日”为“”,天或日作量词时,如“一日”或“一天”作:“”或“”,影响一这个数词在高平调与低降调之间作变调。变调后的“”有专指“这一天”或“这一日”的含义,产生有语法上的变异。

6.形容词变调

形容词变调同动词一样,在重叠使用的情况下才变调,形容词重叠后,有着对事物的度进行强调的意义,形容词的重叠也需用变调来解决。如:“你喜欢不喜欢”?“na33ɖu21ɖu33”?舒不舒服?“”?强调红色:“nou21nou33”;强调绿色:“ho55ho33”;强调蓝色:“γo13γo33”;在强调灰色:“pai21pai33”;强调白色:“”;强调黄色:“”。强调黑色,只有在表达带蓝的黑色时,才使用变调,如“γo13na55na21”。形容词的重叠变调使用,有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的作用,如“大家都是笃慕的子孙”一句,用“lou55lou55ɖu21mi33zu33”,语言的感情色彩显得平淡,若用“lou33lou55ɖu21mu33zu33”,对“lou33lou55”的重叠进行中、高平变调,就显出感情色彩加重了。

7.方位词变调

方位词只有极个别的词能变调,如作“后面”的“du55gu33”或“”这两个词,以“他从后面来了”为例,可作“ɕie21du55gu33lie33lo33”;或“ɕie21du21gu55lie33lo33”;作另一种说法时,可作“”,或“”。即“du21”作上升调时,“gu55”作高平调变调,“du55”作高平调变调时,“gu33”或“”作中平调变调。

8.副词变调

副词的变调以表示“不”的“ma21”和“a21”的形态为丰富,其次是命令或祈求副词“ta”表示“莫、”“别”时的变调。

(1)否定副词“ma”表示“不”的变调:若以低降调为原生调,如“不要”作“ma21ly21”,“不去”作“ma21lou21”,在其他句式里则可作高平变调,如:不去他家,作“ʑie21wo55ma55lou21”,我不及他,作“ŋo21ʑie33ma55dai21”;可作中平变调,如:“我没说他”,作“ŋo21ʑie21ma33he55”;可作上升变调,如:“我不羡慕它”,作“wo21ʑie21ma13go33”。

(2)否定副词“a”表示“不”的变调:也以低降调为原生调,如“不吃”作“a21dzu33”,“不去”作“a21lou21”,在其它句式里则可作高平变调,如:“他不乐意”,作“ʑie33a55ɖu21”,可作中平变调,如:“不吃它”,作“ɕie21a33dzu33”,可作上升变调,如:“不要他了”,作“ɕie21a13ly21lo33”。

(3)命令或祈求副词“ta”表示“莫”、“别”的变调:若也以低降调“ta21”为原生调,如“莫(别)说”,作“ta21he55”,“莫(别)去”,作“ta21lou21”;在其他句式里则可作高平变调,如:“你莫(别)逗他”,作“na21ɕie33ta55he55”,“狗也莫(别)咬他”,作“”;可作中平变调,如:“你莫(别)射杀我”,作“na21ŋie33yo21ta33mde33”。否定副词“ta”的应用,无论是变调与否,都有命令或祈求的意义。

9.粘连词lo的变调

彝语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里,粘连词“lo”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句中或句尾产生不同的音变,如在句子“怕轮不到他”里时作,“ɕie21lo55ma55k‘ou21ʨi33”(《陆外歌·放回猿猴》),须变作高平调;在“就是这样的”句式里时,作“ty21no33ty21lo13lou55”(相对固定的文献结尾句式),须变作上升调变调;在“你去告诉他”的句式里时,作“na21ŋie33ɕie21lo33he55”(《曲谷·雀女几朵乌》),须变作中平调变调;在“肯定是他了”的句式里时,作“”,须变作中平调变调。副词变调若不产生语法变异或歧义,就是对抑阳顿挫表现与驾驭,或表现音乐感和音乐美。

10.“a”作前缀时的变调

“a”一般作人名、家支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时态名的前缀用,在作前缀的过程中产生变调,例子十分丰富。如:

(1)“a”作人名前缀:作人名前缀时一般为低降调,如:“妥阿哲”(水西君长名),“lo21na33a21ko21洛纳阿可”(水西君长名),“扎沾阿尼”(《神柱的故事》中的神毕摩名),“a55ndzu33a55you33阿阻阿野”(《老变婆的故事》中的人名)这是两个人名连在一起,“a55”都产生了高平变调。

(2)“a”作家支名前缀:作家支名前缀时一般为低降调,如:“vai21rr55a21nyie13维遮阿尼”;“ma21bo21a21vei21麻博阿维”;“阿尼阿景”,这个姓氏里的第二个前缀“a55”产生高平变调;又在“a33lou55a55li21阿娄阿立”的这个家支名里,前缀“a”作中平调变调。

