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偶习俗
Courting Customs
与求爱相关,并且在历法中形成关键组成部分的一年一度的节日如:papojie爬坡节(苗语jet bok,英语“Hill Climbing Festival”)和jiemeijie姐妹节,或称chi jiemeifan吃姐妹饭(苗语nongx gad liangl,英语“Sister’s Meal Festival”),姐妹节在施洞是最为有名。这些涉及到通过男女对歌的场合,寻找伴侣。大多文献描述求爱最终导致婚姻,在施洞地区听年龄在50、60岁的妇女们讲,她们那个年代的对歌若输给了男方基本上就一定要嫁给他了,这是一个承诺,反悔是不被人接受的(田野婚俗访谈街上村村民刘跃珍,2006年施洞)。这些规矩是苗族承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不少苗族人仍在值守着他们的传统。
但如今在经济改革时期,这些传统的求爱方式同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产业。为游客们扮演的对歌和求爱过程不会与真正的婚姻联系上,更不会成为婚姻系统的一部分。 [1]
以下是本德尔叙述的有关苗族求偶仪式大概过程:
爬坡节是在农历新年的第二个月的第二天举行。年轻的女孩们身着传统的节日服装,提着竹篮汇聚在指定的山坡上,篮里装有姑娘们的刺绣作品、树叶、松针、树枝、辣椒和大蒜等。她们在那里等待小伙子们的到来。当小伙子们到达后会找寻谁是他想要求偶的对象开始交谈。如果他们相处得很好,女孩会从她的竹筐拿礼物送给男孩。如果男孩得到松针,这意味着他应该给她一些刺绣针线作为回报。如果他收到的是树叶,他应该给她一个手帕;如果他得到一个树枝,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成为朋友。但如果一个女孩给男孩辣椒或大蒜,这意味着她不喜欢他。如果两个互相倾慕,他们将会再见面,求爱或订婚通常发生在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姐妹节(田野访谈街上村杨希益,退休,冰溪小学校长)。
紧随其后的另一个谈情说爱的节日称nongx gad liangl(苗语nongx是“吃”,gad是“饭”,liangl是“讨”的意思)。所以可以被直接翻译为“讨吃(姐妹)饭”,又称姐妹节,英译:“eat the sisters’ meal”或“sister’s meal festival”。这个节日主要是求偶,在讲Hmu语的苗族群体中称为yex fangb游方(苗语yex意思是“周围闲逛”,英译:“sauntering around”;fangb的意思是“场所或地方”,英译:“place”)。
奥克斯·蒂姆(Oakes Tim)对这个节日鲜明的特征如下描述:
近年来,节日已显著发展为旅游产业。奥克斯介绍作为一个旅游看点,姐妹饭节的核心功能:“节日期间,游客到达施洞拍摄苗族妇女身着珠光宝气的银饰和绣有纹饰的盛装舞蹈盛况,听对歌和击鼓,并希望能捕获一些青年自由求爱的一瞥(奥克斯:2003,第151页)。”
不管这一节日对外界有何重大意义,而关于它的起源在当地的民间传说继续传播。当地居民向我讲述了下面的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传说:
虽然,如上所述,这种表兄妹的婚姻已不存在于施洞地区,但其背景本身使它逐渐形成了一个求爱的节日庆典。与此同时据塘龙村的吴国雄讲述,在施洞地区曾经有过许多年轻女性无法找到年轻男子结婚,而在大塘和革一地区,那里的情况正好相反,有许多的男子由于寻找不到适龄的女子而仍然单身。老人们为鼓励施洞的年轻女性寻找结婚对象便告诉她们有关金党和心窝的故事,并向姑娘们建议邀请大塘一带的男孩过来吃一顿姐妹饭。通过这次姐妹饭,许多年轻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伴侣。
通过姐妹饭节有机会能与来自不同村寨的男孩和女孩结识和了解,最终能够找到一个配偶在施洞仍然是非常普遍。这在当地苗族人的意识中乃被视为施洞姐妹饭节日的宗旨。这个节日主要见于施洞地区的巴拉河村、老屯、小河村、偏寨、石家寨、杨家寨、塘龙、塘坝、街上村、芳寨、柏枝平、天堂等村寨,在施洞的其他村寨也有加入其中。
姐妹饭节的前两天,年轻姑娘们去山里采摘野花染出五种不同颜色的饭。 [2] 在节日当天,年轻女子身穿传统服饰,服装上有精美的手工刺绣图案,并覆盖着银饰品。服装展示给别人尤其是对年轻姑娘和她们的家人来说是一种攀比,不仅表现在女孩的美丽盛装上,而且从中也展示着姑娘的智慧、心灵手巧和她是否有维持一个家庭的能力。
[1] 另一种原因是许多年轻人离开村寨去外面打工,他们很多人在工作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伴侣。这群年轻流动人口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民族通婚,这影响了当地苗族传统婚俗和婚礼仪式,由此在最近几年里按传统方式举行的苗家婚礼已经有所减少(施洞田野考察,2006年)。
[2] 据李锦平写到,黔东苗语称这五种颜色为:xok(hong红,‘red’);fangx(huang黄,‘yellow’);dlaib(hei黑,‘black’);nox(lan蓝,‘blue’);dlesorliongl(zi紫,‘purple’)(李锦平:2002,第271页)。