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彝文桥碑、路碑
元明时期,随着土司制在彝区的实行,长期以来的封闭被逐渐打破,彝汉文化的交流也随之活跃起来。特别是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当政袭任贵州宣慰使后,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加强同朝廷中央与周边的联系,开通了纵横贵州,连接湖南、四川、云南的东西、南北的两条道路,立龙场九驿于水西境内。留下了龙场九驿、水西十桥历史遗址遗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贵州彝区出现了大量的路、桥彝文碑刻。这些碑刻以《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何家桥碑》、《蚂蚁河桥碑》、《苏万荣夫妇修路碑》、《毕节岔河桥碑》等为代表。
1.水西大渡河建桥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明万历二十年(1596年)斋墨撰文,明万历二十年(1596年)古略不丛刻。记默德施家基业巩固,为民兴修桥梁事。彝族妥阿哲部从慕齐齐到水西第四十八世君长阿施之世,默德施家族基业巩固,君长治理有方。但木柯河连年泛滥成灾。妥阿哲家运输所征集租赋遭遇困难,百姓遭灾,于是经过多方商议,付工价银一仟一百五十两在木柯河上兴工建桥,方便了民众,促进了经济发展。碑文中对彝族六祖分支,默德施系开疆拓土,妥阿哲部开发黔西北地多有叙述,碑中彝文文字亦堪作范本。可供研究彝族历史、交通、文字使用、经济等参考。碑面高178厘米,宽72.3厘米。刻面高170厘米,宽64厘米。彝文30行,共有1972字。是贵州碑刻中字数最多的一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1982年罗国义、陈英先生将此碑译文编入《金石彝文选》,马学良教授和陈英先生又将此碑译文转载于《文物》1982年第4期。该碑拓片彝文收入罗正仁、王世忠等翻译的《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还收入丁诗建、王继超、李玉平主编的《明清彝文书法汇辑》、《彝文书法字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何家桥碑 彝汉文合壁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必宜孟迭撰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阿本本乌、热奎朵姆抄刻。彝文部分记必宜孟迭氏在鲁补洛卧河上兴建桥事。慕齐齐第二十七世孙必宜孟迭家定居在陇蓬恒宜地方,有基业地位,实行君掌权,臣执法,师祭祀的管理制度。兴旺发达后,为实现祖宗的遗愿,方便过往群众,为增进商贾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二十一日召集普额等168人集资,在鲁补洛卧河上建桥。另外还有德布土目送酒礼折合银两与修桥开支记录。碑面高153厘米,宽75厘米。彝文15行,605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
3.苏万荣夫妇修路碑 彝汉文合壁石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姑开乡发窝至赫章县古达乡要道上。清嘉庆四年(1799年)佚名撰文,清嘉庆四年(1799年)佚名抄刻。记苏万荣夫妇修路事。彝文部分记卧杰尼汝额氏迈索则的后裔,行善积德,筑路建桥。夫妇俩在纳雍县维新镇至赫章县古达之间,开通了一条崎岖山路,并常修缮整治,以方便行人往来。此路一时成了交通要道。并把行善积德修路做好事的经过刻在石碑上作纪念。碑面高103厘米,宽52厘米。刻面高86厘米,宽20厘米。有彝文4行。青石刻,楷书。中部残损。
4.蚂蚁河桥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内。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司朵阿迪撰文,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阿底抄刻。碑文中说:在天地间,日、月出没确定了东西,呗博耿奢哲发展了彝文化。武洛撮的传人白索君长家威荣很高,名声远扬。白索大河水大潭深,阻碍交通,运粮赋不便,汉族行善积德修庙塑佛像,彝族行善积德是修桥筑路,为秉承这一传统,方便民众,解决交通难题。白索土目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带头共75人集资在蚂蚁河上兴工建桥。碑面高118.5厘米,宽67.5厘米。刻面高111厘米,宽64厘米。彝文29行,1225字。石刻,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