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刻道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

刻道

《刻道》是一部苗族婚姻史诗,也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盛行于施秉县杨柳、城关、甘溪、杨柳塘、双井等苗族村寨,在黄平、凯里等地流传也较为广泛。据史书记载,苗族“俗无文字”,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刻道”开亲歌,记录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反映了数千年苗族婚姻恋爱受舅权束缚的“制度”。“刻道”是苗语音,指歌棒,意即刻木,又名“平道”,意为“把凭木”,是苗族歌手唱开亲歌时用以帮助记忆的歌棒。其长、短、方、圆、粗、细均无规定,以携带方便为准。歌棒除把柄外,皆分为九小格,三面刻有符号共二十七格,每格以简约的符号组成“刻木歌”各段的主要内容。“刻道”的主要符号有“△”“二”“三”“人”等几十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而且正面、侧面、斜面即使符号相同,代表的意思都各有区别。“刻道”是苗族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古老的苗族刻木符号。“刻木”歌棒,基本为五言体的诗歌组成,主要叙述了苗族古老婚姻习俗。它不仅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于认识和研究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婚姻习俗、社会历史、数学知识、语言文字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被社会学家以及历史学专家赞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

(注: 苗族歌棒记栽了刻道的主要内容)

(注: 身着盛装出席歌会的姑娘)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