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古代部族之间的战争
所属图书:《彝学纵横》 出版日期:2014-05-01

第三节 古代部族之间的战争

唐宋时期,以布、默、侯、糯四支系为代表的“乌蛮”势力崛起。经历东汉至隋这样一个很长时期的发展,此时到达了鼎盛时期,他们的势力在贵州,覆盖了今天的贵阳及周边地区和黔西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等地区;在云南,覆盖了今天的昆明、红河、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东川、昭通等地区;在四川,覆盖了今天的凉山和川西南地区。尤其是在毗邻的滇东、滇东北、黔西北、黔西南、黔中、川西南等地区,以水西、播勒、扯勒、芒布、乌撒、乌蒙、于矢、畔、磨弥等各部的势力为强大,为争夺土地、人口,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明洪武实录》卷192等载:“东川、芒部诸夷,种类皆出于罗罗。厥后子孙繁衍,各立疆场,乃异其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肇、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互为救援。”根据彝文文献《布默战史》载:宋代,阿哲部水西与乌撒和罗殿国等曾先后发生“妥太之战”、“赖启之战”等多次交战,还把乌蒙、普安等各部也多次卷入战争。反映各部长期的一种“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互为救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关系。

一、布默之战

布支系的分支概述:彝族六祖分支后,米克克,或慕克克传六代生阿德布楚与阿德布两子,由此称之德布或德毕支系,传十代生诺陇邓,诺克博,诺濮迂三子,诺陇邓生九子,诺克博生克博维遮、克博雅德,克博维遮生维遮阿默,维遮咄、维遮鄂、维遮默遮四子形成庞大的布支系,慕克克传十七代生海邓葛余、海邓阿仁两子,阿仁葛余为磨部弥祖,海邓葛余传四代分生姆阿余、姆默遮、姆阿纵等。姆阿余传磨弥和罗婺两部,姆默遮为乌撒部祖。海邓葛余传十二代(慕克克三十代孙)生举足孟德、举足洛洪两子,孟德袭磨弥部长,洛洪为罗婺部祖。海邓阿仁为播勒部祖。海邓阿仁传十代生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子,阿纣阿孟传播勒大宗,阿纣莫德为罗殿国之祖。从阿纣莫德的第九代(克克慕下传的三十六代)阿叩举杜一支,又分部另立,别于播勒(普里)和贞丰的罗殿国,下传二十一代到阿武直汝。

默支系概述:慕齐齐传第十二世孙德施耿俄,又称德阿施,以德施为支系名从这一代开始。传到十九世毕额勿,毕额勿生勿阿洛、勿阿克、勿阿律、勿阿纳四子。长子勿阿洛(一作勿阿娄),迁居惹米妥体,是慕卧惹兹摩。次子勿阿克是阿芋陡(路)、仁德、阿迭、慕役部及阿宏德歹、阿迭、阿菲、阿打德楚等各部之祖,勿阿克所传的阿芋陡(路)是德施支系中水西和芒布的大宗。据《彝族源流.德施举米祖》称:“德施举米祖,一是录阻录卧,阿芋陡部(阿芋陡畔部,今云南东川、会泽、巧家等,勿阿克所传);二是濮妥珠益,阿外惹部(今贵州盘县、兴义、兴仁、普安等,勿阿洛所传);三是克茨艾堵,安蒙于部(今贵州关岭、镇宁等,汉文献称“慕役”,勿阿克所传);四是道峨录略,仁邓尼部(今云南寻甸等,勿阿克所传),五是漏扎益恒,洛勺尼部(宜良或彝良,勿阿纳所传);六是博所能彝,额苦尼部(今贵州六枝郎岱,勿阿纳所传);七是赫海珠舍,芒布尼部(今云南镇雄彝良,与水西在第25代时分支,勿阿纳所传);八是慕俄勾,阿哲尼部(今贵州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贵阳市辖修文、清镇、开阳、贵阳市所在地等,勿阿纳所传);九是旨度能彝,阿迭尼部(今贵州省的威宁牛棚、中水等,勿阿克所传)。

布和默是两大家族统治集团,分布在金沙江、盘江、乌江、赤水河流域的今黔、滇、川三省内,他们是互为姻亲的两大集团,也是互为战争对象的两大古代军事集团。经常性的军事对峙和不时的交战在播勒(布系统)和水西(默德施系统,又称“罗氏国”)间,在水西和乌撒(布系统)间,在芒布(默德施系统)和乌撒间,在乌撒和普安部(阿外惹、默德施系统)间进行。在交战中,从军事上推崇“以勇为先”的理念,与每一次的交战一样,反应彝族“乌蛮”各部上层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关系。