(3)a作地名前缀:作地名前缀时一般为低降调,如:“阿着地”(在云南省曲靖、沾益一带),“a21fu33to33tie33阿户妥体”(在毕节市梨树一带),“阿古赫珠”(《彝族指路经》地名),a作高平调变调。

(4)a作动物名前缀:作动物名前缀时一般为中平调,如:“喜鹊”,“a33mi55”口语的“猫”,“”书面语的“猫”,“a”作高平调变调。

(5)“a”作植物前缀:时一般为中平调,如:“a33ŋo55地瓜”。但在作“茴香”时,作低降调变调,作“a55va13山药”时作高平调变调。

(6)“a”作时态名前缀:作时态名前缀时一般为低降调,如:“a21wou55lo33a21wou55远古啊远古”(文献语)、“a21γou21wou55tu21zai33远古的时候”(文献语),“a33to55现在”(口头语),“a”作中平调变调。

根据以上各种词的变调来看,掌握一门语言,也必须掌握它的内在规律,只有把握住了内在的规律,才有可能进入其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把握与驾驭这门语言艺术的能力。彝语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其丰富的词汇变调运用,不仅反映在口头语上,更是贯穿于各类文献与属于诗体的各类歌谣的记忆性朗诵中,各种作品的感情色彩、感染力以其词汇的变调作了充分的依托。如彝文文献《召唤日月》的一段,是这样读的:“a21γou21wou55tu21zai33远古的时候,ma21ts‘o13ma21ts‘o13mu33天不晴则已,七轮日同出,se33ŋou33lou33lou55ʥu13是树都枯萎,hu21sou33ndu21dou55dzl21就剩桫罗树;ma21bu21ma21bu21mu33亮得出了奇,ʑi55hxu21ta21tsou33bu21七轮月同出,ʑi21ŋou33lou33lou55se13是水都干涸,ma21k‘u33hxou21dou55dzy21就剩麻苦湖。a21su33ʥi21mde33kou13谁人敢射日,a21su33hu21mde33kou13谁人敢射月?维舒特打巨(英雄名),ts’u33ma55ŋou21ma21bo21离了盐不咸,t‘y21ma55ŋou21ma21do21离了他不行。”在这段文献中,将“lou33lou55”的重叠作了变调,若不把“lou33lou55”的重叠变调,而保持其原生音的“lou33lou33”,既不能表达它的“全部”或“所有”的含义,给人一种轻飘飘的失去了强调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你并不熟悉这门语言。“ma21ts‘o13”和“ma55ŋou21”的“ma”都是表示“不”的意思,“ma21ts‘o13”里的“ma21”用低降调,“ma55ŋou21”里的“ma55”用了中平变调,除了强调抑阳顿挫,表现音乐感外,表达对前者厌恶,而对后者尊敬的感情色彩。

彝族《鲁比》(犹格言或介于谚语)例子也是如此:“只要母耗子的命长,就有生崽的机会;留得猫的性命在,就有捉拿耗子的机会。”这则《鲁比》里的“ha21mo21”和“ha33”都是指老鼠,其原生音是中平调,“ha21mo21”的“ha21”则变调为低平调,这既是典型的名词变调,又有作强调的语法意义。

又如在《阿买恳·点苍山上》的第一段里,是这样朗诵的:“nu33ʨ‘i33mai33ma21bu21(犹如)猎狗不剪尾,ts‘ai55gu21mai33bu55bu33剪了尾蓬蓬,tai13ts‘o13bo21k‘ai55no33点苍山顶上,sou33dzou33sou33zou33ve33三呀三对花,三对什么花?第一太阳花,第二月亮花,jie13mu33ve33sou33dzou2第三星星花,ʑie21sou33ma55ŋou21no33除了这三样,sou33dzou33ve33ma21do21就没三对花。”在这段《阿买恳》里,“sou33dzou21”(即“第三[对]星星花”)用的是原生调,“sou33dzou33”(三呀三对花)的“dzou33”属于量词的变调,“bu55bu33”(即“蓬蓬”)属于形容词的变调。变调的使用对于这首歌歌词,就是在不歌而诵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出音乐感和节奏感,能为熟练掌握此门语言的人在记忆上作出很大的帮助。

彝语语音变调已为一些语言学家所发现,但都尚未作过系统的描写与分析,还只停留在发现特征与规定出符号的层面上。变调是彝语语音规律的一大突出特征,其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尤其如此,需要作认真的描写、分析、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就目前而言,掌握彝语语音的变调规律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属记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鲁比》和《咪古》的抢救记录不可或缺;对抢救有载体的彝文古籍,其作用也非同寻常,如果不懂彝语的语音的变调规律,就不可能注出文中的准确读音,很容易对古人所留存的信息作出错误的转达。因此,对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的认识、学习,同认识、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一样,都不能停留在表层上面,而要进入其深度和广度,才会有所作为。乌撒次土语中的威宁东部土语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中,在各种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已愈发被边缘化,“一种语言的消失比一个物种的消失更可怕”正是彝语乌撒次土语威宁东部土语所面临的并不遥远的结局,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

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