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竹编工艺(三穗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

竹编工艺(三穗县)

三穗县瓦寨的斗笠,八弓的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竹制品驰名省内外,有“竹器之乡”的美誉。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斗笠从外观式样到实用价值,从原料加工到操作工艺,从上油熬炼到色彩搭配等都不断做了改进,由尖顶平檐改为尖顶斜檐式,以便雨水顺利流淌,改泥塑模型为粗竹片模型,便于移动和操作编织,内胎篾由粗改细,外胎篾改用篾丝。竹编工艺以水竹和楠竹为原料先分别破成粗细不一的粗篾和细篾、胎篾,主要编织有斗笠、竹篮、花篮、竹簸、竹筛、鱼筛、撮箕、饭盒、竹凳、竹椅、鸟笼、虫篓、背篼、箩筐、晒席、睡席、焙笼、鱼转等生产生活用品和旅游、馈赠工艺产品等。三穗竹编工艺按其制作过程、地域分布、使用情况和传承方式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制作精良,做工考究,玲珑小巧,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尤其是瓦寨的斗笠,在编织过程中,需把毛坯竹破成粗篾和细篾,粗篾约为二至三毫米,细篾的细度达到零点三至零点五毫米,每个孔眼大小几乎一样,这项技术在当今竹编工艺中难度算是很高的。工匠用黑色和竹子本身的色两种颜色,随心所欲地编织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图案等。竹编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注: 篾条要制得非常薄)

(注: 竹编工艺以水竹和楠竹为原料,先分别破成粗细不一的粗篾和细篾,竹编师傅凭感觉来编制大小和形状)

(注: 成品里的深色颜料是保密配方,永不褪色)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