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的彝文古籍收集、整理、翻译、出版状况
一、彝文古籍收集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与时大定的罗文笔老先生就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首开翻译出版彝文古籍的先河。1952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因文字奇特引起了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注意,组织专人翻译了锦旗上的彝文。他深知彝文文献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在黔西北地区的分量,倡导要对彝文进行翻译研究。知道这一信息后,时任毕节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的李仿尧在下乡工作时,带领人们打访彝家老布摩,并开始在毕节地区各县收集彝文古书。1955年,他倡导并筹建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划归在他分管的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属下,并从大方县东关请来罗文笔之子罗国义老先生,赫章请来布摩世家的传人王兴友老先生作骨干,各县有名气的布摩如:陈执忠、李守华等一批人被请到临时机构的彝文翻译组来参加整理翻译彝文古籍的工作,彝文及其古籍的整理翻译被提到议事日程。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1955年成立到1966年,共搜集彝文古籍282册,其中送20册给北京民族文化宫,送7册给中央第四语言工作队,实存255册。1966年因机构被撤销,这批古籍被转到毕节地区档案馆保管,1977年彝文翻译组被恢复为临时机构后,250余册彝文古籍由毕节地区档案馆转了过来。1956年到1958年,贵州省民委在威宁自治县黑土河一带收集51部彝文古籍交贵州省博物馆收藏。1986年到1996年期间,为配合全国彝族服饰展览、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协作会、奢香博物馆的建立等活动,各地展开了彝文古籍的大量收集,威宁自治县民委收集近200册,赫章县民委收集200余册,大方县民委收集近300册,其中的110余册交到奢香博物馆,纳雍、织金、金沙等县民委也各收集到10余或20余册不等。1986年到1992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集中大量的精力,聘人专门到毕节地区各县征集彝文古籍1000余部(册),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彝文文献中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大量征集彝文古籍时,在毕节地区境内征集去300余册。2008年至2009年,毕节地区档案馆从各县征集彝文古籍近180册。
二、整理及翻译、出版
最早整理翻译彝文古籍的机构是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1955年到1966年,整理、翻译了《西南彝志》等25部,52卷,译文约80万字,加上音标、字译、句译、注释,共200余万字。
1.《西南彝志》 26卷 (油印本)
2.《六祖纪略》 3卷 (复写本)
3.《水西全传》 1卷 (油印本)
4.《水西制度》 1卷 (油印本)
5.《水西地理城池考》 1卷 (油印本)
6.《吴三桂入黔记》 1卷 (油印本)
7.《阿哲乌撒兵马记》 1卷 (油印本)
8.《精灵论》 1卷 (复写本)
9.《泸祖论》 1卷 (油印本)
10.《笃慕史记》 1卷 (复写本)
11.《洪水泛滥史》 1卷 (油印本)
12.《洪水前后轶事》 1卷 (油印本)
13.《德施氏史略》 1卷 (复写本)
14.《天仙世纪》 1卷 (复写本)
15.《阿者后裔迁移考》 1卷 (油印本)
16.《寻药找医》 1卷 (复写本)
△17.《天经地纬》 1卷 (复写本)
△18.《德布史略》 1卷 (复写本)
△19.《水西安氏谱》 1卷 (复写本)
△20.《母系史》 1卷 (复写本)
△21.《安氏远祖考》 1卷 (复写本)
△22.《猿猴做斋记》 1卷 (复写本)
△23.《奴仆纪略》 1卷 (复写本)
△24.《人类史详论》 1卷 (复写本)
△25.《德布氏谱》 1卷 (复写本)
其中有“△”符号的翻译文本共10部,交予中央第四语言工作队,单位内没有这些书。
1966年8月,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被撤销,全体工作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彝文翻译组的原稿和译稿被没收烧毁,散落的也为数不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1980年,中共贵州省委下文批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为国家常设机构,贵州省人民政府亲自下文对机构定编。1986年至2007年,在威宁、赫章、大方等县的民族部门内,都成立有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文献研究中心等机构。从地区彝文翻译组恢复到1982年,彝文翻译组共整理、翻译《奴仆工匠记》、《彝文字典》、《彝汉常用词语》、《彝语千字文》油印本各1卷。为贵州大学中文系整理、翻译彝族民歌4000首,民间故事3篇共22万字。以地区彝文翻译组为中心,积极培养农村翻译人员,发展农村翻译网点,重点辅导毕节县龙场营区彝文翻译点,就地举办36人的农村业余翻译人员培训班,组成6个古籍整理翻译小组,共整理、翻译出《尼能人》、《赫达以》、《鄂莫人》、《投确数》、《书文史记》、《婚姻歌》、《丧礼歌》、《民歌》、《故事诗》等70余万字的初译稿。
