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贵州地区发现的古人类遗址
所属图书:《彝学纵横》 出版日期:2014-05-01

第一节 贵州地区发现的古人类遗址

贵州是一片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这里都有发现。作为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由黔西南、黔西北到黔北呈曲线分布,无论早中晚期均相互关联。从发现的3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看,贵州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1964年~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贵州黔西沙井观音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石制品3000多件及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及少量石锥、雕刻器等。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可划分为早晚两期。黔西沙井观音洞的出土文物,经中国古人类学家鉴定,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观音洞文化是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贵州悠久文化的历史源头。此后,古人类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更多的灿烂文化,迄今已发现古人类、古文化遗址多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稍早于北京猿人遗址的黔西观音洞遗址被誉为“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桐梓岩灰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发掘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的信息,被命名为“桐梓人”,处于“古猿人”向“古人”过渡阶段,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1973年夏发现的又一古人类文化遗址,为贵州发现的第二个有人类化石之旧时器时代遗址。在厚达0.5米灰烬层中,发现含有多种颜色灰烬、烧骨和烧石。硝灰洞是我国南方发现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丰富之遗址,确定地质年代为更新纪晚期,距今约20万年,被命名为“水城人”,属典型的中晚期“智人”,时间约晚于桐梓人。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兴义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时间晚于水城人。属“古人”向“新人”过渡的晚期“智人”;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穿洞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文物最丰富的遗址,较系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活动状况;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研究远古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人类迁徙、古人类生活原貌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被列入“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石器时代,贵州发现多处遗址。根据威宁、赫章、毕节、平坝等地发掘研究,贵州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打制石器转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阶段。农牧业已从狩猎采集中分离出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至5000年。这些遗址,有鸡公山遗址群、毕节青场老鸦洞、海子街大洞、何官屯大岩洞、小坝吴家大洞、织金大岩洞、朱昌“牛鼻子洞”、青场瓦窑遗址、赫章可乐柳家沟等新石器遗址。在毕节青场瓦窑遗址中,出土了63件新石器,其中,有石斧4件,石锛12件,石凿4件,石刀7件,刮削器1件,石铲8件,石锄25件,半成品2件。这些石器,大都是先打制后磨制,有的磨得很精细,工具的专用性相当明显,而且同一类型往往有几种式样。1978年~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曾在中水梨园发掘了一批西汉时期墓葬。1958年在赫章辅处,修水利时挖出一面泛着墨绿色光彩的铜鼓,这石寨山式铜鼓一度引起了轰动,1977年,考古队在威宁中水新街发现战国至东汉墓地,并征集到一批当地改土归流出土的青铜器。1995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中水吴家大坪发现了2处埋藏有大量炭化水稻的坑。出土的水稻经14C测定年代距今3100±50年。2004年10月至12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威宁自治县中水古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在威宁中水发掘了鸡公山遗址、吴家大坪遗址、红营盘墓地和营子坛墓地等古文化遗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坑和房址等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发现4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根据出土器物、遗迹的相对早晚关系和14C年代检测,鸡公山遗址的时代早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晚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相当于中原商周之际,距今3500~2700年。鸡公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还为研究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云南东北部地区的一种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典型器物组合,为探讨贵州省境内和完善西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鸡公山遗址延续时间长,发掘出的材料代表着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晚期,长达1000多年。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赫章县可乐发掘出汉墓7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轰动。2000年,研究人员在可乐发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其中葬式奇特的“套头葬”入选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由此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遗址出土文物主要反映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夜郎文化特征,被有关专家称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从考古发掘上可以看出,人类在贵州地区这片土地上的活动,从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都是连贯的,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

彝学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