二、播勒与水西之战

播勒与水西之战,也可界定为罗殿国、滇王与罗氏国之战。在彝文文献《布默战史·菲德论手段》里,记录了两家在洪依妥太地方的两次激战,播勒家的“额直迂桀,怒从心头起,好比豺狼攻马群,到了阿哲家,前沿阵地,如摧枯拉朽,连进出三番,枪头利箭,好比闪电现,伤者流血,像是洪水降,表现得如此。额德陡杰,如水中孤船,髻断披散发,赶上了战马,横在了马上,到了第二天,播勒战阿哲,阵亡的将士,遗留下的发毛,犹马鬃脱落,这样一场仗,被打了下来”。彝文文献《诺沤·举喽对歌记》也记录两家因婚事中的对歌产生争执而酿成交战的故事。历史上的播勒与水西之战情形可见一斑。

三、乌撒及水西之战

《元史·志第十三·地理四》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古乌撒部先是弱小,在其先祖慕克克传到第48代之前,经常受德施各部的欺凌。其活动空间一直受到阿哲部等默德施系统的挤压、蚕食,形成一种“乌撒替人背包袱,替人卸马驮,替人牵马”(《彝族源流·乌撒谱》)的局面。“虽受天朝爵号,实自王其地”(《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的其君长曾被默德施系统的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畔部、芒布部、水西部等部降为“庶人”,土地被德施支系的水西、芒布、闷畔、阿头、易良、易溪、于矢等各部与侯支系乌蒙部瓜分(参见《大定府志》)。到第47、48代时,那周阿吉、德皤折怒(约北宋真宗年间),通过用兵征四邻,“大战四十七,只输掉三仗,”光复了乌撒部,拓宽了土地,并由此强大。《布默战史·阿哲与乌撒两部的交战》所记录的几次大的交战,在两部的边界地区进行,实为乌撒部为打翻身仗而进行四十七战中关键的几战,战争的最后阶段,因乌蒙部亦涉入战事,形成三部混战的局面,战争空前激烈,乌撒、水西(阿哲)、乌蒙三家作为统帅的亲王那周阿吉、德楚仁育、举足尼迫在同一场战斗中先后战死。通过这些关键战斗,乌撒部将其势力范围扩大至今毕节、纳雍、水城、盘县的部分地区,乌撒部因此强盛起来。

四、乌撒及芒布之战

芒布(又作莫补,今云南镇雄)与乌撒两部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不时因争地界而发生交战。乌撒、芒布虽世为姻亲,但在事关利益的地盘上是互不相让的,争斗是常有的事。芒布在乌撒弱小的时候,参与了凌辱乌撒的行动,招致乌撒在羽翅丰满后的必然报复,《布默战史·神奇剑》一篇记录芒布武士米毕德诺为观赏乌撒武士侯汝米勺所佩的一把神奇剑发生争执,点燃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线。双方先是打口水战,德诺极力贬低米勺的形象,米勺在德诺的激怒下,双方于是约定了交战的日期、地点。即在米勺等去芒布家的次年,芒布乌撒两部在今威宁的草海与小海的结合部一带大战了一场,结果是芒布部大败而归,这一时期,约在北宋神宗年间。这次交战仅是双方多次冲突的一个缩影。

五、乌撒及普安之战

乌撒部与阿外惹部(或作普安部、于矢部等,在今贵州盘县、普安、兴义一带)既世为姻亲,又不断地以兵戎相见。乌撒第四十七代的夫人是水西家的德楚赫保,从第四十九代阿德阿谷夫人系普安部阿外惹之女阿吉赫娣,到第五十八代君长鲁迂诺直的夫人实卜等 [1] ,都出自普安阿外惹家,普安又称“濮吐珠益家”,实卜(彝文名阿赤舍崩)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明朝“诏赐乌撒女知府”普安之女这种姻亲关系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末。但就在姻亲关系处于顶峰时期的乌撒第四十七代到第四十九代之间,乌撒部与普安部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战斗。在《布默战史·乌撒与阿外惹交战》一篇里,反映在愁娄徼洪的交战中,以阿外惹部的那待可娄为代表的将士们,当战事被强加在自己头上时,表现出不畏战、不避战、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尚武精神,更主要的是,反映乌撒部与阿外惹部的这一次决定性的交战,不仅解除了乌撒南部所面临的威胁,而且因获胜,使乌撒部得到属水西部地的今水城县境和属普安部地的今盘县境内的大片土地。


[1] 实卜,《大定府志·乌撒安氏本末》载:“备座……其妻实卜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其年(明洪武十五年)实卜来归,置乌撒土府以授之。”“十六年五月,诏赐乌撒女知府实卜及乌蒙、东川等知府,入朝服一通,并常服一袭。十月,乌撒知府实卜等七百七十一人来朝,诏赐织锦、文绮、钞锭,及把事以下从人各有差。”

彝学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