1983年到1985年,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出《洪水与笃米》、《彝汉常用语对话》、《彝语语音知识》油印本各1卷;《播勒娶亲》、《绣荷包》、《三才文史》、《凤凰记》稿本各1卷,编译了贵州省小学彝文试用课本1~6册,共36.6万字,由省民委、省民研所刊出,作“彝语、汉语双语教学”课本。1982年至1988年3月,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出版了《西南彝志选》、《宇宙人文论》、《爨文丛刻》共3部5卷,合计134.2万字,共发行9000册。
1986年以来至今的26年间,彝文古籍整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100余部2000多万字的彝文古籍,公开出版了其中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120余卷、1826万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科研项目《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等一批成果连获省部级以上大奖,这些成果是:
1.《彝文典籍目录》1部,35万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科研项目,国家图书提名奖,中国民族图书一等奖,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2.《彝族源流》27卷,254.1万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其中1~4卷获省社科四等奖,7~8卷获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9~12卷获中国民族图书提名奖,其余获省学会及地区级二等奖以上)。
3.《西南彝志》14卷,216.5万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1~2卷获省社科三等奖,5~6卷获国家民族图书三等奖,7~8卷获省图书二等奖,其余获省学会及地区一等奖)。
4.《彝文金石图录》2辑,26万字(获省社科特别奖,地区社科一、二等奖)。
5.《彝族指路丛书》7卷,33.2万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地区一等奖)。
6.《物始纪略》7卷,50万字(贵州省重点项目,获省学会及地区一、二、三等奖)。
7.《黔西北彝族美术》1册,10万字(获省1993年~1994年优秀图书二等奖、九省[区]图书二等奖)。
8.《爨文丛刻》2集,100余万字(合作项目)。
9.《土鲁窦吉》1部,34.8万字(获贵州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0.《曲谷精选》1集,25.5万字(获中国民族图书三等奖)。
11.《曲谷走谷选》1集,26万字(获省民语文学会优秀成果奖)。
12.《简明彝汉字典》1部,20万字(合作项目,获省社科一等奖)。
13.《苏巨黎咪》1集,33.6万字(地区社科三等奖)。
14.《支嘎阿鲁王》1卷,15万字(省项目,地区社科三等奖)。
15.《彝文指路经集译》(威宁卷)1卷,4万字。
16.《赛特阿育》1卷,15万字(合作)。
17.《乌鲁诺纪》1集,26万字(合作)。
18.《益那悲歌》1集,30万字。
19.《明清彝文书法汇辑》1册,10.4万字。
20.《彝文书法字帖》1册,约3万字。
21.《彝族美术·黔西北民间工艺美术辑》1辑,17.6万字。
22.《估哲数·农事篇》1集、3卷,35万字(分别获国际彝学奖,彝文图书协会二等奖)。
23.《阿买恳》1集,33万字。
24.《诺沤曲姐》1集、3卷,34万字。
25.《摩史苏》1集,23.5万字。
26.《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1部,46·5万字(2007年获第七次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7.《彝族创世史诗》1部,18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版)。
28.《布默战史》1部,42余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9.《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中的第十七、十八、十九卷,每卷65.68万字,计197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0.《载苏》1集,34万字。
31.《彝文字释》1部,20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32.《实勺以》1部,60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33.《彝族古歌》1部,48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内出版)。
34.《叙事长诗》1集,15万字。
35.出版科研成果5项141.5万字,其中《彝文文献释名集》等1部,34万字;《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1集,30万字;《彝族原始信仰文献研究》1部,41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2月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1部,150余万字。《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经籍汇编·彝族毕摩卷》,18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贵州省社科课题《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一书第五章,3.5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36.为省内外翻译修订出版了一批成果:其中为云南省昭通市民委翻译《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三十卷·乌蒙丧事祭祀经译注》,65.68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为威宁县民宗局修改审订《阿诺楚》1部、1卷,49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版)。《支嘎阿鲁传》,94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出版)。
37.整理翻译《彝族民间文学》22卷,收入省、地、县《民间文学集成》、《民间歌谣集成》4个集子刊出译作,计80万字。
38.作为故事收入省、地《民间文学集成》(4集)刊出的彝文古籍译作3.5万字。
39.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申报60余部彝文古籍作《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彝族源流》和《摩史诺沤苏》等20部我市彝文古籍晋升为“国宝”。其中《彝族源流》于2008年6月为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摩史诺沤苏》等11部于2009年6月22日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还完成48部彝文古籍的国家级标准一、二、三、四级定级测试。
40.整理翻译尚未公开出版的成果计27部,511.6万字。
(1)《彝族文学》8卷,16万字(稿本)。
(2)《恳咪》1卷,3万字(油印)。
(3)《驿道纪》1卷,5万字(油印)。
(4)《恒斗特朵》1卷,5万字(稿本)。
(5)《细沓把》4卷,30万字(稿本)。
(6)《纪斗纪局》3卷,20万字(稿本)。
(7)《彝族婚丧诗文集》6卷,50万字(稿本)。
(8)《举祖与婚姻》1卷,3万字(稿本)。
(9)《颂祖纪略》1卷,3万字(稿本)。
(10)《指路地名考》1卷,4万字(油印)。
(11)《尼曲乃吉》1卷,8万字(辅导本、油印)。
(12)《铁柱记》1卷,15万字(稿本)。
(13)《叟卡陡》1卷,8万字(稿本)。
(14)《哭祭词》1卷,10万字。
(15)《云南宣威彝族指路经》1卷,5万字。
(16)《彝族大辞典·毕节地区卷》1部,50万字(合作稿本)。
(17)《彝文翻译论文集》1集,25万字(合订)。
(18)《彝族谱牒研究》1集,40万字(稿本)。
(19)《中国彝族通史》资料30万字。
(20)《彝族古歌》1集,40万字。
(21)《水西简史》1部(合作)10万字。
(22)《彝族文化遗产〈撮泰吉〉研究》1部16万字。
(23)省长资金项目《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2章5.6万字。
(24)《彝家宗谱》1集,30万字。
(25)《西南彝志》15、16、17、18卷,80万字。
(26)《赫大以》1卷,30万字。
(27)《欧哺娶妻》1部,10万字。
贵州民族大学彝文文献研究所整理翻译了大量的彝族文艺理论和古歌方面的文献,出版了《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夜郎史传》、《红白杜鹃花》、《洪水纪》、《彝族古歌》等成果。六盘水市民族部门的古籍机构整理翻译出版了《指路经》、《彝族古歌》等一批成果。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宗局古籍办彝文翻译室整理翻译《阿诺楚》、《支嘎阿鲁传》、《哪哩传奇》等200余万字,出版了150余万字成果。赫章民宗局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彝族创世志》、《彝文金石图录》、《支嘎阿鲁传奇》、《海奢摩启》等十余部文献,出版了其中的100余万字成果。大方县民宗局民族古籍翻译研究机构整理翻译《水西十三仓库》等多项成果。遵义市仁怀县彝文翻译室整理翻译《启谷署》、《彝族创世史诗》等多项成果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